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视角下农村幼儿园作业区有效活动的五大策略

信息化视角下农村幼儿园作业区有效活动的五大策略

永春县桃城镇第二中心幼儿园郑丽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作业区活动是贯彻这一精神的根本保证。我们发现农村幼儿园作业区的活动存在“环境创设不突出、内容设置不具特色、素材不丰富、教师指导不聚焦、幼儿活动不感兴趣、作品处理不当”等问题。通过实践,我们探索出了“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创造优美的地域环境;“挖掘和利用农村资源,为活动提供合适的材料;积极学习实践,加强有效的教师指导;展示作品,利用材料培养良好的意识和习惯;家园社区三位一体、形成区域教育合力等五大策略,促进农村幼儿园作业区活动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幼儿园,经营区域,有效发展

第一,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创造优美的地域环境。

通过对各年作业区“墙体设计、活动类型、参与人数”的调查统计,发现作业区墙体的利用和设计非常有限,大部分班级只是贴一张展示自己动手能力的图片和区域名称的文字作为装饰,没有突出主题和强烈的艺术感。各年龄段设置的作业区活动种类少,一般2-4种;不超过4名参与者;中小班作品展区少,大班只有平面展区;只用一个柜子来划分空间,装饰美化较少,操作区环境的营造也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解决作业区“环境营造不突出”的问题,应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给作业区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比如“巧手坊、匠人屋、贝贝坊”,直接引起孩子进入该区域的兴趣。二是增加儿童小肌肉动作训练的卡通、有趣的图片和造型,美化手术区环境;三是制定出带孩子进入区域的图解规则,贴在墙上,展板设计成可更换的;第四,孩子的作品不断丰富到环境的营造,比如孩子串起规则的珠子做成漂亮的窗帘,缝制出图案和夹子形状作为墙面装饰,孩子自己装饰自己,成为手术区环境的主人,然后更愿意进入该区域,喜欢手术区的活动。

第二,挖掘和利用农村资源,提供合适的活动材料。

我们考察活动内容是否与作业区的场地、主题、节日、亲子活动相结合,是否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随时变化、及时补充、灵活调整。调查显示,运营区的活动基本能结合领域和主题,但结合节庆和亲子活动的项目较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更是凤毛麟角;有的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改变或补充一些内容,但还是很枯燥。我们还调查作业区提供的材料是否充足、合适和丰富。发现大部分班级都能提供适合活动的材料,但数量不足,种类不够丰富。比如“娃娃美容院”提供长头发的娃娃和梳子,但是没有橡皮筋和发夹,所以进入该区域的孩子只能一直重复给娃娃梳头的动作,单调乏味;有些材料保持不变已超过两周;时间长,变化少,材料挑战性差,是造成孩子对作业区活动兴趣持久性差的重要原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一个幼儿多种感官、多种方式的探究提供条件。”合适的活动材料是发展孩子能力的基础。针对运营区“内容设置特色少,素材供应不足”的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改变:一是充分利用自然物。农村幼儿园资金短缺,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教材。老师、孩子和家长需要收集合适的材料在作业区开展活动,如收集豆子和筷子供孩子练习夹取,收集蔬菜水果供孩子练习切、刨、搓、切等。二是善于寻找替代品。大班“磨”,和孩子一起收集原石或瓦片,而不是石头磨;“夹水果”时,用大小不一的石头代替塑料水果,用竹枝代替筷子;第三,自制多功能区域材料。用方便面碗和瓶子做“瓶盖地雷”,练习旋转、按压、按压动作;用薯片罐、破布、羊毛等做一个多功能的“娃娃美容院”。,并训练孩子梳头、夹发夹、扎辫子、扣扣子、拉拉链、舀豆子喂娃娃。尽量挖掘农村自然物和废旧物资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在丰富多变的物资中积极操作,获得技能,体验成功。

