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银兵致应用真菌学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一封信。

亲爱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

大家好!受张启发院士来信的启发和影响,我也给你写一封信,谈谈我的一些真实想法。

今天是星期六,在读完张启发院士给研究生的一封信后,我仔细阅读了每一位研究生写的东西。当然,每一位年轻老师也收到了这封信,但我没有要求你看完之后写下你的想法。可以看出,有研究生认真看了张院士的信,真的很有感触和体会。也有一些研究生跟我打交道,写几句大而空的话,或者套用张院士的几句话,空洞无物,不如不写。

很多研究生都非常真实真诚的谈自己的感受。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生,有一个目标定位的问题。我觉得大部分研究生以后都不一定。搞科研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是我们就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吗?当然不是,因为社会对你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社会发展的节奏在加快。显然,本科教育是大众化教育,研究生教育也可以称为精英教育。教育培养你的精英,是你不愿意放松对导师要求的重要原因。也是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训练,让你以后的生活一帆风顺,从容不迫。当然,对你的严格要求也关系到应用真菌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声誉。

现在我想讲三个方面。

(一)研究生如何“入行”。

一个研究生的素质和水平,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容易看出来。这不是看你是不是搞科研的,也不是看你是不是搞真菌领域的。如果你没学过外国文学,没写过文献综述,没写过毕业论文,没发表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很难说你知识渊博,思维严谨,文笔优美,水平专业。说到专业水平,有时候要看你知不知道拉丁文学名要斜体,pH中的P要小写。你不知道,别人会觉得你不够专业。

大家都谈到了读书后多读文学的重要性。上周和几位老师开了个会,决定下学期采取具体措施。的确,我们很多研究生对科研不感兴趣,是因为总觉得所有的题都是别人做过或者回答过无数遍的。其实很多问题还没有研究透彻,很多课题可以通过更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揭示。很多前人的研究成果可能是臆想的或推测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这个我跟年轻老师讲过很多次了。不要参考三流或四流杂志上的文献,不要看类似通俗文学书籍上的结论或结果。

如果你不知道以前的研究中有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哪些结果或结论可能是错误的,有哪些新技术、新方法可以应用,科研项目的目的和理论、实践意义,有哪些可以创新的地方,你就很难进入角色,做实验只会感到无聊,常常半途而废,更不可能找到成就感。

每个研究生都应该是在不断地阅读文献→写读书笔记→写研究计划→准备实验材料→做实验→整理研究成果→整理论文→查阅文献→写计划→做实验。这个过程是循环的,但不是简单的重复。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每一次重复都是一个提升和上升的过程。阅读文献应该随时可用。我不明白为什么有的研究生在实验室坐不下,过一会儿就溜了。关键是不要深究文献。科研需要进入商业。如果在导师的指导下入行,会有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不会空虚。

作为导师,我希望每个研究生都能发挥你的潜力,但是最近真的很失望。一些科研素质较好的研究生或者没有晋升的研究生,本来可以轻松转行,多花两年时间获得广阔的发展机会,但他们似乎仍然渴望获得一个很少有人能凭借大量硕士文凭达到的美妙成功境界。也许他们还没有真正体会到科研中的成就感,或者他们还没有完全入行,或者他们家庭经济很困难,但是

(二)关于学科团队建设问题

相比之下,一个读完博士的人,和几个青年教师一样,通常会更好地解决上述“入行”的问题。而青年教师往往把握不住个人奋斗与团队努力的关系,短期目标任务与长期目标任务的关系。至于团队建设,说实话,我自己没有经验,但是我确实有一些经验。所谓团队,必须是“目标一致,分工负责,合作和谐,资源成果共享”。众所周知,菌楼的科研经费在2006年还不到65438+万,现在更充足了,这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但实事求是地说,有些老师很少参与项目的申请过程。

为什么会这样?不是不想和大家分担一部分写申请的工作,也不完全是因为老师不想参与这些工作。其实大部分都需要正高级职称才能报考这些课题,需要对学科领域或者行业生产的问题有全面的把握。我们青年教师不仅缺乏“高级职称”,更缺乏总揽全局的“高眼光”和“长远眼光”。我在平时的工作中有一种感觉,个人可能,我们青年教师将来也要过“教学关”、“基金关”,还要过留学关、职称关。是不是要等到这些习俗都过去了,才关心或参与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

这是我非常关心的事情。一个学科带头人或者一个优秀的专业人士,年轻的时候就应该抬头看路,关注学科方向,关注国内外同行,关注生产一线的技术需求,参与相关的学术交流、实验室管理、生产一线指导,以及学会、协会的活动。否则,当你过了教学关、基金关、留学关、职称关,别人早就布局好了前三步、四步棋。还能有大发展的空间吗?菌楼能有新的发展机会吗?

