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书苦乐”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我爱读书,我甚至想嫁给一本书。年轻的时候,格林童话和天方夜谭...陪伴我度过了童年,他们让我认识了这个世界的真、善、美、恶。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泰坦尼克号沉没中的经典往事,团结就是力量。书,让我随着它的欢喜而欢喜,烦恼而烦恼,悲伤而忧伤。书籍,如果带着灿烂的阳光,在人生的道路上闪耀光芒。小时候谈过老师介绍的童书。海蒂的善良让我感动;为多萝西和她的伙伴们一起返回家乡而流泪;为莎士比亚的悲剧命运而悲伤;我很惊讶9岁的边晋阳会写小说《时间魔琴》。《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忧郁...有人曾经说过,“不读书,不知道古今,不看东西,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瞎了,聋了,鼻子疼了”的人。从古到今,有多少伟人和大事让我们欣赏。是的,是鲁迅的《呐喊》激起了我对帝国主义的极大愤怒;是苏轼的书画让我沉浸其中。让我着迷的是朱自清的绿色。让我好奇的是冰心的儿童散文...但这一切都来自于生活的源头——书。书籍就像知识花园,充满了诗意,如画的意境和音乐的魅力。“书还是药,好的读书人能治好傻子。”“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怎么能让我不爱书呢?
书籍,生命的源泉,知识的力量,所有的智慧和经验都根植于书籍。读书有喜怒哀乐,有欢笑也有泪水。这就是读书的乐趣。
有人说读书是苦的,读到一定程度就会厌烦或厌恶;有人说,读书是愉快的,当我们达到极限时,我们会很享受。有人说,人有很多面。其实读书也是一样的。
有好有坏,任何事物和社会都逃不过这两个方面——优点和缺点。
请先让我说说读书的“苦”。归根结底,快乐来自痛苦,快乐可以从痛苦中获得。读书意味着努力学习知识。为什么叫“读书”而不是“读书”、“听书”等关于书的词汇?有没有想过?我想过了。说真的!我目前的理解:原因是“阅读”比接其他词更有力,但“阅读”和“听书”更容易。当然,我说的话也有人提过。但对我们来说,就是读书。我刚才说了,在“读书”的意义上,“读书”被理解为努力做一件事。显然“努力”二字,以其分量而闻名。学习很难。当我们在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想什么时候玩就什么时候玩...但是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就不会那么自由了。如果不谈这个,我们就不会有太多心思去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仅仅是靠压力。学习读书很累,就像我现在很想看电视,但是还有一大堆作业等着我。你心目中的电视屏幕要马上克制,马上切换到学习氛围的屏幕。不仅如此,考试的压力更猛。每当出现这种情况,就会产生很多心理矛盾。成绩会退步吗?(不确定);不会是班级倒数吧?(我不这么认为);朋友会因为我的学习成绩看不起我吗?(我不这么认为);父母和老师会对我怎么样?(无语)...有时候真的觉得很迷茫。
读书不仅给我们带来压力,而且我认为读书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
你一定想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听我说:当我们碰到一本好书的时候,会忍不住先翻几页,看看目录,看看内容。是吗?当然会!我们刚接触写作的时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是新鲜的,无聊的,可怕的,还是可笑的,等等。新鲜,对书好奇,渴望看一看;无聊,对书充满厌恶,对她不屑一顾;可怕,怕书,排斥书;可笑,讽刺,蔑视书籍。你会是哪种人?不管你是哪种,我都想告诉你,我是“新鲜”的。大多数人,我相信他们和我是“同类”,你也是。当我们融入书中时,我们就会在那里。看到书里的故事,感人泪下;看到书里的故事是幸福的,喜悦的;看到书里的故事阴暗愤怒;看到书里的故事凄凉悲伤。读一本书,如果它能让你感受到喜怒哀乐,也意味着你享受到了书中的乐趣。与此同时,我感到轻松。
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远不止于此,相信以后的每一天我们都会发现更多。
把书比作花真的是情有独钟。读书能闻花香,更是不凡。当然,只是我个人认为读书会让人感到快乐。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把一本书比作一杯咖啡。不喜欢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喜欢喝的人说咖啡香。
1.论阅读的苦与乐
不喜欢咖啡的人说咖啡苦;爱喝咖啡的人都说咖啡香。同样一杯咖啡,为什么会有两种体验?我说:心情不同。
读书也是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像不会品咖啡的人一样。他们只知道痛苦,不知道快乐。爱读书的人,和能品咖啡的人一样,能品味到它的魅力,进入音乐的境界。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阅读愉悦的境界呢?
