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2000字的西方哲学思想史论文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虽然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放弃了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独立于实物而存在。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事物组成的,它们的形式和材料是和谐的。“物”是事物的物质,“形”是万物的个体特征。就像有一只鸡长着翅膀飞来飞去,这只鸡的“形态”就是会拍动翅膀,会咕咕叫,会下蛋。鸡死了,“形式”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鸡的材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正知识的来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的方案和目的是所有自然过程的指导原则。但亚里士多德对因果关系的看法比柏拉图更丰富,因为他接受了古希腊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他指出有四个主要原因。第一个是物质原因,即构成一个物体的主要物质。二是形态因素,即赋予主体物质的设计图案和形态。三是动力原因,即实现这种设计所提供的机制和功能。第四是目的,即设计对象的目的。例如,陶工的粘土为陶器提供了物质原因,而陶器的设计风格是其形式原因,陶工的轮子和手是动机原因,陶器的预期用途是目的原因。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了物体的形式原因和目的原因,他认为形式原因包含在一切自然物体和功能中。起初,这些形式上的原因是潜在的,但一旦一个物体或生物发展起来,这些形式上的原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当一个物体或有机体达到完成阶段时,其成品被用来实现最初的设计目的,即服务于目的。他还认为,在具体的事物中,没有物质就没有形式,没有形式就没有物质。物质与形式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将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显示了自发辩证法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建立了形式逻辑这门重要的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诸多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的始终。当然,他也犯过错误,但次数不多。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存在“因”的关系。这个“因”的概念不同于现代的“因与果”的概念。“因”对应“为什么”,不对应“结果”。即客观原因、物质原因、动力原因和形式原因。“物因”从一堆零件、部件、基础或原材料中表现出一个事物的存在形式,并将物质的构成追溯到零件(元素、部件),进而形成一个整体(系统、架构、混合、合成、复合或组合)。例如,构成大理石雕像的大理石等原材料就是材料因素。“形式因”能告诉我们一个事物是由什么样的定义、形式、形态、本质、综合、或原型构成的,解释构成一个事物的基本原理或规律,它只是整个事物的一部分(一整套因果关系)(宏观结构)。例如,大理石雕像的草图或设计是其形式原因。“有因”是指改变事物的动力和原因,研究“是什么改变了什么,是什么引起了这种改变”,它包括事物之间的一切媒介,包括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动力或被改变的事物的起源。例如,将大理石雕刻成雕像的艺术家就是驱动力。“终因”是指一个事物存在或变化的原因,包括有目的的行动和活动。一个事物的目的是它存在的原因,或者说它变化的原因。这也解释了现代所谓的心理动机,包括意志、需求、动机、理性、非理性、伦理,都是创造行为的源泉。例如,一个完成的大理石雕像是艺术家的目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