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鲁迅关于去鲁迅故居后感受的论文3000字左右的格式。
当然,这里不是比较绍兴和苏州的城市文化,而是记录我们7月14的绍兴之旅。
参观鲁迅纪念馆是我们活动的亮点。鲁迅纪念馆位于浙江省绍兴市都昌坊口。建于1953和65438+10月,由鲁迅故居、百草园、三潭印月和鲁迅生平事迹陈列馆组成。我们一踏进鲁迅故居的大门,一块大大的金匾“翰林”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鲁迅的祖父周,生于翰林。他在江西当过知县,后来去北京做了内阁官员,成了标准的京官。既是院士又是京官,这就决定了周家大宅占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这也给了鲁迅一系列穷人家的孩子享受不到的条件。家里四五十亩水田,也就是周不从京汇一分钱,日常生计总绰绰有余,把贫穷从他身边赶走。然而,这样优越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一起考场舞弊案将周家的好日子从巅峰敲到了谷底。因此,周嘉大宅虽然宽敞、幽深,但其内部装饰和家具用具过于简单,与“翰林”牌匾不相称。就像周家的厨房,虽然有专门为客人准备的三大灶和小灶,但厨房里的菜和器皿似乎都太粗糙了,远不如苏州很多大户人家用的潘家、陆家的那种精致讲究。再比如鲁迅的卧室,虽然有一张铁木的大床,但这种木头在当时还不算太贵,房间里除了床、书桌、衣柜,其他什么都没有。而且家具的线条虽然和明式家具一样简洁,但也没有真正的明式家具那样明快典雅,反而给人一种寒酸的感觉。周家因为祖父的定罪而陷入贫困,鲁迅的父亲卧病在床。年轻的鲁迅经常往返于当铺和药店之间,变卖家当给父亲治病,维持家庭生计。这样,就不难理解周公馆的衰落了。
穿过一条黑暗的隧道,你将到达药草园。终于看到了初中语文课本上读到的“绿色的菜地,光滑的石井,高大的皂角树,紫色的桑葚”。草木本来是寂静的,花园本来应该是安静的,但是全国各地的游客打破了这里的寂静,于是没有了蝉鸣、蟋蟀、胖黄蜂、妖娆的天子。导游说,院子刚装修过,看不到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虽然在药店见过这些东西,但没见过新鲜的。这次看不到了,心里有点遗憾。然而百草园虽小却清新质朴。真是少年鲁迅的天堂。鲁迅在这里捉过虫、鸟、雕过雪罗汉,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角落里还有一组雕像。一个小男孩正在听他妈妈讲故事。大概就是文中提到的美女蛇的故事吧。一只猫安静地躺在妈妈身边。鲁迅对百草园的记忆是欢乐而充实的。所以他在散文集《晨花夕拾》里写百草园、社戏、五舱社、龙母的时候,语言自然平实,真挚朴实。我想,每当回忆起这些事,鲁迅阴沉的脸上都会露出难得的笑容。《朝花夕拾》是鲁迅少有的不用它当匕首和长矛的文章。文章流露出鲁迅的一点点温情而非冷酷和严肃。但鲁迅毕竟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受过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对他的人生影响很大。这导致他似乎认为世界充满了黑暗,却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爱。甚至对于一些美好的事物,他也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他看人看事的眼神近乎残忍。另外,他写《晨花》的时候,已经经历了出国,受辱,弃医从文,回国又被尊重又被打压。所以除了对他童年的美好回忆,还有像《狗猫鼠》《二十四孝图》这样犀利透彻的文章,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对落后国民性的深刻批判。这两篇散文已经不像散文,而像散文。也许是因为百草园里的快乐和家庭里的压抑反差太明显,鲁迅才会写出更好的美好回忆的文字,更尖锐的对落后封建家庭的追问。
我们最后去的地方是三潭印月。进入正堂,我们看到了文章中写的匾额和“一只肥胖的梅花鹿蹲在一棵老树下”的画。鲁迅的座位靠近墙。少年鲁迅上课玩指甲上的纸甲;先生在京川纸上对小说的描述,应该不是王先生发现的,否则也不会是《西游记》的荡寇志和的大书。我不禁想象那位“极其古板、淳朴、博学”的寿吴京老先生口中念念有词:“总是面带微笑,而且抬头、摇头、后仰、俯身。”,就迷失在一篇好文章里。不知道为什么,三潭印月好像比周嘉大厦还黑。除了牌匾和画,其他都是漆黑一片。所以,人在其中,就感觉更压抑。或许是因为过去的孩子在这里开始真正接触四书五经,开始真正走上科举之路。比起家里,孩子的天性在这里更压抑。
绍兴是江南重要的文化中心,深受江南温暖文化的浸润,但更受“三千多甲能吞吴”精神的影响,所以“绍兴老爷”就成了快嘴狠话的代表。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鲁迅,在有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和难忘的留学中国经历后,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为犀利地揭开了国家和民族“为吸引治病的目光”的伤疤,成为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PS:其实7月14已经过去很久了,到现在拍个照都很尴尬。嘿,有时候我真的很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