第三,积极学习实践,加强有效的教师指导。

在“老师的角色”方面,主要观察和访谈“老师在作业区的角色,干预的作用,是否及时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和帮助,要求孩子介绍自己的活动,完成自己的作品”。调查发现,农村幼儿教师无法在两个地方上课,而且孩子数量多,教师自身经验不足,导致作业区指导力量不足、不到位。教师更多的是以路人的身份参与到作业区活动中,单纯的表扬孩子,表面上的肯定和鼓励,对孩子的成功经验关注不够;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引导孩子不正确的做法,更谈不上启发孩子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幼儿活动”这一指标上,考察的是幼儿能否在规定时间内自由选择工具和材料,完成活动。大多数孩子可以自由选择工具和材料在作业区进行活动,对新颖多样的材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逐渐失去了兴趣,真正能从头到尾完成活动的孩子寥寥无几。很多孩子只是自己默默操作,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很多孩子觉得操作区“就那么几件事,玩累了”,不如其他区域好玩和有挑战性,进不起区。针对“教师角色不明确、引导缺乏重点、幼儿活动缺乏兴趣”等问题,我们认为农村幼儿教师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转变观念,愿意学习。区域活动应被视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正规军”,而不是以集体教学为补充和延伸的“游击队”。区域活动和集中教育活动相辅相成,相互交融,有效互动,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相关理论和知识,加强对幼儿教育策略研究的指导,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二是探索实践,乐于深入。深入孩子,观察发现问题,帮助指导孩子完成任务,引导孩子探索创造,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三是积极写作,勤于总结。记录作业区活动的前前后后、点点滴滴、精彩瞬间,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经常梳理总结,在反复实践中不断验证完善,形成特色。

第四,展示作品,利用废旧材料,培养良好习惯。

我们对作业区“是否设立作品展示区、教师存放作品、废弃材料处理”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和采访。发现班级虽然设置了作品展示平台,但展示面积不够大,所有作品都放在展示平台上,每件作品的展示空间不足,展示方式也缺乏美感。活动剩下的几乎都是直接丢弃的材料,问“为什么要倒掉?还能用来做什么?”当时的回答都是“用完就扔了”、“没想过还要做什么”,铺张浪费时有发生。调整“作品处理不当”问题:一是在“作业区作品呈现及处理情况调查表”中增加“调整及指导建议”一栏。比如我写道“班级作业区应设置作品展示区,尽可能保留和展示幼儿的活动,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评价;展示作品的方式要灵活,如平放、悬挂、竖立;可以展示成品和半成品;除了展示好的作品,还可以展示有缺陷的作品,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差距,互相帮助,并及时向老师反馈意见和建议,在接下来的作业区活动中检查督促调整的落实。第二,在活动结束时,提醒和鼓励孩子整理好自己的材料,放在相应的位置;第三,根据不同材料的性质,灵活处理活动结束后的材料,有的及时丢弃,有的回收、迁移或再利用,如剥好的蛋壳、撕碎的纸屑等,送到艺术区粘贴;揉好的萝卜丝拿到厨房做食物等。教师引导孩子及时重复利用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价值,培养节约的良好习惯和生态环保意识。

五、家园社区三位一体,形成区域教育合力。

区域活动与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和互利的。特别是在设计作业区活动、收集投入作业区的材料时,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三位一体互动,形成教育合力,有效促进作业区活动的有效开展。比如在科学区的“榨菜工坊”,郭雄和妈妈带了很多榨菜到幼儿园。她和大家一起做“干菜、咸菜、酸菜”,不断指导孩子们如何切菜、洗菜、切菜、撕菜、干菜等。这时候,家长不仅是资料的提供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甚至是运营区的总监。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如带孩子参观“咸香洗菜厂”、“漆篮厂”、“刺绣厂”等,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社区所蕴含的教育资源,感受芥菜制品、漆篮、刺绣之美,积累相关的前期经验,在后续作业区的挑战活动中体验更多成功的喜悦,获得行动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