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的附中怎么样?
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创建于1950。是广东省首批省级中学,广州市重点中学。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干部子弟学校”,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司令员洪学智将军创建于1950。1956,更名为“广州市八一中学”;文革期间更名为“广州市第五十三中学”;1981,转制为“广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00年更名为“广州大学附属中学”。65438-0994学校通过广东省教育厅评估验收,成为广东省首批省级学校。学校现有55个教学班(含初中),学生2900余人,教职工200余人。学校聚集了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171人,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61人,研究生学历教师19人,占46.8%。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保障。近十年来,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
我校的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管理
1,“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树立鲜明的办学理念。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在长达57年的办学实践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办学思路。“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的办学理念是我们在深刻理解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确立的,它突出了“优”(优秀的教学质量和校风)和“新”(新的办学理念)。为了实现这一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我们根据高中新课程标准和“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面向全体“为了践行这一教学理念,我们积极营造“平等、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我们构建了“启发、互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夯实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培养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学校的教学理念,通过师生的广泛实践,我校逐渐形成了“启发、互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启发式教学的运用,努力实践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真正落实我们的办学目标和理念,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2.贯彻新课程理念,制定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制定了《广大附中课堂教学规范》、《广大附中教师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教师教学业务考核规定》、《新教师培训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根据《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教学管理意见》要求,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学生选课指导管理制度、学分认定和学籍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和学科考核评价制度,学生选课、学籍管理和学分认定有章可循。教师考核评价由教师自我评价,结合学科组评价、校领导评价和学生民主评价形成,促进教师反思自身教学,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
3.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实验,重视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学校制定了面向全校广大附中的课程发展规划,从课程改革、发展规划、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修课程。课程内容体现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比如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课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参与人数达到100%。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邓云舟担任组长。副校长于任副组长,组员包括学校各系主任、学科负责人和教师。他们负责课程研究与实施、学生综合评价、教师安排、教室配置、后勤供应保障等。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建立科学民主的课程决策机制,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在课程设计方面,立足我校实际,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突出高中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和潜能性特点,建立有特色、有活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新体系。目前已开设必修、选修基础课和体育、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等非高考科目,所有课程均按课改要求设置。整个课程体系体现了“重基础、多样化、层次性、选择性、综合性”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新课改实施以来,学校开设了三类校本课程,即特色课程、竞赛课程和活动课程。美术组等特色课程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鉴赏与绘画”模块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让学生全方位感受和体验艺术,体育组利用教师自身的专业特点,在学生的选修课和活动课中开设了“三人篮球”、“体育舞蹈”、“定向运动”等新的运动项目。随着教学内容的整合,英语部分为学生提供了“中国之旅”、“英语写作”、“语法练习”和“英语电影欣赏”。语文学科组以“我的未来不是梦”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探索、思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并开设了化学博士论坛、身边的化学、我与化学、家庭化学实验100秒等,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竞赛班”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体育、英语、语文等学科。每学期有数十门校本课程,编写出版了数十种语文、数学、英语、生物、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美术、地理等学科的校本教材,开发了人文学科的课程拓展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兴趣、充分体现学校人文特色的需求。比如我们开发的文科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中国诗歌史概述、附中人文环境、黄花路的昨天和今天、电影艺术欣赏等。这些校本课程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它为学生的选择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活动课丰富多彩;学校每年都举办科技节、艺术节、合唱节、运动会和各种球类比赛。本学年,我校还成功举办了首届广大附中数学文化节,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才华和能力。三七社、桥牌社、车模社、英语社、影视艺术社、机器人社、文学社、武术社等社团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教学保证
