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上丝绸之路论文1000~2000字。

丝绸之路,或简称丝绸之路。指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张骞开辟的陆路通道,从长安(今安)出发,经甘肃、新疆至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此路也称“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命名为“丝绸之路”的另外两条交通路线)。因为丝绸产品对这条路西来运输的货物影响最大,所以得了这个名字(而且大量的丝绸都是我们在中国运过来的)。其基本走向设定在汉代,包括南路、中路、北路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跨欧亚的贸易运输线,促进了欧洲、亚洲、非洲和中国的友好交流。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通过这条路线的贸易中,丝绸是中国出口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19世纪下半叶,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陆路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历史学家都认同这一说法,沿用至今。

“丝绸之路”一词起源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里希特霍芬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简称为丝绸之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推动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开启了中外交流的新时代。并成功拉开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从此,这条路线被踩出了“国道”,各国大使、商人沿着张骞开辟的道路络绎不绝。从王公贵族到乞丐囚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足迹。这条东西向通道将中原和西域与阿拉伯和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延伸至地中海。从广义上讲,丝绸之路东段到达了韩国和日本,西段到达了法国和荷兰。意大利和埃及也可以通过海路到达,成为亚欧非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1)西域:汉朝时,人们称西域为甘肃玉门关、嘉峪关以西,即今天的新疆地区及更远的地方。汉武帝以前,那里有很多小国,天山以北也有一些小国被匈奴控制和奴役。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汉武帝招募出使西域的使节,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驱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与* * *一起进攻匈奴。渴望为国家做贡献的张骞毅然认购。

事情经过:公元前138年,他带着一百多名随从从长安西行,途中被匈奴人抓住,关押十年。他不忘使命,成功逃脱,抵达大岳。当时大岳早已西迁,无意再战匈奴。张骞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他在西域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们想与汉朝交流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第二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一个代表团,带着成千上万的牛羊和大量的丝绸,去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方国家也派出使节访问长安。此后,汉朝与西域的交流更加频繁。

(4)西域的建立:

2.西域各国纷纷加入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 =建立西域都护,掌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归中央政府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臣和商人纷纷西进,西域的使臣和商人也相继东来。他们将中国的丝绸和纺织品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地区运往西亚,然后运往欧洲,并将西方国家的稀世珍宝输入中国大陆。这条连接中西交通的陆路大动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3.班超管理西域;

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经营了30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班超派甘英去大秦,派甘英去波斯湾。166年,大秦使者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与中国的第一次直接接触。商品交易所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在这条长达7000多公里的道路上,丝绸和中国同源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东亚繁荣和文明的象征。丝绸不仅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代王朝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派往西域乃至更远国家的友好使节,往往把丝绸作为表达两国友谊的有效手段。而且丝绸传到西方也稍微改变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印象。由于丝绸和瓷器的极高价格传到君士坦丁堡,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物产丰富的富裕地区。国家元首和贵族过去常常穿着染有腓尼基红的中国丝绸,在家里用瓷器作为荣耀的象征。此外,来自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在丝绸之前的贸易商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促进欧亚之间的贸易交流作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经是两河流域国家财富的象征。青金石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为青金石增添了悠久的宗教色彩。葡萄、核桃、胡萝卜、辣椒、豆类、菠菜(也称波斯菜)、黄瓜(中文称葫芦科植物)和石榴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加了更多选择。西域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已经融入了中国传统的酒文化。商队主要从中国运输铁、金、银、镜子和其他奢侈品。运往中国的是珍稀动物和鸟类、植物、毛皮、药材、香料和珠宝。

文化交流

中国的古代技术传到了西方:唐代的金刚经,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在敦煌发现。造纸术为中国在世界古代科技中的领先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似乎只有东亚和南亚的一些国家发展了造纸工业。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纸制品开始出现在西域及更远的地方。人们在楼兰考古遗址发现了2世纪的古代纸张。虽然中亚也使用纸,但没有造纸工业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向西方的传播给欧洲和中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最初的变化是残酷的:唐朝和中亚新兴的阿巴斯王朝的力量在不断摩擦。在对中亚政局产生强烈影响的尼禄之战中,阿拉伯人沿着丝绸之路将中国战俘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擅长造纸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传遍了全世界。

