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培训杂志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接触过期刊。我们一起认真写日记吧。你想好怎么写日志了吗?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国教师培训杂志》(5篇精选文章)。欢迎分享。
语文教师培训日志1参与骨干教师初中语文培训,既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对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专业素质和工作后劲的关怀和期待。20xx年4月,在我完成了郭培初中语文培训与研究的第一阶段后,我进入了紧张的为期三个月的在职研究阶段。在此学习期间,我更新了教育观念,开阔了教育视野,增长了新知识,提高了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我的在职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培训计划的实施
在线培训学习结束后,他们与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一起,认真学习了国培工作计划和教务处工作计划,明确了在职学习研究工作的目标任务,并按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题组工作的现状和特点,制定了详细的在职学习研究计划。在学习中,我们认真按照大纲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在职学习研究的要求,坚持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按时按质完成了这一时期的在职学习研究工作。
第二,在在职学习中贯彻国培精神。
在在职学习和研究工作中,我认真将国培精神与具体的教学工作相结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目标明确,重点难点,注重语文课内容的调整,在教学中体现学科特色,充分发扬现阶段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充分运用国培中所学的先进教育理念,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大张旗鼓地进行教学创新和教学改革。教学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注重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重知识的循序渐进式教学和学科的趣味性教学。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爱好;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文学兴趣、初步的文学能力和良好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认真完成在职期间的培训任务。
培训调研结束后,我分别于4月30日和5月13日向全校教师汇报了国培调研结果。第一次是学习情况汇报,介绍了国培研修的具体学习任务、内容和要求。第一次是学习成果汇报,让老师们了解我在国训中的作品,以及训练中完成的作业。其次,根据国培的要求和学校的安排,我主持了三次开放式教学,自主设计了五个教学案例,坚持每周写两篇教学反思,每月读一篇教育名著,写一篇点评。并于今年5月完成了“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设计教学研究方案”的艰巨任务。
第四,培训触动了我自己的思维,逐渐更新了我的教学方法。
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培训,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从网上的经验交流中,我看到了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学到了处理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方法,感受到了教师主动创新的意识;从教授们的讲课中,我学到了最前沿的初中语文理论,学到了教学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进一步更新了教育观念,完善了知识结构。如何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活动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我们深知,安排一次学习培训不容易,安排一次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更不容易。为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我经常上网查各种资料,收集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的教学方法。网上的教学经验交流和学术讨论让我成为一个自觉的学习者和积极的参与者。我一直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事业的热情,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新的成绩。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对语文教学有一些想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人文精神和智慧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成为课堂的主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变得生动活泼、有学习兴趣、乐于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激发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引入新课程,学生一上课就能处于轻松和谐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语文。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
(2)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发展求异的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和语言技能的感知,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构建语义理解和体验,就要引导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智者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辩论中,教师尽力在激烈的辩论和思维的碰撞中促进学生的语言升华和精神发展。
二、注重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兼具文学性和美感的佳作,其脉络描述了‘美丽教研区’全新出道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研究教育论文的日常工作。
精彩的、精妙的语言运用、深刻的思想表达、独到的见解,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引导学生逐一体会课文中的精彩。为了使这些精彩的东西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可以重点阅读,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语言,从而体会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和情感内涵。同时,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居高临下地引导他们评价文本,加深理解,升华认识,填补评价中的空白。第三,注意课内外结合。课堂的延伸等于课外的延伸。以课堂学习为核心,积极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生活领域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和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一个广阔的世界。
让学生多读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和阅读,我们为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奠定了基础。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另外,我注重学科的融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语文教师研究日志3放假了,有时间静下心来学习。今天学习了《古诗词教学》。何郁老师说的很实用。开头有这样一段话:“初中学古诗词。
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中考语文中古诗文的考查。中考的定位很重要。中考考什么,怎么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怎么教,教什么。不要怪我们老师太现实,太功利。他们首先要对孩子的分数负责,对父母的期望负责。没有这个前提,研究初中古诗词教学就没有任何现实意义。“难道不是吗_说到我们每个一线老师。而且只有一段:“
新课标说,“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好全书。”这些话多么简单,却字字珠玑,切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现在社会这么浮躁,很多人急功近利,少数人能静下心来读书。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提高不了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不能潜心学习。很多同学一看就开始答题,浮躁到连看考试提供的文字都没有耐心。这样怎么能考出好成绩?我们有的语文老师埋头做题、讲课,却不学习。久而久之,他们的大脑变得僵化,心中没有了源头活水。除了给学生讲一点解题技巧,没什么可讲的。这样下去,他们的语文成绩怎么提高?
