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伊萍的学术论文
1、梁启超南京之行《南京史》1990第1号,三联书店第2期。
2.从“元”到“仁”——康有为哲学体系的思维轨迹
南京大学学报第3期,1991
3.康有为《禅学》,第一卷根据他自己的意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版。
4.学术界对儒学的各种定义「学术资讯」1992年3月
5、题外话《集成》与《历史大观园》1992版12。
6.佛教禅宗生命观初探《中国历史上的佛教问题》台湾省佛光出版社1993。
7.陶弘景与茅山宗道士的中国文化(第3期,1993)。
8.孙叔平《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传》(1993版)。
9.康有为哲学体系新探南京大学学报第4期,1993
10,无棣道教的发展与特点台湾省中华文化月刊第194期。
11、禅宗与玄学社会观异同漳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第65438期+0(与人合作)
12.禅宗与宣人生观之异同。台湾省《孔孟月刊》第23卷第5期(与人合作)
13《武帝道教概述》,《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1994
14、康有为中外文化双向选择探析南京大学学报1996第65438期+0。
15、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中国哲学史》1997第2期(与人合作)
16,中国佛教禅与实践、禅与悟及其关系研究。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丛书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
17,论伦嘎大师,伦嘎禅与中国禅宗世界宗教研究1997第3期(与人合作)
18《全真、道与心的早期理论》属于《南京大学学报》第4期,1997。
19佛教禅宗生命观初探《佛学研究论文集》台湾省佛光出版社
20.论《太平经》中的妇女观及其对道教发展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1998。
21,论道教神仙学两次转变的哲学基础南京大学学报第4期,1998
22、关于佛教戒律的特点和作用《佛学研究》1998。
23.从清代大洞真经《中国道教》第3期1999看上清派的特点
24.慧能“三科三十六对法”思想研究《佛学》1999。
25.《评张伯端的“道禅合一”思想》,《中国哲学史研究》2000年第1期。
26.论道教女神崇拜的特征——从杜光庭《禹城神仙集》谈《中国道教》2000年第1期
27、杜光庭的“治国理身”思想——兼论道家的终极理想及其现代意义《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8.论宗教伦理的二重性及其社会影响《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4期
29.从“学佛”到“学佛”再到“禅佛合一”,《海峡两岸当代禅宗研究文集》,台湾省中华大道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30.西学东渐与新时期的中国禅,《中国文化论坛》2000年第3期。
31,关于宗教伦理的哲学思考《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2期
32.武夷山与道教文化《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第2期
33.论道教的终极理想及现代意义《中国道教》第1期,2001。
34.《道运论》第九辑,《净明道中的“道禅合一”思想》,台湾省中华大道出版社,2001版。
35.从三教融合看净明道的特色。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2001。
36、论道教在21世纪的发展《中国道教》2001第5期
37、《哲学思考的现代关怀》,《孔子研究》2002年第2期。
38.西方宗教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39、《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新发展》《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
40、记孙淑萍教授的学术理念和方法《文史知识》2002年第5期。
41,《论汉唐道德经的注释和诠释与中国旧学术史思想的发展》,2002年第4期
42.成仙之道多种多样--论杜光庭的成仙观。香港弘道第16号(2003)
43.真实与不朽--论全真道对道教神仙思想的发展。社会科学前沿,2003年第5期。
44.杜光庭玄学思想初探《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45.《论当代道教的理论建构——道教教义的现代阐释》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46、杜光庭的心境论《中国道教》2003年第4期。
47.杜光庭与天台山道教,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48.论杜光庭的“道德修养论”与“道德修养”《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49.杜光庭、钟路金丹《世界宗教研究》,第1期,2004。
50.论杜光庭的生死观《中国道教》2004年第3期
51、论道教神仙信仰与巫术的关系《道教与神仙信仰》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52.《论杜光庭对四川道教发展的贡献》,《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
53.论道家伦理的二重性及其现代意义《当代宗教学》,第1期,2005。
54.慧能禅的海外影响。韶关学院学报,1,2009。
55.《论道性论的哲学意蕴与理论演进》,《哲学研究》2005年第5期。
56.邱、邱传与中国道教,2005年第6期。
57.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的新探索——评《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民族新闻宗教周刊,2006年5月9日
58.论道家宇宙论中的两条发展线索《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2期。
59.论道家身心观的文化特征及现代意义《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60.论道教心性论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道教文化研究》系列21。
61.从《例外记》看道家生态思想的特点。中国道教,2006年第5期
62.论杜光庭对儒释道的融合《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4期。
63.杜光庭修道思想初探。《宗教学》第1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4.论杜光庭对道教仪式的发展与贡献,《宗教学》2006年第4期。
65.论道家思想中的济世精神。台湾省的宗教和谐,2006年第5期。
66.宗教学与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基督教与中国》第四卷,捐赠基金会,2006年。
67.禅宗、禅心与社会和谐《禅与和谐之声》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68.关于“上海道教”(2008年第1期)
69.论道教诗歌的思想意境和艺术特色《道教文化研究》第24期,三联书店,2009年。
70.论全真教《齐鲁文化研究》的“真实性”概念
71,论全球化语境下道教的发展——以道教戒律建设为例《中国道教》2008年第1期。
72、论道教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中国宗教》2008年第7期。
73、论道家关怀世界的精神《论崂山道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74.《凌华24》杭师大学报2008年第5期考证
75.论佛教思想对全真教的影响《佛学研究》,第17期,2008。
76、关于张三丰内丹的特点《武当道教与传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
77.论道教的生态智慧与环境保护《当代宗教学》2009年第1期。
78.论道教诗歌的思想意境和艺术特色《道教文化研究》第24期,三联书店,2009年。
79.论全真道对老庄思想的阐释维度——以《丹阳真人语录》为例
全真道与老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80.慧能禅从广东到海外的传播《韶关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2009。
81,论道教的和谐思想与普世价值《江苏民族宗教》,2009年第5期
82、论道教宫观经济的特点及其对道教发展的影响《中国宗教学》2010第1期。
83.道家与基督教幸福观比较《江苏社会科学》第1期,2010。
84.论全真教龙门派在江南的传播及影响《宗教学》,第3期,2010。
85.艾相德牧师与中国佛教:民国时期宗教对话的一个案例。世界宗教研究,第6期,2010。
86.宗教对话的原则是什么?世界宗教文化2011第1号
87.葛洪与魏晋玄学:南京社会科学,第11期。
88.论道家幸福观的特点及现代意义《浙江大学学报》,第1期,201
89.从《周易参同契》看《易经》在道教的传播及影响:周易研究,第2期,2011。
90.论宗教与和平研究:世界宗教文化,第1期,2012。
91,黄梅禅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影响《第二届黄梅禅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黄梅禅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版。
92.从幸福的角度解读《庄子》的人生哲学。南京社会科学6号,2012。
93.从中日文化看永光甫的道教观。台湾省哲学与文化,第5期(ssci),2012。
94、实践与形而上的道家身体观《中国社会科学报》2065438+2002年8月27日宗教版。
95.《空海》与中国汤米向日本东米的转变。世界宗教研究,第5期,2012。
96.从跨文化视角看道教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3期,2013。
97.论甘源观念在江南全真道中的地位和影响香港弘道第4期2013。
98.品味国学中的幸福观新华日报2065 438+2003年7月24日B7版:论坛。
99、关于道教星宿信仰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宗教学》2013第3期。
100,三观学派对山射与道家玄学的初步探索《中国哲学史》第65438期+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