首先,我们应该忘记艰辛。如果你不能忘记痛苦,那么你就不能感受到意义上的快乐。现在大部分学生都说读书难。当然,考试和升学的压力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学生不会在阅读中找到乐趣也是不争的事实。古代人大多摇头,喜欢读书;现在读书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悲伤的,厌学的。为什么古今读书的心境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不可否认的一个原因是,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无法让人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久而久之,看到书就心烦,但我觉得这绝对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我们新一代的“心态”出了问题。
如果内心不干净(安静),就很难有所成就。不是读书难,而是我们抑制不住那颗躁动的心。如今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已经俘获了我们的心。相比娱乐,读书当然苦。另外,读书的苦,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太向往世俗的功利。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的目的迷失在追名逐利的心中,是可悲的。”(见林语堂《论读书》)读书不功利。抱着功利的心读书,读书还有意思吗?还是林老说得好,“读书是一种精神活动”(见林语堂《论读书》)。所以,快乐读书的前提是安定不安的心。
其实最重要的是用生命去读书。只有这样,读书的乐趣才会像那句“无庸置疑,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觉得应该只有两种阅读方式。一种是用自己的眼睛阅读,这是低级的阅读。另一种是用生活去读书,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只有用生命去学习的人,才算真正的读书人。这个时候,读书不是生活的负担,而是生活的享受。
事实上,只有在书的海洋中游泳,我们的生活才能看透万里,思考千年,旅行到万仞并专注于它。在书中,我们可以与自然、社会、大师对话;从天文到地理,古今中外,我们无处不在。在书中,我们会知道孔子和庄子,屈原和文天祥,谭嗣同和毛泽东。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荷马和巴尔扎克,雨果和华兹华斯,卢梭和康德。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我们的人格得到了提升,思想得到了完善,甚至可以成为大师——没有不被书滋养的大师。
当然,读书不会一帆风顺,“落在空中”是常有的事。现在的我们,太害怕考试成绩低,太害怕失去,太害怕老师和家长失望的目光,太害怕孤独。在我看来,分数大部分与读书无关,分数低绝不是因为书读得太多,而是读书太少。
如果书是帆,好心情是风,那么阅读的乐趣就是探索之旅...
2.读书既苦又乐
当然你得努力学习学习。你大概要努力学习才能参加考试,写论文,拿到学位。陶渊明喜欢读书。如果他生在当今世界,上大学,读研,托福都很难。我只是担心他过不了政治经济学这一关,并不是因为他“不想知道太多。”
我被打了好几次“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不得不低头忏悔。我也承认我不是真的在努力学习。但是,“玩得开心”不等于追求享受。这个知道的人能说,别人不能说。
我觉得读书就像参观——“看不见的”参观。如果你想见一位仰慕的老师或著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也不怕打扰主人。打开书破门而入,翻几页就进了房间;而且你可以经常去,一直去,说不到点子上,你可以不辞而别,也可以另找聪明人,跟他对质。不要问我们要拜访的主人是住在国内还是国外,是不是属于现代古代,是什么专业,是认真说话还是聊天开玩笑,我们就能走得够近。我们可以恭恭敬敬地听孔子的弟子回忆孔子的遗言,也不妨调皮地笑着问一句“孟夫子,一向言出必行,也叫仁义”。如果他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他会是一个老马列宁主义的绅士吗?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死前陪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个朋友谈话;你也可以想想斯多葛派的爱比克泰德的金玉良言。我们可以听历代的奇闻轶事,也可以学习我们这个时代最神秘的创新理论或者故作惊人。反正如果文字不投机,不难听,你不妨走出来,甚至摔门——也就是拍拍地,合上笔——也没人会怪你。这是书外世界难得的自由!
在公户悬挂的一个罐子里,没有天、地、太阳和月亮。每一本书——无论是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甚至散文、诗歌——都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日月星辰,不一样的生活在其中的人。我们不用急着去某个地方,花钱买票去看一些假冒产品或者“栩栩如生”的人体替身。只要翻开一页,离开现实世界,遇见真实的自己,我们就能认真的享受。
说“但是你走上一层楼梯就开阔了三百英里的视野”!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脚下地球的一面,瞬间就可以到达。古人虽以“浩如烟海”来形容书,但书的世界真的是“与天为邻”,绝不是理想化的比较。世界再大,也没有隔阂。佛说“三千世界”,这个量特别大。书中的情境,“现在的世界”加上“过去的世界”和“未来的世界”,真的是包罗万象,贯穿三界。但是我们可以待在家里,随意在这里体验,随时求教。谁说学者目光短浅,不讲道理,对世界漠不关心?你可以在这里获得丰富的经历,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中“串门”,至少可以摆脱一些无知,获得更多的关注。看到那些满口豪言壮语的可敬的大人,我们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虽然他们自己的家不开放,也不允许人闯入,但我们一直去过他们的亲友家,我们会知道他们空架子背后的真实面目。有一次我开车穿过巴黎塞纳河上的大桥,看到住在桥下的穷人,以收垃圾和盖报纸取暖为生。不是我眼睛能转,只是因为我去过那个区域过门。
可惜我们“参观”的时候,是“隐藏”的,还是有“身体”的。毕竟我们只是普通人。我们没有如来的洞见,对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也能一览无余,只好永远记住庄子的名言“人生有限,知也有限”。我们只是昙花一现的昆虫(不只是被孙的头发转动的昆虫)。我们爬进书的世界,这里爬,那里停。有时候我们遇到对的人,听到好听的话,或者偶尔从挂在心上的问题中得到点什么,就像我们执迷不悟,乐于忘词一样。所以“享乐”和“追求享受”不是一回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