学好语文,要看课外书,甚至要看一些闲书、无用书。这是我们必须做的功课,培养我们的心智、情感和精神氛围。否则,我们的心会一天天干涸。新课标说得多好啊!其中说,“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交流机会,营造人人热爱阅读的良好氛围。”当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太容易。一方面,我们要抵制外界的诱惑。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安静,做作业。
老师,爱读书。当你爱读书的时候,学生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就会爱读书。当我们在校园里营造出人人爱读书的氛围,那时候,我们语文学习的春天就来了!"
学习之后,我有一种兴奋和一种振奋:春天来了!
语文教师培训日志4在远程培训和培训的日子里,我仔细观看了专家老师讲课的视频:那些生动的教学实例让我受益匪浅;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让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应该注意什么,哪些细节需要舍弃,哪些地方需要改正。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上,我有了更深的体会。初中生作文难教难写,主要是因为初中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应试的被动态度,而这种被动态度主要根源于以“文学”为主的旧作文教学机制。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作文教学机制。这种新机制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出发。它能将人格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趣、个性发展、习惯养成等人文教育因素与写作能力、写作技巧的培养统一起来,将课内外融为一个植根于现代教学理念和我们民族优秀文化土壤的开放的新型作文教学机制。
如何构建这种教学机制,我想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体会。
作文教学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实物”和“媒介”结合起来,参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改变作文教学中信息传递的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使学生充满兴趣和信心地实现作文教学的目标。如何利用“实物”和“媒介”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写出一篇好作文?
一、用“媒”激发兴趣,用“媒”引导,培养学生的动态观察。
利用学生的表演或利用电教媒体营造良好的写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写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在突破“无话可说”和“无话可写”的困境时,掌握写作技巧至关重要。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不怕困难,光讲作文的意义、重要性等抽象的道理是没有效果的。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直观、生动、新颖、有感染力、可视的“表演”或多媒体,调动学生的观察、思考、联想、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参与锻炼活动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把写作当作一种乐趣。
在初一学生的作文入门教学中,我带着学生们去了多媒体教室,看了一部动画电影《猫和老鼠》。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情境,他们的兴趣被激发了。在一段话的最后,我直接安排学生描述刚才的内容。学生们非常高兴,立即投入了写作。但是刚写到一半,学生们就开始挠头,东张西望,窃窃私语,低声提问。原因很简单,我没有仔细观察。他们再次播放媒体内容的愿望非常强烈。当我逐段播放媒体内容时,我发现我的同学观察得非常仔细...
二、化“形”为“声”,以“头”藏“尾”,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技巧是想象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7-9年级的学生要能“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并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合理的想象展开续写。”这就需要学生写一篇作文,虽然不是艺术创作,但也需要丰富的联想。要形象地描述客观事物,需要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要完整地刻画每个人物的形象,就要对他们的内心活动进行合理的推测;要深入揭示事物的象征意义,需要进行丰富的联想。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想飞扬,写作的浪潮汹涌,想象力外推?
