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家庭教育论文简析(二)

关于良好家庭教育的第二篇论文《论良好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

摘要:家庭教育不仅要以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原则为指导,还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实施。本文着重分析了家庭教育模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改变家庭教育模式的策略,倡导构建民主的家庭教育模式,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

关键词:父母幼儿家庭教育

一、当前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父母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主要原因。此外,父母自身素质、受教育程度以及整体家庭生活环境都影响着家庭教育方式的采用和实施。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全家只有一个孩子。越是重视,越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出问题。如何教育孩子是整个家庭的主要问题。家人的经历和想法不同,在教育的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方式。

(一)娇生惯养,导致孩子任性自大。

目前,中国有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只有一个孩子。就像老人们常说的,怕掉在手上,怕化在嘴里。在家里,他们什么都跟着他,几乎随时可以摘天上的星星。可以说是对孩子有求必应。一些父母渴望他们的独生子女在情感上更多地依靠自己,以确保晚年可靠的舒适。他们放松了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助长了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行为上霸道、缺乏控制。这是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在家里充当小皇帝和小公主。幼儿园选座选床,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等等。,和孩子玩的时候,也希望大家由着他,没有形成助人为乐的习惯,总是不讲道理。他们在家里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所有人都围着他转。当他们离家上学或在社会上生活时,别人不能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他们,他们会感到失落和无助,他们的性格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工作非常不利。

(2)过度保护导致孩子缺乏锻炼。

有些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观点,采取不恰当的行动,什么都为孩子做,入不敷出,衣不蔽体。别说帮父母了,基本属于生活不能自理。父母根本就不让孩子做自己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本来幼儿园的孩子天生就喜欢玩,喜欢运动,喜欢跑跳,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是,为了孩子的安全,怕磕磕碰碰,我们家长根本不让孩子出去玩,怕孩子出事。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从吃到穿,从里到外。

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性格一般都比较懦弱。他们做不了很多同龄人能做的事情,玩不了大家都能玩的游戏。在父母的保护下,上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后逐渐摆脱同龄人,有了影响力,因为你不会玩,因为你不敢玩,所有人都排斥你。不和同龄的人一起成长,不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大学里不会洗衣服的人很多,很多孩子都要父母陪着学习。这样的孩子缺乏锻炼,不利于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3)期望过高,教育方法不当。

父母希望孩子一切都好,但对孩子缺乏正确的评价,无法科学定位。有些父母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替自己实现梦想。有些父母用他们认为有用和好的东西来引导他们的孩子,而不管他们的爱好和能力。父母对孩子的标准高,要求严。期待儿子成功,期待女儿成功?这并没有错,但目前很多家长进入了高期望的误区:一是不顾孩子的实际,盲目地对孩子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有时简直违背了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比如让孩子过早学习弹钢琴,对孩子手指肌肉发育不利。第二,攀比心理严重。看到别人的孩子怎么样,一定要要求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第三,重智慧轻道德,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智力高,就一定会前途无量。谁知道不恰当的期望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期望值太高,父母陪着,请家教,给孩子报补习班。孩子平时伸手拿衣服和嘴巴,自理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导致孩子往往成为拿高分的机器,而维持其生存和生活的意志、品质、情感、人际交往等基本素质和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高,导致高分低能。家长对孩子要求太高:没有交流,没有乐趣,早教设置为学电脑、应用、弹钢琴、书法等。,使孩子过早地离开童年的世界,极大地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一旦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期望不符,有些家长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或者对孩子发火,进行指责,粗暴地辱骂;或者放弃正常必要的家庭教育,听之任之,认为孩子没救了,不给孩子正常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在父母长期高期望的压力下,孩子的心理和情绪长期压抑,最终可能导致其心理扭曲、行为异常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父母教育不一致。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孩子的特殊地位,家庭教育中存在更多的不一致。最常见的现象是什么?爸爸打,妈妈护,爷爷奶奶打?现象。在一个大家庭里,大家都爱孩子,只是方式不同,打也是为了孩子,护也是为了孩子。老人完全习惯了孩子。一般孩子比父母更被老人溺爱。爷爷奶奶和父母之间,往往在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异,导致不一致。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也会造成矛盾,削弱教育效果,因为爷爷奶奶总认为儿子应该听他的,甚至会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引发家庭纠纷。

