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问渠何处如此清,因有活水之源。”学会质疑和探究,就是给学生飞翔的翅膀去阅读。“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师生互动,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体验和探索什么在《课程目标》中也有具体表述:一是培养阅读能力,即“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二是培养认知能力,即“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创造潜能”;三是丰富文化底蕴,即“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和营养”。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我做了以下尝试,得到了初步的收获。

第一,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

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大胆发表意见,自主探索,自由创造。任何武断和控制都会扼杀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创造的萌芽。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并向他们学习;学生尊重老师,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要把教学看作是与学生平等共处、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过程,尊重和信任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的活跃状态,上课心情舒畅,勇于思考、探索、创造。

二,巧妙提问,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问题”是学习的重要载体。“学贵疑”是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共同命题,西方的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思始于惊疑”。任何发明创造和改革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有目的性、适应性,对异性要有新鲜感。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全班的实际水平、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使问题具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就会成为学生思考和感知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中形成一种未解决但又必须解决的知识状态。

第三,拓宽渠道,培养探究精神

在教学中,我还拓宽探究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我经常利用班会时间或者兴趣活动时间开展一些语文课外活动。比如“青年记者在行动”,让他们就校园发生的重要事情采访有关方面和学校行政人员,写一篇稿子,在学校广播电台播出,或者在课堂上讨论,引导他们关注校园生活,对问题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我还会在班里玩一些中文游戏,比如“排列顺序,组成单词”,“看图猜数字”,“脑筋急转弯”,“填菜名”,让他们互相学习,获得收益。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引导学生走出学校的小班,进入社会生活的大班,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收集信息,获取经验。

比如,我在学习了《自然之道》、《蝙蝠》、《雷达》(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等文章后,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兴趣为基础组建团队,深入大自然观察发现,自己做实验或小发明,完成一份研究报告或“我的发现”。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上交的“我的新发现”或有趣或发人深省,有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有些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虽然简单,但研究态度却很感人,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自信心也越来越强。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也注意培养学生提前预习、批改、记笔记的习惯,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自学课文,进行一些交流。

第四,学科整合与探究学习。

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也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合。在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比如在“给垃圾找个家”的活动中,我们在课前进行了一次环保调查。学生们参观了环保部门的一些环境监测仪器,观看了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并分组对工厂、黄河水资源、噪音和白色垃圾进行了实地考察。回到学校,通过课堂展示和交流,同学们写了调查报告,提出了建议。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上网、看书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和研究,提出自己对环境污染的解决方案,并对未来的环境进行设想。

第五,注重过程和经验的探索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一定要像专家一样解决具体问题,要避免“成人化”倾向。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什么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我们追求的结果。

1.给足够的时间去探索。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探究来理解学科知识,发展探究能力,比机械记忆学习或直接的知识迁移更费时。因此,学生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性学习。

2.传授探究的方法。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索性活动,鼓励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比如语文课,让学生圈勾,找重点句子,画关键词,记笔记,提问。

通过以上方法的尝试,我从学生身上看到了变化,尝到了甜头,这是提高我们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抓手。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引领能力,抓住时机,适时适度地鼓励学生,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尝试。有时候需要制造一定的悬念,让学生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