还有一点我觉得很不放心,就是关注食用菌行业的技术需求。食用菌产业发展有很多技术问题,但我们有少数青年教师似乎不愿意去农村实践,解决问题。这当然与学校对青年教师采取“基金导向”和“SCI导向”有关。但是,作为菌建的后辈,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食用菌产业是菌建的基础,应用菌学科的昨天、今天、明天都离不开生产线。

所以对于真菌学的团队建设,有一个我“分工负责”、青年教师“承担任务”的问题,也有一个青年教师“自己做研究”、“和研究生合作”的问题。接下来,我想进一步阐述我对这两个涉及团队建设的关键问题的想法。

目前我急需交给青年教师的担子是科研项目的申请、工作安排、组织实施、检查报告、成果鉴定,而我们的青年教师都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或体会,这是我经常担心的。这些工作需要经验和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几乎要写好几本书。工作量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目前,我们的一些青年教师似乎有点害怕卷入如此大量的“家务事”,害怕陷入如此复杂的“关系”,似乎想向鸵鸟学习,把头埋在沙子里。但这是避免不了的,也是推不开的。作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员,青年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真菌建设发展的重任。

我会逐步把一些科研课题的日常工作,包括组织、实施、检查报告、成果鉴定等交给青年教师,我会逐步把一些课题的申请和主持交给青年教师,这是时代和历史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不能一下子给青年教师太多的责任或任务,因为要过“关”,负担太重对年轻人的成长不利。如果有些年轻教师不愿意承担,就不会坚持。虽然是团队,但是有一个“和谐配合”的问题,也有一个“接班”的问题。毕竟本质上是一种“对等”关系,而不是上下级服从的关系。

大家可能看到了,校内外很多学术团队在学术梯队建设上存在问题。有些学科,老一辈人很伟大,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接手他手中的学术交接。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学科带头人?做学科接班人?这其实是一个极其困难的大课题。纵观全校的相关学科,交给历史责任感强、团队合作意识强、学术水平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人往往是最好的,也是最成功的。请注意,我把责任感和团队精神放在前面。有的人专业学术水平很好,但最后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对单位和团队贡献不大。还有一部分人合作意识不强,“斗争”意识很强。他们没有面对面坦诚的学术交流,他们在背后侮辱别人。这些人是极其恶劣的人。我们的菌楼绝不应该给这种不良风气留有余地。我们应该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和坦诚合作的习惯。

我仔细看了看学校里发展良好的队伍。几乎所有的项目负责人都把课题分配给了中青年教师,有的研究生分配给了中青年教师。而且大部分讲师开始帮硕士,副教授开始帮博士。在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时候,专门带研究生的老师往往是通讯作者,前提是指导老师在实验的整体设计、关键测试结果和论文发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这是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的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

这也涉及到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首先我要习惯让青年教师指导我,青年教师要学会教,研究生要习惯青年教师指导。2010,想放下几个研究生,让年轻老师指导,观察操作,不断改进。最重要的第一步,研究生有问题先找自己的导师。需要找我的时候,导师和研究生来找我商量。

昨天去华中科技大学参加博士后出境答辩。生物楼实验室的灯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的会议结束时,是下午6: 30。我看到几乎每个实验室都有很多研究生在忙着做实验。实验室拥挤但秩序井然。晚上8点,我走的时候,生物楼90%以上的窗户都亮着。我经常去我们菌楼的实验室参观,总是看到那些年轻的老师和研究生在做实验。很少看到很多人在忙,大部分时间都是冷清的。如果不出差,我一般晚上都会去实验室,但是很少看到每个实验室都有人做实验。

个人认为,作为研究生或者青年教师,实验室应该是你的精神家园;如果你两天不去实验室,你会感到空虚或者烦躁,你会感到内疚或者内疚。有的人一周七天休息两天,不进办公室,不进实验室。我不知道他们在家里怎么能坐得住,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负罪感或者罪恶感。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应用真菌学建立“小团队”和“大团队”,领导“省队”,影响“国家队”的问题。植物科学院菌楼的老师和研究生,这是一个小团队;由于学科定位等各种因素,我们这个小团队不可能有太多人。但是,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团队,包括植物研究所、生物研究所、食品科学研究所、工程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师。

有了大团队,才能搭建大平台,做出大成绩,产生大效益,做出大贡献,产生大影响。目前与菌种中心开展遗传育种,与植物病理学学科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与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拓展食用菌质量安全研究领域,与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开发食用菌加工产品。成效显著,影响良好。

菌楼的每一位青年教师、博士生、研究生都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大团队的重要性,尊重、关心、帮助大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研究生,真诚欢迎他们加入应用菌的研究领域,真诚对待他们的每一个电话、每一次询问、每一次拜访。同时也要有带领省队,影响国家队的意识。可以说,目前我们真菌学学科是省队的龙头,是国家队的重要成员,但我们的发展离不开与省内和国内同行的合作,很多项目都强调* * *和联合合作* *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与同行的每一个电话和邮件中传达我们的热情,释放我们真诚合作的意愿。

还有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老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一切“小心眼”的事情。不要冷嘲热讽,打小报告,互相拆台,勾心斗角。这些缺点对学科建设非常不利。好在我们年轻老师初来乍到,怨气也不多,但要先做好防范。我们都是战友,都是同事,都在为学科的发展而努力,所以要珍惜这难得的缘分。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而一个团结的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如果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学科只有你一个人,别人很容易忽略你。对学科建设和实验室管理有什么建议,可以在内部周会上直接提出。如果你在别人的科研工作中有什么不足,你可以用一种亲切的态度,一种沟通的态度,一种真诚的语气提出来,别人会感受到的。因为每个人都在感受别人的态度,“你笑着叫别人,别人就会看到你的笑脸。”

(三)关于建立奖惩制度。

任何人的努力都需要动力。一个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这么努力?