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运用形象或媒体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运用媒体进行习题教学应循序渐进,妥善处理。怎么处理?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材料。在多媒体素材或学生表演素材的选择上,要选择那些学生熟悉、了解或经历过的素材,让学生有兴趣、有体验、有话说。第二步,设计写作目标和方法。根据作文教学的目标,适当选择图像(有时可以是学生现场表演)或多媒体视频素材。比如培养学生的对话描写能力,可以对选取的(对话描写内容丰富的)多媒体素材采取“去音”——保留“图像”,去除“媒体声音”。学生看媒体时,形象生动,即缺少画面中人物与其他声音的对话。然后让学生分组给这个素材配音,配音的过程就是一个刻苦表演和培养对话描写能力的过程。比如培养学生的动作描写能力,可以采用“减‘形’——去‘象’,留‘媒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采取“头”藏“尾”——把前半段或后半段媒体藏起来,让学生合理想象。第三步,设计一个作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案。如果你想培养学生的对话描述能力,(第二步给出的例子可以放在学生正式配音之前)你可以按以下步骤准备:
1,根据媒体或表演进行想象,写下人物之间的对话;
2.写出方式、语气、动作等。当他们说话的时候;
3.使人物语言充满个性,自然得体。
第三,以“文”充实“形”,以“情”点“形”,有效升华学生的情感价值。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用金山画王和动画flash做了一个人物活动的场景。同学们看了之后,都觉得不“有趣”,更不“有趣”。原因是什么?学生发现动画中的人物僵硬,缺乏语言,没有表情。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问同学们,怎样才能让这部动画“出彩”?学生们开始纷纷讨论。然后我指出,如果没有语言,没有动作,没有表情,那么就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人,而是一个“木偶”,一个“僵尸”。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不断丰富人物的手势语言,特别是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物的兴趣爱好和情感价值,这部动画才能变得生动多彩,学生才能去探索和创造。过了一段时间,我动画上的“人物形象”在同学的“笔下”变得细腻有肉。这个方法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以文丰富形式”。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用真挚的感情写作,努力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主要靠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也靠我们语文老师通过形象来升华。这就是实现“情感点状”。作文课上,放一段国际时事,让学生感受一下,对其中一个或几个做出一两句评价;有时会放一两个电视剧或动画,让学生判断人物的言行。有时候我们会直接说班上同学之间的纠纷,让学生自己判断是非。然后让学生用笔写下这些感受,往往是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老师不必去矿上“深入细致地描写,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探讨抒情性”。学生自然会从平时的积累中慢慢理解。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形象”可以摆脱老师枯燥的作文说教,激发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语文教师培训日志5在远程培训和研修的日子里,看老师和专家讲课的视频,生动的教学实例让我们离课堂更近;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让我知道了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哪些细节需要舍弃,哪些地方需要改正。尤其是我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都解决了。
困惑一:我们提倡新课程下新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而低班学生往往不好操作,在合作探究中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有的群体让好学生一统天下,而学困生“袖手旁观”;有些同学在合作学习的时候会不听不合作。
对策:
(1)在讨论之前,或者在合作之前明确分工,让每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者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意见。
(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发现,这些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学生很难靠个人的自主学习来解决。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收到相互启发的效果。
(3)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应该袖手旁观,而应该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小组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重点,思考的难点。老师还要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引导,以便灵活组织下一次活动。
困惑二:传统的课堂环节观念与现实课堂教学的矛盾。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考虑的是环节是否完善紧凑。然而,真正的教学侧重于学生的体验和探索,导致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因素和新问题。教师要改变固定课堂环节的观念,让教学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让师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和互动。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表达欲很强,往往会出现拖延现象,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甚至降低课堂效率的现象。
对策:我们尽量引导学生讨论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其他问题可以在课后单独和学生交流,或者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交给老师。更多精彩词汇,可以在国学园展出。
困惑三:教材将“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使得语文的人文性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而在语文的工具性方面,却显得不甚清晰,使得教师很难准确把握工具性训练的度,尤其是年轻教师,这成为一线教师的一大困惑。
对策:在语文学科中,无论是“人文素质”还是“工具素质”,都不是独立于语言文字而抽象存在的。我们认为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必要的语文基础训练,把字写正,一个个积累,逐句理解,大声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连贯地说话,流畅地写作文,老老实实地背诵好文章,当然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大量的课外积累,扩大知识面。
语文课程标准是每一位教师语文教学的灯塔。把握目标,准确定位,把新课标精神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一定会感受到理解新课标真谛的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