1.继承军队光荣传统,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校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坚持“全面培养、选择性引进、优化组合、超前培养”的原则,始终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牢牢把握“塑造良好职业道德、提升专业水平、维护教师权益”这一主题,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爱岗敬业、以教学为荣、有教学专长、有科研能力的高素质队伍。学校213名在职教职工中,专任教师171人,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61人,研究生学历教师19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全市各学科带头人35人。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也建立了一套促进教师发展的规章制度。用制度激励教师发展,重视以情感为纽带,用高尚的精神感染人,用真实的案例教育人,用真挚的感情团结全体教职工,欣赏和关爱教师,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还完善了教师梯度培养制度,建立了“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师是学校的基础。树立以教学为学校中心的理念,必须把教师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学校对优秀教师给予优待,在教师职称评聘、优秀教师评聘、初任教师评聘、实地考察等方面优先考虑对学校有贡献的教师。学校不仅在物质奖励上倾斜,还在精神上大张旗鼓地宣传优秀教师的事迹,每两年进行一次“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的评选。在评价方面,有不同的等级,如“特别贡献奖”、“优秀员工”、“教学新秀”等。,从而有效地“营造健康氛围”和“以身作则”,让有能力、有贡献的教师昂首挺胸,规规矩矩。让每一个老师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是有用的,自己的才能是可以展示的,自己的工作是可以挣钱的,自己的工作是可以得到回报的,这样才能勤奋地、创造性地工作。近年来,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示范高中建设的需要,我校制定了“三级人才培养工程”,即新教师实施“园丁工程”,通过师徒结对培养;青年教师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工程”;资深教师实施“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各种专业培训,我校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已有19名教师获得研究生学历,初步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过硬、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拥有特级教师1人,省教育专家4人,广州市名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16人,省市级教学界新秀教师10人,广州市语文、英语、数学十佳教师6人,市、区中心教研组成员30余人。
2.充分发挥教学科研的主导作用,推动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学校把加强教师教育科研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邀请教育专家做辅导报告,拓宽教师视野,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真正做到“在教学中学习,在研究中教学”。近年来,我们邀请了一批著名高校的校长、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来校讲学,其中包括华东师范大学的霍、应俊峰教授,广州大学的、华南师范大学的郭教授,拓宽了教师对“新课改”总体思路和内容的理解。
同时,学校还结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近距离”的教学研讨。我校邓云洲校长通过“分析身边案例,选择科研课题”专题讲座,以我校教师遇到的问题和正在进行的研究为例,通过案例分析,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科研的方法,即在教学困惑中寻找立足点,在实际问题中寻找突破点,在学科特色中寻找突破点,在成功经验中寻找升华点,在教育发展趋势中寻找联结点,在教育理论中寻找联结点。
近年来,学校每学年都召开以系领导、学科备课负责人为主体的教学论文交流会,在学科、备课组之间相互学习管理经验和教学经验,编辑出版了《广泛教学论文集》。
几年来,近百名教师参加了市、区级以上公共教学展演活动,承担了100多节观摩课,在学校开展了各种主题教学研讨活动。
2003年“打开教学之门”活动是我校的一次全市性教学研讨会。它的目的不是展示和示范,而是请求教导。希望借助专家和同行的优势,为我们的老师,尤其是青年老师开一个“专家门诊”。
2004年的“学习”?研究?培养人才”,通过“课堂教学讨论”、“教风展示”、“教学成果征集”、“科研论文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探索“学做研究型教师,培养研究型学生”之路。
2005年,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合作?发展”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把新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教与学的互动效果。
2006年举办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研讨会,指出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特征的变化必然导致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获得学习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各教研组结合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组织教师进行攻关。数学教研组进行“分层教学”研究,化学教研组进行“改进实验教学”研究,外语教研组进行“拥抱外语世界”教学活动,体育教研组进行“选修课教学”研究。这些学科的教研活动紧密联系教学实践,既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又有利于成果转化,真正惠及广大学生。
根据办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培训,包括课程培训、教育教学研究培训、教育科研培训和专题讲座。目前开设了《师生交流的艺术》、《有效教学讨论》、《如何提高学习效率》、《人生准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新课改的引入》、《FLASH动画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等自训课程和项目。这种校本培训有利于培训内容和方式的要求与个人需求相结合,有利于教师发展的长远目标与短期需求相结合,有利于教育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对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近三年来,我校教师共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奖励214项,出版编辑著作3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目前,学校已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20项,各级教育学会20多个。
3、完善教学基础,严格按照新课程要求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设备。
