怎样才能成为书法家或者书法家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书法家的人格修养

书法是一门高雅、温柔、高洁、庄严的艺术,刘青·西载《艺书大纲》说:“书如书,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简而言之,就像一个人。”“苔莎之书温润醇厚,熊俊之书沈懿,变态之书堕落,才子之书美好。”《宣和·朴树》记载:“鲁令人肃然起敬,但忠日月,识天地之高,故其精神独特而兼容并蓄。忠诚的烈士,道德的君子,严格的尊重,使人敬畏和爱戴。”书法既表现气质,又表现性格。因此,追求书法艺术的人应该保持一种严肃和虔诚的态度。“书为心画”,首先,书法作品是艺术,不是商品,而是书法家人格修养的结晶。我们不能把书法创作或研究等同于商品。虽然我们不否认书法作品有其艺术价值和收藏经济价值,但一旦被视为商品,创作者就会失去谨慎的心态,斤斤计较得失,成为名利的奴隶,必然会迎合他们,走向追求艺术完美的反面。无异于抛弃和污染自己的人格和性格。其次,书法是展现书法家的情怀和胸怀,展现个人的风雅趣味,陶冶欣赏者的心情和意境的艺术形式,而不是追求名利的手段。不难看到今天很多自称书法家或者自称著名书法家的人,在还不确定书法和写字到底有多大区别的时候就在揣测。因为诱惑他们的原因很简单:书法家可以出名,出名的书法家可以把作品卖了换钱。包括一些行政领导,名人,甚至名人的家属,子女等。与书法家关系密切。但是,来自中国,会汉字,会摸毛笔,又具备其他得天独厚的条件,突然成为“书法家”,被“捧场”,这是书法的悲哀。

书法不是雕虫小技,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书法家的成功应该是对技法的勤奋学习和刻苦练习;有鉴赏能力,见多识广,有敏锐的判断利弊的眼光;熟悉书法历史沿革,了解和体会历代书法;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掌握情况等。不了解文字的历史,不了解书法风格的演变过程,不了解历代书法的诞生、变化和传承,不了解书论和很多基本常识、基本古籍,所以称自己为书法家是很值得怀疑的。这个不一定要精通,但是大致了解还是有必要的。因为,当下,杂念太多,都被媒体突出为天下绝技,让那些急于求成的人竭尽全力哗众取宠,用“翻书”、“写书”、“写书”、“天下第一书”来忽悠观众。这些杂技会被不了解的人认为这是中国的书法。

创新是基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有些初学者受不了孤独和长期的辛苦。他们为了一夜成名而别出心裁,搞一些歪门邪道,这绝对是对书法艺术的亵渎。正因如此,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应该具有纯粹的人格美,通过真实的书法艺术来标记自己高尚的品格,用优秀的作品来引导人们追求善与美,真诚地激励人们去欣赏艺术美,并从中受到熏陶。换句话说,就是为社会服务,被社会认可。所以也在艺术的追求中完善和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所谓“静正涵养”,作为一种整体的人生修养,就在“静”字上。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先静下来,学汉字,写书,都可以静下来才不浮躁,用心去揣测,用实力去奔跑。义是人格和行为的正确性,具有道德规范的意义。所谓“一暴十寒,无人能幸免”的名师王羲之,乃至唐宋时期的名家,哪一个不是经过几十年的刻苦训练和持之以恒才获得成功的?

书法艺术家应该植根于传统文化。

进入文明时代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唯独中国的汉字书写成了点点艺术,线条的运动节奏被塑造成“势”,显示出“骨力”;墨色淋漓蕴“韵”,显“气”;通过骨势神韵的流动变化,写出了作者情感的波动节奏。人格的阴阳刚性,人格的完整,理想的追求,人生的沉浮等等。,都是用极富艺术表现力的线条,以深厚的功力,娴熟的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通过书法线条的形式因素,往往呈现出“人”的文化。

书法是以表现书法家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形式美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创造性活动,因而自觉不自觉地流出了社会生活中人的本质,成为其思想、性格、气质、道德、意志、情感、理想等精神因素的物化形式。特别是它浓缩了千百年来无数古代知识分子的智慧,是传统人文精神的积淀。书法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宗教、哲学、文学、政治、艺术、家庭和社会。从文化价值来看,有生命价值、自然价值、道德价值、知识价值、审美价值等。从文化的基本特征来看,表现在它的统一性、非宗教性(人文精神)、泛道德性、中庸性与和平性等。,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这里不需要布局传统文化,而是探讨一个书法家应该如何面对传统,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应该说,一个高水平的书法家,首先是对传统文化比较熟悉的,或者说对传统文化的某一范畴有比较多的专家或者研究者。没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书法家。纵观历史,在书法艺术上有所建树或成就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具有较高的文化造诣,不仅书法作品流传后世,而且大多流传至今。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很多被历史淘汰后确实在书法上有所建树的先人,大多是当时的文人学者,很少有人自称是当时的书法家,更不用说名家了。现在一些被称为书法家甚至著名书法家的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精通,甚至不了解。他们总是把自己的书法局限在简单的字形上,没有文化基础,总是在字形上别出心裁,美其名曰“创新”;也有只会写三五个字的“名家”,手里拿着一个不知从哪里抄来的几个字的小本子。名片上有很多职位,比如国际组织主任、协会顾问、群众组织。多了几个外行人在前面拍手,确实吸引了一些人的前呼后拥。他们不知道,这些书法家在历史上都只会是过客,各领风骚三五天。

