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中国* * *民生思想反思【摘要】民生问题自古有之,早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民生思想民生思想民生思想民生思想民生思想”的民生思想,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一起成为中国民生思想的源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民生思想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共同富裕”向“以人为本”转变,并趋于关注个体民生的发展。【关键词】民为贵,君为轻;民生思想;民生主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d 251[文件识别号]A[文章编号]1009-2234(2016)05-0030-02民生,单纯指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政府行政的合法性问题。民生思想,或者说围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民生思想,自古就有。第一,中国传统的“重民轻君”思想是传统社会重视民生的最直接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建立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在这种制度环境下,“民生”思想往往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它是由早期的“天本”、“神本”意识发展而来的,与“君本”思想即“重民轻君”思想是对立统一的。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必须关心民意,关注人民在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这样统治才能长久。“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的《弓玄十二年》“民生虽勤,勤而不乏”,意思是人的生活只能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得。只有这样,生活才不会匮乏,社会才会稳定,国家和人民才会富裕。早在尧舜禹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关注民生。春秋时期,重民思想日益兴盛,产生了重民保民的观点,“以人为本”的思想基本形成。道家创始人老子指出:“圣人无常,以民之心为心。”老子心目中理想的统治者是重视民意,以民意为执政依据。在《论语·尧曰》中,孔子强调“从民利”,从重视、保护、给予人民利益的角度重视民意。春秋以前的“民本”思想只是零散的观点,处于萌芽阶段,缺乏系统的介绍和论证。真正明确而系统地提出“民本”思想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孟子在孔子“性善论”的基础上发展了“仁政”思想,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民贵于君”的观点。孟子指出“民为重,国为次,君为次”,突出了“民本”的理念。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社会、政权和君主的基石。没有人民的支持,就没有稳定的国家,也就没有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无论是从关心人民的角度,还是从维护人民的地位和权威的角度,统治者都应该重视民意,以民为本。第二,以“民生”为核心的“以人为本”思想。“天下,莫非王土;“领导土地,不就是一个君王和一个大臣”的“君主本位”思想,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绝对权威。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无法回避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问题。同时,他们的主导地位和权威得到了维护,逐渐形成了以“民生”为核心的“以人为本”思想。韩贾谊、董仲舒等人在总结秦亡汉盛的历史后,都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董仲舒最早提出“限民以地养荒”的思想,即通过限制土地兼并来解决民生问题,这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唐朝以后,民本思想进一步完善和成熟。以唐太宗李世民为首的贞观统治集团,总结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极度强盛的隋朝到瞬间崩溃。历代先贤,一方面以“得民心者得天下”来告诫和警示封建统治者,另一方面以“天下兴亡”来号召人民维护国家稳定和统治者利益。“第三,尊君重民。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尊君重民”。尊君重民看似矛盾又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最鲜明的内容。民生问题也离不开国家的兴衰和政权的稳定。长期以来,尊君重民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中国的历史可以看出,重视和改善民生,社会矛盾就会得到缓解,就容易出现太平盛世,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反之,如果民生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人民就会苦不堪言,社会就会动荡不安,甚至政权更迭。总之,民生是一个关系到人民生活和国家兴衰、政权稳定的政治问题。第二,近代以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结合西方社会的民主价值观产生的。近代以来,中西差距明显,开启了历史上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的最大道路,孙中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投身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为之奉献了一生。他提出了“国民性、民权性、民生性”的“三民主义”,成为挽救中国命运的一面伟大旗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是时代的杰出产物,“民生主义”是孙中山领导革命的重要指导思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不仅来源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而且借鉴和吸收了西方社会进步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民生”,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不仅包括人民的衣食住行,还包括社会的生存、分配和福利。它是“一切社会活动的驱动力”,是社会文明的焦点。国家对民生负有主要责任,必须制定强有力的有利政策和制度来保障民生。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亲自主持的《建国大纲》第十一条规定:“土地的年收入、地价的增加、公地的生产、山川的利息、矿泉水的电力收益,均归地方政府所有,用于办好地方人民的事业,满足养儿、养老、扶贫、救灾、医疗、夫婿的需要。“由此可见,孙中山是把民生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用纲领性文件固定下来的。他渴望通过发展工业把中国变成一个富强的国家,从而改善国家的贫穷落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来源:理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