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属于核心家庭,即家庭中只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人。家长的教育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一个要管,一个要放;一要严,二要宽。有时候夫妻二人还故意在孩子面前扮黑白脸。如果认为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对他又打又拉,又哄又吓,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两面性。父母的要求不一致,往往伴随着父母之间的分歧和争吵。虽然吵架可以尽量避开孩子,但是分歧不能避开孩子的眼睛。这种分歧会给孩子造成教育真空,而孩子往往非常善于利用这个漏洞。他们一边被管教,就跑到另一边去抱怨;一边被惩罚,他跑到另一边去求爱。另外,孩子会对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因为父母的教育要求不一致,孩子会误以为有的父母爱他,有的不爱他;有的人保护他,有的人总是惩罚他。所以孩子会对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教育的不一致对孩子的性格有更重要的影响。一般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双面性格。在父亲和爷爷面前都一样,都学会了两边说好话。这样的孩子容易养成双面人的性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与人交往时也会表现出这样的倾向。

第二,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

(一)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什么样的想法就会导致什么样的行动。教育观念作为一种观念,支配着家长的教育行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家长教育孩子很重要。如果观念正确,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然会有相应的正确方式和行动。良好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对于现有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念,直接导致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比如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以至于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而在其他方面过于纵容,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于严格。还有的对孩子期望过高,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过早地给孩子加上了沉重的负担。

总之,教育观念不正确是教育方式不正确的主要原因。为了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爱孩子要适度。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经常会提出很多不合理的要求。如果我们的父母过分溺爱和纵容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久而久之,一旦孩子长大后不满足于越来越高的物质享受,缺乏用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能力,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我们的父母对孩子正确的言行和合理的要求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不正确的言行不仅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还应该耐心的说服和教育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C)父母应保持幼儿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现代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长辈包括父母、爷爷、奶奶、外公等等。首先,我们长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统一认识,克服树大招风,孩子大了自然就明白的错误观点。尤其是现在的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特别宠爱,特别听话。他们经常说为了小事要这样做,而爷爷奶奶说不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长辈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孩子无所适从,缺乏正确的是非观,所以我们家长一定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形成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品行。比如孩子犯了错,我们家长要统一批评讲道理,千万不要让家长批评他,而长辈站出来帮助孩子。

在核心家庭中,父母也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树立父母的威信。同时,父母教育要求的一致性,有利于孩子明辨是非,认识善恶,对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四)切实落实民主家庭教育。

民主是我们应该提倡的,但要注意现在一些家庭实行的民主是一种变相的溺爱。家长认为让孩子参与就是民主,但如果过于尊重孩子的要求,又会有求必应。

著名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说:通过多项全国儿童调查发现,当代城市的独生子女家庭可分为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度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六种类型,其中民主教育模式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很高,相应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就欲也比较强,容易形成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反,父母常常责备和责骂孩子,训斥多于鼓励。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很低,总是愿意生活在下游,往往对自己的未来有恐惧和无望。这样的自卑心理往往会对他们以后参与社会竞争产生不利影响。

民主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合理的,温和的。他们站在指导和帮助的立场,制定合理的标准,解释道理。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和兴趣爱好,但也要坚持自己的合理要求;既高度控制孩子,又积极鼓励孩子热爱生活,自主发展。

这种育儿方式,国外的家长比国内用的多,我们要多借鉴。研究表明,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首先能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在其中感到可靠。其次,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可以感受到爱和尊重,也可以学会如何去爱别人,从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一个温暖的家庭可以给孩子一种支持感,在孩子犹豫、彷徨或者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可以从家庭的关爱中汲取力量,得到引导。

我们现在应该教育我们的许多父母用民主的教育方法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父母爱他们的孩子,也是为了他们好。他们只有在观念上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并运用好的教育方法,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样才能不辜负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参考资料:

刘春梅。论独生子女的社会化发展。《濮阳教育学刊》,2002年4月。

[2]曾颖。促进儿童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西华大学学报,2005,65438+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