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住在别处”是什么意思?(哲学)
——我对哲学的理解和体会
这里先介绍一个人的经历:他初中二年级的一次地理课上,老师朗诵了徐志摩的诗《永别了剑桥》;另一个老师居然半节课就解释了“存在即合理”。从此,他与哲学和诗歌有了永恒的联系。初中开始看哲学方面的通俗读物,高中开始看哲学方面的专著和论文。被高中政治老师叫:我见过的人里,接触哲学是唯一一个最年轻的!可惜他没有通过高考进入哲学系接受正规教育。现在在广州大学中文系,虽然他不专心读书,但那是因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融入了他的生活...
一个人经历的复杂,人生的丰富,是很难描述的。
事实上,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很难给自己下定义。哲学是什么,哲学应该是什么?哲学不仅仅是世界观、本体论、方法论、普遍规律那么简单。罗素说哲学是介于宗教和科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因为哲学有一些类似于宗教的问题,比如人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哲学也有和科学一样的理性思维。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是“反思的反思”,是一种境界学问。同样,有人把哲学称为“科学的科学”(虽然这说明了哲学对普遍规律的探索,但也太夸张了)。而更多的元哲学家(研究哲学本身的哲学分支)认为,哲学既是哲学史,也是以研究哲学问题为中心的人文学科。哲学的发展不再是古希腊的“对智慧的热爱”(近代日本的西周先生将哲学译为“哲学”,哲学一词最早是由中国晚清诗人黄遵宪引入并使用的)。这也许是泰勒、巴门尼德和苏格拉底始料未及的!
现在学者们普遍对“无用论”作为“有用论”的哲学给出一个没有定论的结论(过于强调一个中国的论调本身就是一个结论)。例如,已故武汉大学哲学教授陈秀斋说:哲学的定义,即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无定论的,这是因为哲学本身具有“无定论”的性质。因为结论一旦得出,就变成了科学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
我个人还是喜欢用贾哈斯贝尔斯的话来解释:哲学在路上。哲学有自己的发展历史,会面临更多的问题,会更难回答哲学本身是什么的问题。现当代哲学已经和政治学、宗教学、逻辑学、社会学区分开来,(现在伦理学、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古代哲学、西方现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现当代哲学都是哲学的分支),相信以后会有更好的发展。在哲学的道路上,我们的思维从“必然王国”前进到了“自由王国”。
其实哲学对我们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哲学中对问题的讨论要通过生活实践来考察。虽然我们在思维中只思考哲学问题,但我作为主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必然参与到具体的社会活动中,我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深度都会影响我们的任何行动。正如费希特所说,你应该选择你是什么样的哲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哲学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哲学的作用和目的是建立理想的人生(用冯友兰的话说)。哲学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拉近了我们对宇宙和人生的理解,那就是“根本无有,根本无有”。我认为“出世入世”(用冯友兰的话说)的哲学也应该有济世的作用,不能“一穷二白,独善其身”。尤其是在当今经济日益繁荣、思想转型的社会,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生、精英教授,更应该意识到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而不是躲在书房里,甚至到处打着学术的旗号。
开头我已经简单介绍了我的个人经历,然后我也稍微说了一下我对“哲学是什么”和“哲学的作用”的看法。那么如何“培养”哲学呢?这一点我太清楚了,有时候简直不知道该怎么说。我个人是看书的。刚接触哲学的时候,一般都是看通俗的,术语比较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书。在掌握了一些常识之后,我看了专著和论文。读书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思考”(或者说“反思”)。
记得高中有一次,我逃课去图书馆借叔本华的书。那一次,我被班主任调查(当时我也是班长),最后政治老师以“劳动群众代表”的身份解救了我。当时我借用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看完之后,我受不了了,因为当时我没看懂。最后扔进了河里(沱江,长江的支流,不是珠江),留下一句话:世界怎么会是我的意志?叔本华的经典是:世界是我的意志。当然,高中的时候,我还是有点幼稚,可能是因为个人经历的不足。当时我甚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终极体系,囊括了哲学的所有知识。现在我发现自己只是沧海一粟。哲学的殿堂是多么广阔啊!!
