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性格测试(还有人相信16性格测试)
文字|埃丝特
也许时代是一个轮回。十年前,社交媒体上流行十二星座,十年后,十六MBTI频繁出现在人际圈。
当互联网脚下的人们拿起手机,打开社交软件,随便一刷,突然发现满屏的“四个字母”组合成了一种新的加密趋势:为什么这个朋友的社交资料上说他是“INTP”?为什么我看不懂那个朋友发的“ENFP”模因;INFJ人到底是什么?是一种新型的汉语缩略语网络流行语吗?为什么网友留言“ESTP的人来找我玩”;豆瓣团队甚至有MBTI鄙视链!
如今,MBTI这个曾经只流行于00后亚文化和小圈子的舶来品,正在成为继生肖、星座之后的又一个社会代号,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它的受欢迎程度甚至可以让我毫不夸张地得出结论,今年有一半的meme是由相信mbti的人贡献的。
MBTI(Myers-BriggsType Indicator),又称十六种人格测验,是以荣格划分的八种类型为基础,扩展形成外向/内向、感性/理性、现实/直觉和判断/知觉四个维度,最后总结为16人格特质。
MBTI在最近的社交媒体中似乎很时髦,但它实际上早在15甚至更久以前就被引入中国。你还记得很久以前你在小学、初中或高中参加的职业人格测试吗?这就是MBTI,最初发明它是为了关注未来的职业规划,看看自己适合什么职业。就像“emo”这个词在微博语境中变质了一样,原本复古的MBTI进入了中国年轻人的社交圈,也掀起了“科学神棍”般的回归。社会语境中的MBTI不再是普通的人格测试,而是成为了挂在一个人额头上的“标签”。大家以“标签”称兄道弟,MBTI也成了网上的流量密码。
当MBTI刚刚火起来的时候,我也热情地参与其中。几页问卷问题做完后,结果是INFJ,一个有长辈气息的倡导者。再画下来分析INFJ:
“世界上最罕见的个性”
-我还是一级保护废物吗?
“宁静而神秘,鼓舞人心而不知疲倦的理想主义者”
——理想主义者,我同意,现实很骨感,但还是要做白日梦!
“我在乎别人的感受,也希望别人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
-这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美美享受了一页赞,我就把测试链接广为传播,看看我的亲戚朋友都是些什么特别的人。朋友a测试:巧了,我也是INFJ,不愧是我们;朋友b考:你也是INFJ人,都是INFJ人;朋友c终于发现不一样了,而且只有一个字母不一样,INFP,欣喜万分的回复:太好了,我们很像,不愧是INF人!而我默默的说:怎么回事?世界稀有物种呢?为什么我身边都是INFJ人!
归根结底,MBTI的火是性格测试和社交风格的“回归”。第一,是满足自我解构的需要。毕竟苏格拉底说过:认识自己,分析自己,是人之常情;第二,为了满足群体归属感的需要,有时可以作为一种社交手段。不然大家都在讨论自己是谁,问你听不懂的时候,还得忍住一句“呃,我没事”。MBTI比十二星座更高级的地方在于,它的理解门槛低,尺度的问题现在压缩再压缩,容易被大众理解;但它比星座更复杂,看起来更科学,更真实。披着科学的高端外衣,理解门槛低,性格测试自然比过时的占星技巧强。就连顾艾玲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是INTJ!
但是MBTI真的可信吗?不管可信不可信,毕竟通过了信度检验,就是信度和效度都挺一般的,效度根据论文的水平来说不错,就一点点。但本质上,MBTI主要用于职业规划,利用MBTI来找乐子,娱乐生活。当然是欢迎的,生活需要甜一点。但是,没有必要把MBTI作为人际交往的标准,作为人际关系鄙视链的参照元素,甚至作为认知自我或他人的固化标签。这不仅是对别人的冒犯,也是偷懒的借口。人是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是一个奇妙的、逐渐深化的过程。一个人的自我和人格不仅仅集中在简单的四个字母上,而是体现在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做的每一个决定上。
活着就是一个反复质疑自己的过程。MBTI或许能指出你的性格特点,给你的职业规划一些参考,但不是交际的门槛,更不是你的枷锁。就像游戏的每一个结局都取决于你的选择,你如何生活,你想遇见谁,你想爱谁,你想想念谁,都不会因为MBTI,而取决于你的选择。
“INFJ不适合工作?”
拜托,谁天生就愿意干活?
“我怎么能这么容易就走进死胡同,INFJ?我讨厌INFJ。”
——大家都容易卡在中间。数学题我想不出来,但我也钻。我问的话,不钻不行。
“INFJ和INFP会相处得很累吗?”
-你厌倦了和谁相处?和他们相处了才知道。首先,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你不是简单的四个字母。
没有谁比谁高贵,只有多样性和对多样性的包容。如果你身边有一个非常热衷于MBTI的朋友,把MBTI作为评判标准,把测试结果作为人生指标,请你大方、自信、坦诚地告诉他:谢谢你,我不需要MBTI,我对自己古怪的性格和恶劣的行为负全责。
-结束-
■图片|来自互联网
独立思考的人会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