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和历史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

结果表明,温暖期一般都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当时疆域辽阔。寒冷时期,汉政权实力大减,边疆少数民族“兴盛”,承受着外族的巨大压力。

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入侵的矛盾主要来自北方的沙漠。因为古代中国是大陆国家,东面和南面都有海洋,基本上是人类探索世界的障碍。西部有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广阔的沙漠,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原因,外国人不可能突然袭击东部的汉族政权。所以汉族政权在古代一直受到北方的压力,比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等。

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是游牧经济,完全靠草原养活自己。当气候变冷时,草原生长不良,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供应。这时,他们会进攻南方的汉政权,以获取粮食。此时南方也在变冷,粮食等物资也会大量减少,从而综合国力下降。所以北方外族入侵频繁,其实是在气候寒冷的背景下,生存压力所致。因此,在气候寒冷时期,中原王朝将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一项新研究成果表明,近2000年来的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的兴衰有对应关系,大多数朝代的覆灭都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的支持,相关论文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科学》上。

据研究负责人、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玉介绍,研究人员成功构建了青藏高原中国特有树种祁连圆柏的年轮,并与唐代古墓出土的年轮相连,以年轮宽度作为温度变化的代用指标,可以代表公元前484年至公元2000年中国中东部地区的温度。这也是亚洲最长的树木年轮重建温度系列。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树木年轮重建的温度曲线发现,中国历史上王朝的覆灭几乎都对应着曲线上的低温范围,秦朝、三国、唐朝、宋朝(南北宋)、元朝、明朝、清朝的绝灭年份都在过去2485年的平均气温以下或极寒。

树木年轮重建的温度曲线也表明,唐朝灭亡的907年与其前后的暖期相比,也是一个低温期。公元1271至1296年为寒冷期,26年平均气温1.82摄氏度,对应宋朝灭亡,元朝建立。1599年至1702年也是一个漫长的寒冷地区,这一时期的平均气温为1.77摄氏度,是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时期。

“虽然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中国大部分朝代的覆灭和相应的低温区间现象不是偶然的巧合,但我们不能断言朝代的兴衰完全是气候变化造成的。”刘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影响历史进程的原因有很多,气候只是其中之一。由于封建王朝本身的政治腐败,再加上低温导致的歉收和饥饿,最终可能引发农民起义和战争,导致朝代更迭。此外,在寒冷时期,草原牧场的南迁也会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南迁。

通过研究,研究人员还发现,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变暖,可能并不是历史上最暖的时期。在过去的2485年中,有4个历史时期的气温高于或接近1970至2000年的平均气温。

其中,401至413期间是近2485年来最暖的时期。348-413期间,气温突变,从极寒到极暖,然后迅速降温。由于这一时期处于中国的东晋时期,研究者将这一气温突变称为“东晋事件”。

目前,中国研究人员正在进一步研究“东晋事件”的机理。这对于了解过去的气候变化,揭示气候变化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时期中,自然环境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自然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每一次重大变化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相反,人类活动也影响和改变着周围的自然环境。了解过去5000年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致趋势,了解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五千年来东亚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如何,与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社会文化格局是否有对应关系?

二、500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和朝代更替:

据相关资料显示,1万年前以来,冰川大量融化,气候明显变暖。3.4000年以来,中国的气候几经冷暖波动。殷商时期是全新世暖湿期的最后一个时期,此后总的气候趋势是寒冷干燥。

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黄河两岸长满了翠竹。这是中国文明史上的第一个暖期。也是尧、舜、禹、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

儒家推崇和羡慕夏商周。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绘制的历史气温变化图显示,三代气温高于汉唐,文明发展也高于汉唐。

大约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气温开始下降。据史书记载,周七年(前903年),“李忘生生,冬雨雹杀牛马,河汉冻”,农作物严重受损。周朝经济开始萎靡,国力下降。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第二个暖期。据《左传》、《诗经》等古籍记载,当时的山东冬天往往不结冰,但在齐鲁一带一年可以收获两次,竹子、李子树等亚热带植物较为常见。

从公元前476年到公元前100年,从战国早期到西汉时期,挪威雪线显示世界气温急剧下降,这在竺可桢的气候变化图上有明确的记录。

公元初年至公元600年,气候再次变冷,平均气温比近代低l℃左右。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

王莽天风三年(公元16年)“二月易,地震,暴雨雪,尤其关东,深者十尺,竹柏枯;王莽天风四年八月,大寒,数百官马冻死。”

东汉前期,降温开始减弱,但在180到600年期间,也就是东汉后期,寒冷又加重了。汉“灵帝广和六年(183)冬,严寒,北海、东莱、狼邪井冰厚逾尺。”这种波动是魏晋气候大降温的前奏,从此开始了约400年的寒冷气候期。

在此期间,张角创立太平道,于公元184年发动黄巾军起义,导致东汉王朝灭亡,形成后来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历时400余年,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文化破坏和人民的苦难。

公元600年至11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暖期。唐朝的长安,几个冬天没有冰雪,可以种梅花和橘子,水果的味道和四川一样。温暖的气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唐朝的国力逐渐强大。

但从801到960年,气候转凉,贞元十八年,豫南冬至十月频繁下雪。元和八年,东方大寒。直到五代十国,国家陷入动荡时期。

北宋唐太宗二年(公元985年)以后,气候骤然转冷,江淮地区冰雪覆盖的怪冷景象再现。唐朝以后长安、洛阳能种的果树都冻死了,淮河流域、长江下游、太湖都冻住了,可以通车。

清朝前半年的严重旱涝是清初三藩之乱的原因之一。清朝末年,政局已经由盛转衰,捻军、太平天国、回民起义之乱比比皆是,清朝很快就走到了尽头。

中国历史上偶有寒旱,使土地积温不足,农作物生长受损,收成严重歉收。中国古代一直是农业国,严重的饥荒必然导致动乱,进而影响各个朝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和物质文明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