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写一篇数学论文。
以一题多问,是启发学生在同等条件下通过联想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比如初三女生45人,比男生少1/10。
问:(1)有几个男生?
(2)男生比女生多多少分?
(3)男生占全年级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第二,话题多变
这种练习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把握问题的本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促进和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一般可采用“纵向变异”和“横向变异”两种形式。
1,“纵向变化”:使学生对某种数量关系的发展有清晰的认识。
一家工厂过去每天生产40台机器,但现在每天生产50台。百分之几?
更改问题:
(1)一个工厂以前一天生产40台机器,现在一天生产50台,比原来的产量提高了百分之几?
(2)一家工厂现在每天生产50台机器,比原来的产量提高了25%。它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3)一家工厂过去每天生产40台机器,但现在产量增加了25%。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2.“横向变化”: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数量关系。
例:粮库要进一批大米,已经进了12吨,相当于要进大米总量的75%。粮店会进多少吨大米?
更改问题:
(1)粮库将运入16吨大米,分四车运输一次,每车2.5吨。还剩多少吨大米?
(2)粮库需运输大米16吨。第一,要用四辆车运,每辆2.5吨,剩下的要用大车运,每辆0.6吨。你需要多少辆手推车来一次运送它们?
(3)粮库需运输大米16吨。先用四辆车各运2.5吨,其余用大车运。每辆大车比小车少1.9吨。你需要多少辆手推车来一次运送它们?
(4)粮店运输大米16吨,其中75%先用汽车运输;其余用大货车运输,每辆大货车运输的吨位是汽车运输吨位的1/24。你需要多少辆手推车来一次运送它们?
(5)粮店将进面粉14吨,是米的7/8吨。这些面粉和大米由四辆车运输,每辆车载有2.5吨。你需要运输多少次?
这样,从“纵”和“横”两个方面进行练习,会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过渡到抽象。开发了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第三,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主要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启发和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得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沟通解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最佳解,从而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示例1。一个班有50名学生。男生是女生的2/3。有多少女孩?
(1)分数法求解:50 ÷ (1+2/3) = 30(人)
(2)用方程求解:x+2/3x = 50或X(1+2/3)=50X=30。
(3)归一化法求解:50÷(2+3)×3=30(人)
(4)用比例分配法,解为50×3/(3+2)=30(人)。
示例2:某工厂计划在10天内生产200台机器。结果两天就完成了计划的25%。照此计算,我们能提前多少天完成任务?
有以下解决方案:
(1)10-200÷(200×25%÷2)= 2(天)
(2)取计划产量为“1”。
I,10-1 ÷ (25% ÷ 2) = 2(天)
Ⅱ.10-2× (1 ÷ 25%) = 2(天)
ⅲ、10-(1-25%)⊙(25%⊙2)-2 = 2(天)
(3)取实际天数为“1”。
10-2 ÷ 25% = 2(天)
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进行分析和思考,克服了思维固定的不利因素,开拓思路,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回答千变万化的应用问题。能满足大纲“根据应用问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解决方案”的要求。
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得到深化,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