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论文谁有?
作者:匿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量:264更新时间:2009-5-15 2:59:13
回顾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虽然受到了现代作曲技法的影响,但中国作曲家始终努力遵循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内涵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的原则,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民族旋律、音色素材的吸收,一直是表现民族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随着现代音乐在中国影响的逐渐深入,中国一些青年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寻求将既能凸显个性,又能体现本民族精神魅力的创作素材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作为创作思路。
关键词:传统音乐;现代作文;技术;结合
论文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专业音乐的发展,虽然在技法上受到了现代作曲家的冲击,但中国作曲家始终努力遵循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内涵和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民族音调旋律中吸取素材,一直被作为表现民族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随着中国现代音乐在当代的影响逐渐加深,中国青年作曲家的创作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开始寻求把既能突出个性,又能更深刻地体现民族精神气质的创作材料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作为自己的创作思路。
关键词:传统音乐;现代作曲家;技术;结合
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一些作曲家一方面借鉴序列音乐、差声技术等现代作曲技术,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对传统音乐的观念。这些理念主要体现在从过去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旋律是民族风格的狭隘观点转变为从古代民族音乐包括少数民族音乐中发掘民族音乐文化的原始形态,越来越深入地挖掘更为古老悠久的钢琴曲、民乐、民歌等素材。谭盾的早期作品《雅颂》就是这种创作理念的一个例子。
第一,中国传统音乐的调性材料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具体结合
(一)、中国传统民间旋律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旋律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中国独特的音乐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决定的。因此,重视对民族民间音乐旋律的吸收和运用,在中国任何时期的音乐作品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雅颂》也不例外,但它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新的意义和独特的个性特征。原生态民歌素材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继承了素材选择和内容表达的传统。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风”与《诗经》国风的标题有着相同的概念,主要表现古代民间人民的朴素生活。为了表现淳朴民风的内涵,作者从绪论的主题素材的选取到整个乐章的音乐风格都体现了原始自然的民族风格。《风》的介绍性主题材料是作者从一位90岁老人到广西瑶族地区采风时所唱的一首名为《创世纪》的古老民歌中获得的。为什么选择这首民谣作为创作素材?一是因为这首歌的歌名含义与音乐中所要表达的古风意境相契合,二是因为经济文化发展等多种原因,汉族地区的民歌逐渐被加工整理,与原始民歌的原始状态相去甚远。但由于经济交通不便,少数民族地区仍保持着较为原始的音乐形式,这恰好符合作曲家对原生态复古音乐风格的追求,使作品的理念与《诗经》所表达的内容相一致,所以采用这种民歌素材是合适的。这首民歌的素材,不仅在第一乐章的引子和结尾,在音乐的其他部分(第二乐章除外)都是显而易见的。作者试图将这种古老的民族音调融入音乐中所要表达的音乐风格。
(二)中国传统民歌中特征音程与旋律发展技法的结合。
民间素材在这部作品中的运用,并不是直接将民间旋律引入作品,而是提取一些最能表现民族风格的音乐元素(如一些特征音调),然后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如主题动机的展开),充分发挥音乐思想,使处理既现代又传统。
作品开头的引子旋律就是引用这首民谣《创作》的素材。这首民歌的音调风格最能体现出来的是两个负五度音程关系的音调。虽然我们早已习惯了五声音阶中只有大二、纯四、纯五、大三音程关系的五声音阶民族风格,但这是因为我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还不够广泛。随着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深入,比如贵州荔波布依族大曲《好久没唱》中就有D-#G重叠和弦。
在这部作品的开头,作者用中提琴独奏了这段没有小节线自由的旋律,听起来就像一个老人在说话。这个旋律的节奏是自由的,没有小节。笔者认为这首原生态民歌的核心音调是民歌的前两个音调(A-Be)。为了更符合乐器的音域特点,作者用(B-F)两个同样降了五度的音来构成主题动机,然后在乐曲的第一、三乐章中运用各种旋律发展手法来传播音乐思想。
介绍性主题的动机(例如1)
音高移位(示例2)
可见作者是如何将民歌中的负五度音程和专业作曲技法运用到作品中,使作品的横调旋律具有民族特色的。腔语特点在民歌音调和器乐演奏技法中的融合这种民歌素材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音准的腔式风格,也叫调腔。沈洽的音腔理论的解释是:“在声音的过程中有意使用的、与其特殊的音乐表现意图相联系的音调成分(音高、力度、音色)的某些变化。”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每一个声音在流动的过程中都有着各种微妙的变化,如声音的强弱、音色的深浅、高低等等。,如二胡等民族乐器的唱、揉、滑、颤技巧所形成的流浪音乐。在一些看似简单的仅由几个音组成的原始民歌中,往往以腔语为特征,表现出一种原始美和质朴美。这也是作者选择这首民歌作为音乐素材的原因。以及如何用西洋乐器表达这种背诵腔语言?为了接近民谣原著的游走音高,作者在中提琴独奏部分长音停留的1/4音做了不规则的波动。
