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机械化读者分布
建筑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1980,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为加快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加快建筑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普及科技成果,经原国家建设部批准,于6月创办了综合性科技期刊《建筑机械化》,1980。该杂志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所(分院)主办,经历了从季刊到双月刊再到双月刊再到双月刊的曲折发展过程。是中国建筑机械化协会期刊1984到1993(总期14到103)。自1993年9月(总发行104期后)成为中国质量协会工程机械设备用户委员会会刊,1999年、2001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建设部优秀期刊。《建筑机械化大事记》清晰记录了杂志的发展历程。
《建筑机械化》以报道机械化施工技术、工程机械的设计与研究、使用与维护以及行业动态信息为主要内容,面向国内外出版发行。自1980成立以来,伴随着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而成长,为推动中国建筑机械化,促进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工程机械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作为媒体,也真实记录了中国机械化施工和机器制造行业的发展变化。
建设部领导侯杰、叶如棠、甘志坚、谭青莲、周干志、徐荣烈等都为本刊题词,肯定了本刊的发展,并提出了殷切希望。
从1981烟台第一届编委会成立到2001第六届编委会召开,* * *共召开了11届编委会。历届编委都有建言献策,撰写稿件,为杂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自23年前创刊以来,该杂志的内容不断丰富,报道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03年6月底,* * *共编辑出版165期,发表文章2988篇,平均每期18.1篇。
传播技术信息,引导发展趋势
“建筑机械化”与中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和工程机械行业的进步密切相关。目前已成为建筑行业和工程机械行业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
《建筑机械化》自出版以来,突出建筑与机械的结合,大力推动建筑机械化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开辟了机械化施工、建筑机械、使用与维护、科学管理、方针政策、用户之声、创新与改造、试验与检测、动态资讯等多个栏目。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具体工程实践的经验总结,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工程机械管道的维护与修理、特殊施工技术的示范和高新技术的探讨,还有国内的经验和国外的信息。随着杂志报道的不断丰富,栏目不断调整增加,报道形式更加新颖,从而传播行业技术信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加快建筑机械化发展》(第一期1980)、《建筑机械化要为建筑业转型发展服务》(第三期1981)两篇文章在发表之初就探讨了建筑机械化的定义和实施措施,明确了建筑机械化的概念。本刊在1981首次报道了住宅建筑机械化施工的研究与实践,在1986率先探讨了成套机械化施工技术。实践证明,这些论述是及时的、基本正确的,对机械化施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建筑机械化》报道了《宝钢工程混凝土泵送施工》(1982三期)、《深圳国贸大厦机械化施工》(1985三期)、《机械化施工从国贸工程的重要性》(1965438+)。此外,还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机械化施工技术,及时报道了滑模、爬模、泵送混凝土等新技术,以及高层建筑机械化施工、地下连续墙、液压整体提升等新技术,如《大跨度整体预应力板柱结构体系施工新技术》(1983二期)、《上海大剧院钢屋架整体提升工程》(1997)等杂志也真实地反映了“文化”的特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建筑机械化》杂志还介绍了大量国内外工程机械的设计研究、生产技术、新产品等方面的情况,以促进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进步。《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搅拌斗叶片的设计》(1984第2、3期)、《液压挖掘装载机工作装置的设计与研究》(1985第9期、10期)、《塔式起重机产品的组合设计与制造》(191第2期)。《重视产品发展战略研究》(1988第10期)、《中国塔式起重机现状与发展》(2000年第6期)、《洞察中国装载机市场》(2003年第2期)等文章指出了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19慕尼黑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上的塔式起重机》(第一期1980)、《意大利塔式起重机概述》(1985 1)、《21慕尼黑国际工程设备及建材机械博览会》(1987)等文章《点击Bauma 2001博览会》(第4期2001)及时
通过维修专栏报道工程机械各种维修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维修新技术,并由专家举办系列讲座。同时从理论、实践等多方面对各个时期的机械设备管理进行了总结和介绍,发表了具有独特管理经验的文章,对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筑机械化”也是主办方建筑机械化研究所(分院)的一个对外窗口。多年来,及时报道了分公司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开发的新产品,多次发表分公司科技人员的研究论文,扩大了分公司在社会和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986第4期和1996第5期编辑出版,分别庆祝建筑机械化研究所成立30周年和40周年。