学校现在校园布局合理,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先进。校园占地面积26695平方米(不含在建大学城高中校区),生均面积10.6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5190平方米,生均14.08平方米;绿化占地面积16017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校园面积的60%以上。教学区、图书馆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九层教学楼配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功能齐全,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学校设有网络中心、监控中心、电视制播中心、微机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地理历史专用室、天文馆、物理化学生物探究实验室、机器人室。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开放率达到100%。图书馆设有电子阅览室和图书室,藏书139529册,生均53.8册,各类教学参考工具书64302册,各类视听资料4327件,计算机教学软件数量和种类能满足教学需要。阅览室全天对学生开放。体育设施齐全,有200米环形跑道和游泳池。体育博物馆里有乒乓球场、排球场、篮球场、体育馆、轻型网球场等等。为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学校建设了千兆主干校园网,建立了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和现代化办公管理系统。所有教室均配备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校园网与广州基础教育网联网,全面应用于教学管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等教学环节。每个老师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每个学科组办公室配备一台台式电脑。计算机网络教室全天对学生开放。
第三,教学过程
1.关注常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建立健全了校长、教务处、系级组、备课组四级教学管理体系,在教学实施中积极发挥重要作用。常规教学的正常运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每学期开学时,指导办要求科学部组织教师学习中学教学总要求和学校职责,通过集体讨论研究,制定科学部和备课组学期工作计划。各科、各小组充分发挥备课组长的组织作用,加强集体备课,认真做好记录。教务处定期检查“分科组活动记录表”和“备课组活动记录表”。很多备课组使用电脑备课,实现了网上资源共享,提高了效率。一些老师还编写了大量的电子教案和课件。考试方面,我校参加了广州中学“十校”学期联考。通过阅卷与分析、与兄弟学校的沟通与反馈,分年级检查各科课堂教学质量,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导处每年组织骨干教师和本学科教师听高中毕业班教师的课。课后由学科组评课,并将评课结果上报学校。每学期学校组织一次全校性的评教活动,对优秀备课组进行表彰奖励。
2.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校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根据《广东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建立并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考察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专门制定了《广大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和《学生学习记录表》,既注重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又注重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完善学生的《成长记录手册》,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作业质量作为评价指标。新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差异和不同的发展需求。各学科教学评估按省制定的计划和标准进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自身学科特点积极开展过程性评价。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技能、探索与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等一个或多个方面进行描述,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基础,指出学生的发展变化,他们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学生学习的建议。在教师评价方面,要树立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理念。评价教师的表现,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还要看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采用其他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自我评价,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通过质的评价,实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我们还建立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打破了传统的只关注教师课堂行为而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课堂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让教师的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每学年由学生填写“学生评价问卷”对教师的教学满意度进行评价,每学期召开各班长、学习委员和部分学生代表座谈会,对本班级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将及时反馈给教师。
3、“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德育平台。
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政教处为主要任务,团委为辅助,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均为德育工作者。学校每年都会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和德育论文专题交流会。我校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干部子弟学校”,师生长期受解放军优良作风的影响。因此,50多年来,我们一直秉承“纪律严明、作风高尚、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优秀办学传统;“好校风”已成为我校的金字招牌,在社会上享有良好声誉。
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追求,确立了“品行端庄、人格健全、诚实守法、充满理想”的德育目标,形成了以活动为教育载体的德育模式,强调“知、情、意、行”相结合,将德育目标落实分解到各种活动中,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工作模式,我们要求德育工作队伍具备“爱心、热情、耐心、细心、关爱”五心,每年根据德育工作实际情况对德育工作队伍进行专业培训,逐步建立一支德才兼备、有活力、有战斗力的德育工作队伍。
我校的德育模式是以三个“三位一体”为基础的。一是构建了“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网络。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沟通,成立家长学校,定期邀请专家讲课,建设各种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老师和学生经常深入社区和孤儿院奉献爱心和做好事。各省市的许多媒体都报道和宣传了我们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工作。二是实施“亲情、友情、爱情”教育。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的礼貌和感恩,通过友谊教育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集体荣誉感,通过爱心教育渗透青少年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三是通过“三个渠道”,即校园文化、学生社团和专项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每月举办一次“博士论坛”,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州八家媒体的充分肯定,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很高。学生自己组织的“校园DJ大赛”也成为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社团活动在我校全面开展,如动漫社、摄影社、华影社、天文社、管乐队、街舞社等等。我们学校的合唱队和舞蹈队连年获得广州市一等奖,合唱队还应邀在星海音乐厅作荣誉报告演出。学校朗诵队获得“广州市首届古诗词朗诵比赛”特等奖。为搭建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平台,我们设立了“一站一报一室”——学生电视台、校园广播站、附中校报、心理咨询室,成为营造校园德育氛围的重要文化平台。
