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基于国家层面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发展目标的规定。

一个富强的国家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以全体人民的富裕为特征的。它必须具备五个要素:强大的基础实力、强大的经济能力、领先的科技发展水平、强大的军事能力和优越的国家政治制度。下一步,中国需要加大力度补齐人均财富、核心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短板,尽快实现国家富强。

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民主是指一定阶级内部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管理国家事务。其核心内容是如何保证人民权利的实现和国家权力的健康运行。我们说过,选举、协商、表达和监督都是民主的常见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有几个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表现为政治开放、科技先进、人民生活富裕等综合国力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先进状态。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确定为“五位一体”。按照这个布局,中国将不断创造高水平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

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状态,是人与自身、他人、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平衡。主要目的是创造一个普遍发展、繁荣和持久和平的世界,例如,反对武装冲突;不同文明、文化和制度之间的相互容忍和理解;促进和保护人权;人人享有追求全面发展的平等机会和权利等等。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上的规定,是基于社会层面的要求。

自由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自由、示威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中国宪法规定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同时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或者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种限制和约束是出于保护最大多数人自由的需要。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充满自由的社会,不仅物质生活富足,而且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得到有效尊重和保障。

平等是指人们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享有平等的权利。人的基本权利不能因为出生、户籍、职业、财富等等的差异而区别对待。既要强调形式上的平等和程序上的平等,又要通过缩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和贫富差距来推进收入分配机制改革,争取结果上和实质上的平等。还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每个公民都能得到平等的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正义是对合法利益的维护,其本质是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等权利在社会成员中合理分配,各种义务由社会成员合理承担。评价社会是否公正,社会底层人民的状况是衡量的标尺之一。现实生活中,人的能力有大有小,贡献有小有大。再加上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等因素,每个人的发展机会和社会财富自然不同,所以公平不等于平均。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体现了一个国家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各项事业都纳入法治轨道。强调法治思维,就是尊重法律权威,遵循法治原则,体现法律理性。强调法治,就是按照法律规则处理问题、解决纠纷,使裁决行为合法、合理、公开、公正。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规范上的规定,是基于公民个体层面的要求。

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热爱上,还表现在对他人、政治和社会的个人热爱上,更表现在把对祖国的热爱融入到建设祖国的实践中。爱国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和美德,公民应该坚持国家利益高于自身利益。但是爱国主义应该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区分开来。我们不仅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还要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权利、自由、思想和信仰。

奉献意味着热爱和重视你所做的事情,并将这种自豪感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和对生活、集体和国家的热爱。敬业是公民的基本职业要求,也是从业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公民能否认真细致地做好本职工作,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健康发展。

诚信的基本内容是诚实、真诚、可信,即以诚待人,以诚取信于人。诚信是个人的基础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当今社会,诚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个人道德修养层面,而是现代公民的社会道德,公共领域的交往规则和政府机关的行为准则。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协议,大到国家之间的条约,都要讲诚信。诚信也是国家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国家和社会强调诚信,诚信才能成为维系整个社会的纽带,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状态。

善良包括善待亲友、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善待亲戚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善待朋友和他人可以和谐人际关系。善待自然,才能形成和谐的生态关系。能否做到待人友善,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素质。善良是对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是各行各业都应该积极倡导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