实际上它采用了当代音乐中的差声技术。虽然这种方法看似是现代技术,但实际上在中国的民歌演唱和民族乐器演奏中很常见,所以我觉得新技法并不怎么新鲜。音乐用在第一乐章和其他乐章的开头和结尾,效果很好。
(3)中国传统古代音乐的音色特征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具体结合。
3.1现代作曲技法传承中国传统古乐基调。
古琴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凝结了千百年来音乐的精髓,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底蕴、审美趣味和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因此,作者也体会到了古琴音乐的魅力。
第一乐章除了吸收古代民歌的音调素材外,还是第一乐章的引子部分。第一乐章的主旋律素材是中国传统古琴《幽兰》的音色。请看古琴曲调与主题动机的结合:例4:《风》的主题片段,《风》的结尾旋律片段,第二乐章《雅》主要是为了表现中国古典文化的美与和谐。《梅花三弄》主题曲作者从两首古歌中汲取音调,有的只是选取一些有特色的音调或提取最有代表性的片段。然后作者运用现代作曲技术对古代钢琴曲的音调进行了重新编排。使用这些素材不仅符合音乐的内容和韵味,而且感觉音调得到了认同。
3.2现代作曲技法将古琴曲调与十二音技法相结合。
A段的主题是用十二音序列表达古乐的音调,既要清新,又要五声,不能太生硬,听不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声音的安排上的创造性安排:例8:一个具有五声音阶风格的调性序列,必须避开五声音阶以外的小调、大小七度和四减五度的音程,作者每两个音程之间要避开这些音程。此外,将十二音分为调性四声系列也是作者的安排。1-4调为一组,是C宫体系中的调,5-8为第二组,是E宫体系中的调。9-12调是bE宫系的调。从此旋律横向有了五声音阶的风格,不同于现代序列技法所创造的十二音序列。十个音都出现的时候禁止重复同一个音,但是这个作品的顺序有很多重复。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曲调和演奏更符合民族的审美心理,也是为了让音乐更像一种古琴乐器。乐曲的横向旋律部分是完整的十二音,纵向对位部分只用了一个纯五度动机作为和声背景,有利于主题旋律的完美呈现。在音乐再现部分,作者再次完整再现了该序列的原型,但只是在大提琴部分,而其他部分仍在以纯粹的五度动机写作,直到最后第一把小提琴奏出梅花三巷。
第二,中国传统音乐节奏思维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具体结合。
《雅颂》的节奏语言也是民族的、现代的。作品的节奏写法显得复杂多变。而不是杂乱无章,让人感觉自然流畅,没有机械生硬的感觉。这主要是因为作者了解并熟悉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语言特点。他会最能体现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的节奏语言特点,比如“散节奏”,用现代标准化的节奏来表达,这和现代音乐中打破节奏的那一段一模一样。因此,这部作品的节奏语言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符合民族审美心理,也具有现代音乐节奏的特点,但与现代音乐的节奏风格仍有区别。
(一),中国传统音乐中零散节奏的思想与标准化节拍的具体融合。
从了解现代音乐开始,我们就知道节奏在现代音乐中的地位。从中世纪开始,欧洲人就明确了节奏,节拍清晰稳定。节奏的定义是长音和短音有规律地组织在一起。拍是指声音强弱交替的规律。中国传统音乐中节奏和节拍的定义有着更深更广的含义。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主要受民族语言节奏、劳动、舞蹈动作和心理节奏的影响。因此,中国的音乐不仅有规则均匀的节奏,更有随机多变的节奏,与现代音乐中规则的节奏组合形式和强弱交替的等分小节制完全不同。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表明,相对自由的节奏在文人音乐中与民间民歌、田园牧歌、古琴曲是共同的。民间民谣、牧歌的自由节奏通常与劳动者长期宽松的生活方式有关,而文人音乐的节奏大多与他们洒脱的生活态度和沉迷传统文化形成的气质有关。
(二)中国传统音乐中弹性节拍与标准节拍体系的融合。
与欧洲古典音乐中固定的节拍值相比,“弹性节拍”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在歌剧唱腔中,这意味着节拍的节拍值可以随时改变。一般常用两个字,让曲调充满活力。用现代的话来说,rit.accel的意思是缓一缓,渐增,而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撤”和“催”的意思是缓一缓,渐增,但又是不同的。现代音乐在降速和提速时,拍子的拍值通常不变,但中国音乐本身的时长影响了速度。拍值变长时叫“撤”,拍值变短时叫“促”,这在中国传统古乐中很常见,比如《夕阳笛鼓》,谐音重复的地方,往往不是机械的平均渐增渐减,而是速度和实质性持续时间的渐增渐减,这首曲子也是如此。
(3)中国传统节奏重音组合与标准节拍体系的具体融合。
整首歌的大部分节奏还是有小节和拍子的。节奏的组合既体现了随机性的特点,又有严格的节奏。整首歌的时号变化频繁,有* * * 4乔、4/4、4/2、7/8、8/8、7/4、6/4等多种时号。真正节拍组合的划分是通过连线、分段、休止符等方式形成各种句子引子,尤其是在第一乐章,比如主主题句(见例一)用几条连线把同一个音连接起来,然后用不同的节奏进行交换。句子之间用休止符停顿,八格短语与上下句之间用十六分休止符隔开。乐句中有大量的横杠连线,断了。乐句的划分不受小节的限制,乐句中的节奏也是非周期性的,这完全打破了欧洲古典音乐节奏的标准化写法,而这种非周期性的节奏与现代音乐追求的自由生动的节奏风格相似。
第三,结论:
谭盾的作品在创作手法和风格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值得创作者分析和研究。其次,在作曲技法的创新和欧洲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上做了很多努力。这种创作理念逐渐渗透到当代创作中,获奖后国内室内乐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可见这部作品值得研究。谭盾的《雅颂》虽然写于20多年前,他本人的音乐风格和技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有一点是不变的:他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尊重从未改变。在当代音乐发展的今天,这部作品中的许多艺术手法应该不会让任何人感到惊讶。但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来看,这首曲子在当今中国的音乐作品创作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了解作者是如何将这一蕴含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最能代表民族音乐风格的内涵融入到现代专业音乐创作中的。希望本文所写的内容能对当下专业音乐创作的思考有所启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