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论文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一,实践是知识的源泉。首先,实践提出了知识生成的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为了适应实践的需要,为了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之所以成为认识的主体,根本原因是由于人的活动需要改造客观世界;也正是因为实践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才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一个个成为认识的对象。科学研究的任务和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而展开的。其次,实践也为知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并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系起来,使主体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只有通过实践这个中介,客观事物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来处理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都来自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久而久之,这种有规律的活动就会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形成各种思维模式,比如逻辑格式等等。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已经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方式固定下来了。这些公式正是(也是唯一的),并且由于亿万次的重复,它们具有老祖宗的巩固和公理的性质。”

我们不能狭隘简化的理解为知识来源于实践。首先,知识来源于实践这一事实并不否认人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知识的影响。但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实践和认识的物质条件,而不是人实践和认识本身。对人的认识和天赋差异的形成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造成差异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了这个问题:“他清楚地看到:‘个体之间的天赋差异实际上与我们想象的相差甚远。这些看似区分不同职业成年人的非常不同的才能,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工和哲学家的原始差别比家犬和猎犬的差别要小得多。他们之间的差距是分工挖的。“人类天赋的所谓差异,是劳动分工挖出来的,是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其次,知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具体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亲自实践一切,而且理论或知识本身具有历史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而且应该通过阅读或教学获得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知识的必要途径,其意义在牛顿的名言中得到充分体现:“如果我能比别人看得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人们应该在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的基础上或多或少地接受间接经验。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更完整的知识。

第二,实践是认知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了技术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把科学向前推进十所大学以上。”其次,实践为认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越来越多的特征,为解决新的认识问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为不断强化主体的认知能力提供了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最后,练习锻炼,提高主体的认知能力。恩格斯说过:“人类的智慧是根据人们如何学会改变自然而发展的”。

第三,实践是检验知识是否具有真理的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要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实性,也就是思维的现实性和力度,也就是思维的彼岸。”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构对象模型,并根据这个对象模型推导出未知的性质,然后用实践来检验。当理论预测与对象的实际结果一致时,证明他头脑中心智重建的对象模型与对象本身是一致的。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认识活动本身,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对象,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服务实践的过程,就是认识价值实现的过程。

总之,实践是一切知识的起点,是终点,是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强烈反对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幻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切割现实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承认并高度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受意识支配。实践的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它离不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是相对独立的,遵循其独特的活动和发展规律,一旦形成就能反作用于实践。第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能使主体认识和把握主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引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前确定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计划、步骤和措施,并对实践活动进行预测和规划;理解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境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引导主体选择最佳行为来实现目标;认知可以引导主体将局部经验转化为理论;理解还可以使主体认识到自己的理解,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第二,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会对实践产生负面的甚至是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理论作为认识对实践的高级形式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可以而且应该领先于实践,指导实践活动的过程;其次,科学理论可以预见未来,修正实践方向;第三,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列宁说:“没有革命理论,就没有革命运动。”

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用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和认识的统一,二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毛泽东说,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坚持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历史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