通过“三制、三制”德育网络的构建,我校德育工作呈现出全新的局面,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守望精神家园》、《成长的声音》等德育研究成果已正式出版。近年来,我校师生犯罪率为零,学生德育评估平均优秀率达99%以上,后进生平均转化率达96%以上。
第四,教学效果
1,适度减轻课业负担,稳步提升教学效果。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学校严格规定基础年级布置作业的时间;语文、数学、英语科目不超过40分钟,其他科目不超过20分钟。合理控制学生的学业焦虑,减少考试次数和科目,不占用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场所,让学生每天都有一节活动课。学校还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走廊和教室设置名言警句和警示牌,在教学区、图书馆和生活区设置多个宣传橱窗,定期展示学校教育教学成果、校园活动一瞥和国内外最新重大事件。学校电视台、广播电台每天定时播放新闻和学生稿件,整个校园充满青春活力,有效缓解了学生紧张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促进了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学生对齐飞进行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近年来,高中毕业会考和各科考试成绩均居广州前列。高考获得广州市高中毕业班特等奖或一等奖16年。2003年,我们的高考实现了历史的突破。重点大学上线率达到56.1%,本科上线率达到95.5%。3名同学800分以上,78名同学700分以上。其中,范艳以高分考入北京大学;小隋军以总分868创下学校纪录,以892的好成绩获得全省综合科目和单科第二名。近三年高考,我们克服了扩招和生源质量下降等不利因素。三年毕业人数超过85%,本科重点线毕业人数超过33%。每年高考排名全省100的人数都超过了20人。有关详细信息,请参见下表:
2005-2007年高考网上情况
年数和人数
本科比本科多100%
100%的本科课程
b百分比备注
2005 403 142 35.24 3 18 78.91 343 85.11总分700以上的有31人,单科800以上的有8人。
2006 578 140 24.22 371 64.19 448 77.51总分700以上的有35人,单科800以上的有7人。
2007 530 141 26.60 353 66.60 448 84.53 43总分605分以上的人。
2.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我校综合实践课程丰富多彩,成立了59个活动小组,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才能和潜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学生在各种学科和竞赛中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384项。我们学校在2007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万子霖等同学分别获得一等奖1,二等奖2,三等奖1。我校获得2007年“WRO世界奥林匹克机器人大赛中国区选拔赛”(广州南沙)初中组步行机器人越野障碍赛一等奖(2项);并于2007年在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全国车辆模型锦标赛”中分别获得第六名、第七名和第八名。我们学校的合唱队和舞蹈队连年获得广州市一等奖,合唱队还应邀在星海音乐厅作荣誉报告演出。学校朗诵队获得“广州市首届古诗词朗诵比赛”特等奖。我校大力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非常重视群众体育工作。师生在业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学校羽毛球队、田径队、篮球队、排球队多次在省市各类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我校绝大多数学生举止优雅,行为端庄,修养好,能力强,素质高,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我校派往多所高校的学生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高校认为他们素质好,能力强,很多学生在高校担任了各级学生干部。这与他们的母校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全面的基础密切相关。
动词 (verb的缩写)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示范高中建设的过程是办学理念的升华过程。在示范高中建设过程中,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着“引领”、“规范”、“辐射”的使命。近年来,虽然我校在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教学改革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大学城新校区尚未建成,目前校区占地面积较小,导致高中和初中无法分开办学,学生活动场地和体育设施缺乏。
2.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教育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以达到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目标。
3.我们学校在全国、全省都没有足够有影响力的老师。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继续争取广州市政府、市教育局、广州大学等上级部门的支持,按照国家示范性高中的目标,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大学城新校区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重实践”、“抓研究”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研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探索新课程下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有效新途径和新模式。在“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不断加强与省市姐妹学校和国外友好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将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建设成为示范性突出、辐射力强的优质基础教育基地。
按照《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我们对三年来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认真、客观的自评。自评结果为:教学管理24.5分,教学保障25分,教学过程24分,教学效果25分,自评总分98.5分。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我校已达到《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规定的“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的条件,现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申报,请专家和领导进行评估。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2008年6月5438日+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