西域有茂密的沙漠,各国的繁荣往往离不开水。天山和昆仑山的融雪水是西部地区的主要水源之一。然而,收集雪水并不容易。融化后,山脚的积水会在短时间内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朝出兵西域囤积开发农业后,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的西域士兵使用,并逐渐传播到更远的国家。坎儿井技术是从中国还是波斯传入西域,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有事实证明,井渠技术和打井方法是由中国传到西方的:据《史记》记载,二师将军李光礼带兵攻打大湾,以断水围城。但“宛城新汉人知穿井”,让大宛人坚持了很久。

中国古代的印刷术也是沿着丝绸之路向西传播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块和一些纸制品。其中,唐代的刻本《金刚经》至今仍保存在英国。这表明印刷术至少在唐朝就已经传播到了中亚。在13世纪期间,许多欧洲旅行者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项技术带回欧洲。公元65438+5世纪,欧洲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用印刷术印制了一本圣经。1466年,意大利出现了第一家印刷厂,使这种便于文化交流的技术传遍了整个欧洲。

宗教思想的交流

唐代(7世纪)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西方传教士,就像东汉初年,佛教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两侧的“丝绸之路”子隧道一带传到西域各国。关于佛教传入西域的说法还有很多。但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纪,晚在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西域”。据此,佛教于公元前87年于阗传入西域后,于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10年从于阗佛教圣地传至“丝绸之路”北路上的叶城、莎车、塔什库尔干、喀什、阿克苏、库车、延寿等地及东北的且末、若羌、米兰、楼兰等地。除了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也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获得了很多人的信仰。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它传播到韩国,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

祆教(祆教)是中国对波斯祆教的态度(这可能和伊斯兰教有关,伊斯兰教在西域敌视祆教。),在5-1世纪沿丝绸之路向东传播,被认为是最早传入西域的宗教。祆教曾是波斯的国教,阿拉伯帝国崛起后被迫东移。据记载当时西域各国都信奉祆教,而在中国,南北朝时得到北方各国皇帝的支持。唐代也有很多“胡商祈福”的神龛。为了控制祆教的发展,地方统治者设立了萨伯一职,试图将宗教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但是,这种宗教在宋代以后基本上消失了。其宗教习俗被维吾尔族和塔吉克族保留下来,成为一种民族文化习俗。

景教是叙利亚基督教聂斯脱里教派的一个分支。史书记载,景教在唐初就深得皇帝宠爱。李世民曾批准基督徒在长安建寺,原名“波斯寺”,后改称“罗马寺”和“大秦寺”。在唐高宗时期,阿罗被视为镇上的大法师,后来唐朝皇帝的雕像也被挂在教堂里。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京派基督徒伊斯帮助平定叛乱,后被赐紫袍。从635年开始,景教在中国顺利发展了150年,与祆教、摩尼教并称为唐代“三教”。景教在会昌法的困难之后逐渐衰弱,但一直延续到明朝天主教入华。

元朝以后由西向东的丝绸之路逐渐被忽视后,间接刺激了欧洲海权的崛起。《凯尔波罗中国游记》出版后,中国和亚洲成为许多欧洲人向往的繁荣昌盛的文明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开始试图绕过意大利和土耳其控制的地中海航线和旧丝绸之路,通过海路与中国相连,希望从中获得比丝绸之路贸易更多的利润。一些国家也希望将他们的宗教传播到东方。1492年,哥伦布远航的一个目标是最终到达中国,创造另一条比丝绸之路更好的贸易路线,但他却在极大的失望中带领欧洲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于是哥伦布之后的探险家们开启了美洲新大陆的殖民时代。17世纪后,荷兰和英国也扩大了在非洲、美洲和南太平洋的影响力。19世纪初,虽然欧洲列强已遍布海上,但中国仍被西方视为向往之地,是最繁荣、最古老的文明。学者认为这是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史上带来的精神影响,也造成了西方在近代200年间可以通过与中国的贸易获取巨额利润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