很多人都知道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老师和研究生努力工作,首先是为了生活。我们很多研究生读研就是为了找工作。他们每天都在担心自己的未来,坐在那里发呆,思考,却不知道如何从手头的事情入手。试想为什么一个单位要研究生而不要本科生?用人单位都看中那个硕士学位证书吗?从目前的市场经济规律来看,聘请硕士的成本高于学士是肯定的。说到底,别人看重的是你的专业素质,和专业不一样。毕业后不一定做你的专业,但是很容易看出你是否接受过专业训练。尤其是在未来工作的前途和道路上,你能走多远,能飞多高,将决定你现在打下的“基础”有多深!

生存和发展应该是年轻人奋斗的原始动力!

你做得好不好,决定了你应该受到奖励还是批评。如果你违反规章制度,你应该受到惩罚。荣誉是我们努力的动力之一。如果你经常被表扬,你可能会越来越努力。如果你经常被批评,你应该感到羞耻。现在的研究生有一部分是懒的,也有一部分是不勤快不勤奋的。我非常担心你的未来。希望你能振作起来,好好想想自己的未来,认真规划一下。

可以说,现在青年教师工作的动力之一就是冲职称,所以普遍比较努力。博士生毕业需要SCI论文,所以大部分都很努力,因为目标很明确。但是如何评估研究生培养的过程呢?我们上周在教研室开了个会,已经初步确定了读书报告(一年级)和项目进度(二三年级)作为每月评奖的依据。这个奖不同于基本生活津贴,是指基本生活津贴按照学校的基本标准执行。我们原来多出来的部分是用来奖励优秀的研究生,让读书报告优秀或者工作进展突出的研究生比其他研究生多收入。钱不是万能的。奖励的初衷只是为了让你更努力的学习,做实验。

还有一个问题是硕士学位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的人偏硕士毕业论文申请,有的人偏基础,但都要达标才能答辩。上周,我们的老师讨论了一个标准。基础工作至少应接受1篇一级期刊论文,应用研究至少应接受1篇二级期刊论文,产品开发应使用产品样品、工艺研究报告和产品质量标准。今年硕士毕业生开始执行这个标准。能不能毕业你知道很久了。不合格,不用写论文,也不用申请答辩,因为你不具备申请答辩的条件,这和博士生需要SCI论文是一样的。没有压力,很多人会偷懒!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些人平时很努力,但是进步不大,但是最后有了重大突破之后,成绩很好。我们菌楼有两个研究生发表了SCI论文。其实研究生发表SCI也不是特别难。论文发表后,可以奖励。发表SCI论文的学校奖励3000元,学科组可再次奖励。奖励优秀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方向没有错。

我看了一下中科院,国内知名高校,还有一些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有实验室签到的规定。我们也采取了这个措施,我觉得效果不错,至少对于一些睡懒觉的人来说,可以帮助他们起床。我会坚持这个规定,我会试行离开实验室签字的规定。采取这些措施,是因为太多研究生不自觉。有事可以请假,无故迟到或旷工必须受罚。

我真的不喜欢看到研究生在工作时间上网看电影,聊天,听音乐。如果你在认真阅读文献或者整理实验结果,或者写论文,怎么能一边听音乐看电影一边思考复杂的学术问题呢?这个规定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你有充足的时间在中午0点到2点,下午5点半到7点,晚上9点以后上网看电影,聊天或者听音乐。我固执地认为,互联网“打掉”了很多青年才俊。我不希望我的研究生被网络“谋杀”。我不掩饰对所有沉迷网络游戏的年轻人的偏见,但我管不了别人的事。我有义务照顾我的研究生。因此,违反这些规定的研究生将受到严厉的惩罚。只要我是研究生,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个规则。如果你经常违反这些规定,受到批评,我不会给你推荐工作,也不会给你写推荐信,因为你会让我难堪。我建议你毕业后不要说你是我的学生。我不喜欢也不欣赏懒惰的“天才或极客”。

以前应用真菌学科的一些问题都和我管理和指导不好有关。我想大家都知道我的困境,因为我们的师资队伍几乎是“完全”断裂的,研究领域广,战线长,国内同行竞争异常激烈,而且师资队伍年轻化,数量很少,所以这三年来我主要专注于争取科研项目,建立研究平台,改善实验条件,扩充师资队伍。随着研究经费的稳定,研究条件的改善,研究队伍的逐步建立,我的主要工作中心将是培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科研产出。

任何一个把应用真菌的命运和自己的未来联系在一起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都应该肩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祝你寒假生活愉快,春节阖家幸福!

变音兵

2010 65438+10月30日星期六在华中农业大学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