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论文

中国造园技术的特点~ ~ ~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主要是摹仿自然,即以人工的力量营造自然景物,达到“虽有人为之,然其然”的艺术境界。因此,园中除了大量的建筑外,还需要削山、栽花、种树,手工模仿自然景观,或以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与诗歌的情调,形成许多如画的场景。所以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建筑、山塘、造园、绘画、雕塑甚至诗歌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无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不仅贪图城市丰厚的物质享受,还想在不承担劳累之苦的情况下,寻求“山河之乐”。所以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享受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追求优美的山景,以达到住在城市里,依然享受山林情趣的目的。

其次,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中国古典园林大多是封闭的,即园林四周有围墙,风景藏于园中。而且除了少数皇家宫殿,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小范围内再现自然景观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让有限的空间展现出无限丰富的景观。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限制,创造丰富景观的最重要方式是采用曲折自由的布局,划分景点和空间,“借景”。所谓曲折自由的布局,是相对于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园林中常用的几何图案布局而言的。这种曲折自由的布局在江南私家小园林中尤为突出。他们强调的是深曲折,所谓“景贵深,不曲不深”就是这个手法。比如苏州大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往往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遮挡游客视线,使人进入园门只能隐约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看到园中山塘、亭台的全貌。苏州留园,布局紧凑,种类繁多,景色奇妙,在园门入口处采用漏窗,以强调园内的深邃曲折。至于园中的景物,并不像西方园林的轴景,而是随着盘旋的平面移动,依次变换景物。另一些人在走廊两边的墙上开了许多形状美丽的窗户和洞,人们从中穿过。它像一个风景画框,把园中的景色映进山水画般美丽的窗和洞。

关于景点和空间的划分方法,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将整个园林划分为若干个景点,每个景点各有特色,同时突出能体现本园主要特色的重点景点。比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包括中段、西段、东段三部分,其中中段是整个园林的精华。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的五分之三,亭台楼阁,且多在水边。造型轻快活泼,各个方向尽可能的空旷,以捕捉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公园对空间的处理在于利用山、塘、树、亭、阁,较少利用墙壁。老园林中的空间处处相通,相互渗透,形成丰富的层次。再比如北京的颐和园,很大,公园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为许多景点,其中一些景点还与小花园形成了一个大花园,如幽默园。但在众多景点中,昆明湖和万寿山是其精华。正是这些重点景点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每个园林无论大小,只要主要景点都很有特色,即使其他方面稍有欠缺,也依然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借景”这一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景观的传统手法。它巧妙地将园外或近或远的景物引入园内,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苏州古典园林中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擅长借景。由于园门外花园四周是一片碧水,所以园方并没有在这一侧修建界墙,而是利用一个漏窗的回廊,巧妙地将江景“借”入园中。另一个例子是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景”近处的玉泉山和远处的西山,除了充分发挥“湖山真意”处借景的艺术效果外,还在其他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比如颐和园西堤地区,除了六座形态各异的桥,没有高大的建筑屏风遮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适合把公园里所有看得见的西山山峰都反射到湖里。与此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当地覆盖了围栏,公园内外的界限在无形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在园中自然地融为一景,无形中扩大了园林的空间范围,景物更加丰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锦绣湖山诗意山水的画卷,近景是万寿山的佛香阁,中景是两堤和玉泉山,远景是西山。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可以概括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外借、下借、时借”。上面提到的一些例子,主要属于借景于园外,也就是“借景于远方”。所谓“借邻居,借别人,借别人,不时借”,主要是指借景在园内。所谓“邻借”,是指离公园不远的景物,彼此相对,相映成趣,遥相呼应。比如颐和园“知春阁”附近的亭、桥、柳、石,和谐而优美。“借”一般指园中的天空,如蓝天白云,或明月星辰。但是像仰望山峰、瀑布、松柏这样宏伟的建筑,也可以叫借景。如果你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你可以仰望独特的白塔。“俯身”是指在栏杆上看湖光倒影,在门廊上看池塘里游鱼等。“借时”是指利用好一年中不同时期景物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天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早晨的日出、傍晚的日落等。,并且可以及时借阅。如苏州网景园中,园中重要景点“点春面”,取材于宋代牡丹诗词中的两句“谢化工寂寞,犹留牡丹亭春风”,借晚春牡丹花作景。

再次,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运用各种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建筑,如亭、台、楼、阁、廊、亭、阁、船屋、亭、桥等。,并与自然水、石、花、木相结合,形成体现多种品味的园林景观。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其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创的。如亭子,不仅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在园中起到了“点睛”和“引睛”的作用。比如苏州西苑的胡鑫亭,拙政园的洞庭,北京北海公园的武龙亭。再比如走廊,它不仅是引导游客在花园中间游览的路线,还起到了划分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例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时,他们可以欣赏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婀娜多姿,人走在上面,犹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回廊由花墙隔开,墙上有各种漏窗(也叫“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林有界无界,似隔又无界,山水中有景,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应用广泛,是古代建筑师的杰出创造。因为原本单调枯燥的墙面用漏窗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而且不同的漏窗图案也成为墙面上精致的装饰图案,巧妙运用“漏”字,使景观更加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趣味。苏州西园、狮子林的漏窗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中国园林中的桥梁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中熠熠生辉。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中的十七孔桥和戴宇桥。它们各自以其生动独特的造型装点着颐和园的风景。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吴婷桥和苏州拙政园的廊桥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林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思想特点:“虽是人造,却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