要想成为被历史认可的书法艺术家,就必须扎根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消化吸收,不懈地刻意追求,端正态度,才能创作出内涵丰富、品位高的书法作品。

书法家的基本要求

这个问题众所周知。现在我简单说说我的书法意图和个人特点。

书法意向是学习或创作书法时的个人心态,是书法基本功练习中不可忽视的。书法有很大的艺术魅力,有很强的科技感和形式感。没有一个好的书法意向,根本不可能练好基本功,更谈不上创作出好的书法作品。所以在练基本功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好的书法个人意向,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是书法学习和作品创作必不可少的前提。

至于个人书法的风格和特点,一定不要刻意追求。每个人的笔迹都有自己的特点,人与人之间也是不一样的。就像每个人的外貌不一样,都是自己。一旦他们在书法上追求美,有了相应的艺术内容,自然会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

书法艺术对高层次意识的启蒙因素

(1)书法家对书法建筑美的认识。建筑美也可以叫静态美,我觉得用建筑美来说明更形象。书法是一种形式感很强的形象艺术。但一幅书法作品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作者选择一种适应表达某种感情的形式,才能充分表达自己,如风格、样式、构图、用笔、用墨、选择什么类型的纸张等。也就是说,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设计,如何选择适应此时此地条件的建筑美的类型来表达这样的感受。

书法作为一种图像艺术,不得不突出其形式感,这需要书法家去理解和感受。只会写一种风格甚至寥寥数语的人,是无法通过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没有意义的书法是一个空壳,它没有灵魂,所以没有生命力,只是写在纸上的文字。

(2)书法家对书法和舞蹈美的认识。舞美也可以称为动态美。静态的东西用得恰当,就要追求其动态的东西。而这对于书法家来说是极其重要也是最难把握的。专家在评论一幅书法作品时,往往会说:这幅作品很传神,其实是对作品中动态事物的评价。把字写得活灵活现,是每个书法家都想追求的。但是,有一个“活”的度,却很难准确把握。一个舞者在舞台上可以通过转身跳跃做出一些高难度的动作,但是有一点:他(她)自始至终都把握着自己的平衡支点,在保证这个支点稳定的同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高质量地完成高难度动作。书法的道理很接近于此。追求“活”而不追求“穿越”,会导致“堕落”。所以,书法家在追求动态美时,首先要认清自己的基本功,把握好自己的平衡点,老老实实虚心学习,宁可动作质量差,也不要“过”和“下”。

(3)书法家对书法音乐美的认识广义上,艺术存在于两类:一类是空间艺术;第二种是时间艺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或者占据一定空间的艺术叫空间艺术,但是有些艺术是不能用空间大小来衡量的,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欣赏,比如音乐。中国的书法既是一种空间艺术,也是一种时间艺术,至少,它包含了时间艺术的因素,比如,书房里有一个书法家,心情很好,那个时候,他就开始运笔。此时,书法家的作品必须表现此时此地这种心境下的思想感情。然而,当作品完成一半时,突然有人敲门,书法家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来接待来访者。客人进门后,报了一个让书法家很恼火的消息。送走客人,书法家回到书桌前,继续创作未完成的作品。这说明心境和时间的变化对书法家的创作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因为思想感情的变化,笔法的中断,无法继续写下去。

所以评价一幅书法作品,要从全局来考察,看它是否流畅,就像一首优美的音乐,它的主旨是否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否流畅。一首抒情诗和一首进行曲无论如何都不能连成一个曲调,因为它们不能有相同的主题。成功的书法作品(对联除外)不能简单地以一个字或一笔来判断,而要以整体的节奏来认知。就像音乐不能简单的拿出一个音符来评判一样,要从它对音乐的整体感来理解。这就要求书法家在创作书法时,要像作曲一样,有明确的主题和强烈的思想,力求成功地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人们可以通过作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欣赏其美,也能启发人们去体会艺术给予的熏陶。

具备以上基本要求后,书法家应该向更高层次迈进。书法家创作时,书写的内容必须被书法家完全理解。那么,了解别人的东西永远不会比不了解自己的东西更充分、更彻底。所以高水平的书法家要创作自己的东西,这就要求书法家有很高的知识水平和很强的文字功底。要写诗就要会背诗,要写词就要会作词,这就需要一个书法家懂节奏,懂音乐等等。如果不能很好的具备以上能力,必然会被历史淘汰,更不要说超越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