经过这么多年的“哲学洗礼”,我觉得自己更加无知了。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我知道我不知道(或者我知道我无知)。我觉得我比那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或者是无知)的人强。
上中学的时候,身边几乎没有人看什么哲学方面的书,真的有点孤独,“高处不胜寒”。当时周围的人对我有几种看法:一是“高深莫测”,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哲学神圣性的看法;二是“疯了,疯了”(包括我们一个班主任也这么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哲学没用,自寻烦恼,认为学哲学的人擅长“诡辩”;第三,“有思想的人”可能是因为他们尊重哲学,体谅学哲学的人。那么我们哲学系的学生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我觉得这个有点难,因为“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是个哲学问题!!!我只知道哲学没有我是无足轻重的;而没有我的哲学素养,我也无法自信地前行。
个人认为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哲学基础知识的积累,比如文章中提到的哲学家和哲学观点或术语。第二,逻辑思维的问题,比如有不知道文章的论述方式或者不知道整篇文章的叙述中心的场合,甚至有些句子读不通顺。有很多人不爱看哲学书,是因为以上两个问题造成了他们的困惑。但是当你迈出第一步的时候,你会发现哲学家们犀利的思想紧紧缠绕着渴望知识和智慧的自我。
要理解哲学,不一定要把所有的书都看完。“你从书中得到的东西是浅薄的。”你甚至不需要阅读。哲学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的眼光,有没有认真的思考。我个人认为诗歌是最接近哲学的文学表达方式(我一直很喜欢诗歌)。诗人要写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要经过生活经验的磨砺和丰富感情的陶冶,要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在内化了题材之后,还必须经过艰苦的精神探索,才能通过语言和文字的具体形式,揭示出诗人自身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所以我觉得写低俗诗和所谓“哲理诗”的,都是没接触过哲学(或者很浅薄)的诗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很难得到一首属于自己的诗。他是一个写出自己对生命和存在深刻反思的诗人,一个在灵魂中挣扎过的诗人(如荷尔德林、海子),而不是一个只有情感爆发的励志诗人。某种程度上,我个人认为诗人一定是哲学家,哲学家也是诗人。
另外,我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哲学嵌入到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比如漫画。台湾省画家吉米,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也有很多人喜欢他。我个人比较喜欢吉米的作品。《被遗忘的月亮》里有一句话:看不见的是不是意味着不存在?这有点像柏拉图对两个世界的划分,那么除了现实世界之外,是否还存在另一个超感性世界呢?通过漫画,我们又一次进入了无声的思考和大师们的经典命题。“生活中,不断有人离开或进入。所以,看不见的见;记住,忘记。”“人生在世,有得有失。所以,你看到的是看不到的;忘记了,记住了。”在《被遗忘的月亮》中生动的画面里,我们想起了自己的“月亮”,想起了美好的回忆和理想,想起了已经离去或离开的亲人、爱人和朋友,想起了爱情和诗歌,想起了逝去的童年和前方的广阔道路...在这里,我们一直在思考人生,憧憬人生,也一直在思考哲学。
现代社会,随着物质世界的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空虚。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我们太需要思考,太需要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正如黑格100多年前所说,日常生活中过于关注平凡琐碎的利益,使人没有自由的心情去关注更丰富的内心生活和更纯粹的精神活动。(哲学史讲义)
我们是人,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发展,我们需要关心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应该走向“可能”。卡西尔说,人的生命的根本特征是总是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总是走向“可能”。在忙碌的现实生活中,我做的“反思”是如此之少,以至于生活本身已经不在我们身边了(有一本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叫《生活在别处》),那么它去了哪里?我们要找的是..............
(全文约3500字)
本文参考书目: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2。
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秀斋:关于哲学本质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1998。
吉米:被遗忘的月亮,上海三联书店,2202。
恩斯特·卡西尔:《论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97。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