充分发挥期刊特色推动行业进步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为建筑机械化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开辟了新的领域。《建筑机械化》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她经历并推动了中国建筑机械化的发展。1984中国工程机械化协会成立后(1991更名为中国工程机械协会),工程机械化成为协会的会刊。当时,该杂志正在宣传、讨论和交流我国机械化施工的经验,特别是在施工技术、施工机械、施工组织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方面进行了探索。沟通信息,当好工程机械厂家产品开发的顾问;本文对我国的一些工程项目,特别是一些大型、重点工程项目的机械化施工进行了报道和交流。积极宣传行业协会的工作,在传递信息和宣传报道方面也有显著成绩。
我国建筑机械化的发展经历了从手工操作、半机械化、局部机械化到逐步走上全面机械化的过程。今天,中国建筑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与20多年前相比有了质的飞跃。这一成果充分证明了建立建筑机械化并持续报道多年的历史意义,也进一步说明了行业领导和科技人员对中国建筑机械化认识的提高(见1997第4期)。
根据我国电梯行业发展的需要,从1985开始设立“电梯技术”专栏,五年间发表相关论文89篇,促进了电梯行业的发展,为《中国电梯》杂志从1990开始单独出版奠定了基础。
1989 10中国质量协会工程机械设备用户委员会成立后,为了提高工程机械产品质量,更好地服务用户,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建筑机械化》杂志在1993成为用户委员会的期刊。杂志报道内容也做了调整,增加了质量管理栏目,加强了用户心声和产品厂商栏目;积极配合“质量、品种、效益年”、“中国质量万里行”等活动和顾客满意工程的实施进行相关宣传;1990 ~ 2002 ***15次除了及时报道中国质量协会的精神和工程机械用户委员会的会议和活动外,还报道了当年工程机械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用户评价结果,对用户购买优质产品起到了推荐和参考作用,增强了被评为满意产品的企业的信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自2002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顾客满意企业的重点宣传报道。《顾客满意,柳工的方向》(2002年第4期)、《追求卓越品质,实施满意服务》(2002年第5期)、《与时俱进》(2003年第2期)等彩页报道展示了柳工、长林等知名企业实施顾客满意工程的实践。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用户委员会出版物的特点。
从表1《建筑机械化》历年发表的文章统计可以看出,机械化施工及应用技术类文章一直占较大比重,达到16%以上,设备基础用户管养类文章数量约占20.6%,反映工程机械产品质量的用户心声及质量管理类文章数量约占10%,向用户推荐高质量。此外,产品设计研究和总结讨论也是本刊的重点栏目,文章数量分别占23.6%和6.4%,可见工程机械生产企业对本刊的重视程度。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翻开《建筑机械化》杂志的前几期,你可能难免会有一些“文物”的感觉。然后依次浏览历年杂志的第一期和第二期。除了感叹时代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不难看出主办方和编辑们的巨大努力和心血。
现在的杂志很难从包装印刷的外观上找到过去的影子。《建筑机械化》刚出的时候,除了封面和封底是双色胶印外,都是用普通新闻纸印刷的。那是一本16K的小册子。1985中,封面是在铜版纸上彩色印刷的。此后,杂志面貌不断更新,印刷质量不断提高,编辑出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从第六期1992开始,杂志从1999开始全面改版扩容。进入新世纪后,杂志的包装和印刷更加精美。2002年,杂志封面采用CIS形象设计,杂志标题更加突出醒目,并增加了更多丰富多彩的文章和编辑报道(本刊专栏)。
为了拓展学术交流的渠道,杂志编辑出版过程充分重视网络信息化的发展。1983《建筑机械化》被国家科委科技情报研究所列为全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同年被北京大学期刊工作研究会列为建筑科学国家核心期刊;1999正式纳入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库(光盘版),便于通过CNKI知网管理服务中心向社会和行业提供服务;2000年,正式加入中国信息数字期刊集团。因此,根据《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标准(光盘版)》,从2000年第四期开始,对入库的重要检索数据项和统计评价数据项的名称、标识、结构和格式进行了规范,实现了标准化,为该刊在国家大型综合数据库中的检索与评价提供了重要保障。2002年,《建筑机械化》杂志网站正式开通,拓展了杂志宣传和传播渠道。
广告业务是《建筑机械化》杂志的主要经济来源。1984研究所启动科研体制改革后,编辑部实行经济承包,到1990全面承包,杂志社的办刊经费已完全自行解决。从那以后,广告数量翻了一番,营业额也有了很大的提高。2002年发布的广告数量从1992(彩色34,黑白29)的63个增加到2002年的372个(彩色266,黑白106),广告营业额也增长了近十倍,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1996年被授予“河北省广告协会”称号
雄关漫道铁如铁,现在离开始也就一步之遥。20年来,建筑机械化随着建筑业的发展而进步,为推动工程机械设备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促进建筑机械化水平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它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和行业对杂志的要求。我们将继续努力,齐心协力,把杂志办得更好,为社会、行业、企业、用户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