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首关于能源危机的诗。
黄蓝绿文明交响曲
一位哲学家说,人将回到他来的地方。人类社会的发展对地球造成了令人震惊的破坏和污染。一旦陆地被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压垮,人类只能退到海洋这个生命的摇篮。海洋已经成为我们最后的领地。历史和我们开了个玩笑。我们的祖先来自海洋,现在我们将回到海洋。我来了,事情就变了,我去了,事情就变了。在这段时间里,人类会尴尬地低下骄傲的头颅,面对奄奄一息的地球,流下羞愧和辛酸的泪水。
但是海洋世界并不太平。多少年来,尤其是上百年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的掠夺声,蓝海危在旦夕。海洋污染、生物灭绝、海平面上升、海湾红藻等。,海洋在人类的巨大干扰下逐渐老化退化。中国有近五分之二的人口,三分之二的国民生产总值分布在沿海地区。海洋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可以说,中国沿海被彻底污染的那一天,就是中华民族彻底衰落的那一天。自古以来,海洋意识就代表着开放和文明的意识。在新世纪到来的今天,海洋对于日益强大的中国又多了一层更现实的意义,那就是海洋。
陆地代表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新大陆,海洋战略代表了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发展新趋势。
一个不懂海洋的民族是短视的;
一个不敢在大洋上驰骋的民族,是一个进取的民族;
一个不懂得保护海洋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没有竞争力的民族;
谁忽视海洋,谁就失去未来,
谁保护了海洋,谁就获得了未来。
无论是从以黄土高原为代表的大陆凝聚力文明,到以黄金海岸为代表的外向型海洋文明,还是从以黄河流域文明为代表的黄色文明,到以未来海洋文明为代表的蓝色文明,21世纪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都必须以海洋文明、蓝色文明乃至生态文明、绿色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为基础。愿黄、蓝、绿三色文明共同奏响中华民族生态文明的交响乐,走向灿烂丰硕的新世纪。
海洋:人类文明的摇篮
东岸登上碣石山看茫茫大海。大海如此广阔无垠,岛屿高高耸立在海面上。
树木和百草枯草,非常茂盛,秋风吹得树木发出悲伤的声音,大海正在涌动巨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似乎来自浩瀚的海洋。
银河星光灿烂,仿佛就产生于这浩瀚的海洋。
我很高兴用这首诗来表达我内心的渴望。
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定归李成功,写下中国第一首题海诗《观沧海》,被视为中国山水诗的先驱。在诗人的眼中,汹涌的大海,崎岖的山岛,茂盛的植被,都随着萧瑟的秋风,使诗人的思绪随水涌动。在他的想象中,日月星辰都在大海的怀抱中奔跑,大海有着无所不包的胸怀。诗人表面上是在描写大海,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他高昂的战斗精神和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都融入了对大海的审美体验,使他笔下的大海有了特殊的生命,它那豪迈的呐喊在千百年后久久不能消失。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渔船在秦皇岛外。
一块王看不见了。我们能向谁求助呢?
过去的一千多年里,吴伟挥舞着鞭子,在东方留下了一份遗产。
萧瑟的秋风又在今天,改变着世界。
英雄所见略同。1600多年后,一代伟人毛泽东面对秦皇岛的大海,追忆现在,追忆过去,以极大的鼓舞挥舞着上述连接古今的文字,热情地赞美着新时代,新生活。一千多年后,曹操《嵩山游记》中的“甲胄”生了虱子,万姓死了。白骨显袁野,千里无啼。“生了几百人,断了人的肠子”的时代终于一去不复返了,毛泽东深有感触。但一个是苍凉悲凉,一个是英姿飒爽,一个是“世态炎凉”!
在古人的眼里,海洋被看作是一个群星出太阳、天与水交汇、深不可测、浩瀚不可量、珍宝珍重、神明隐奇的世界。历代靠海靠风生活的文人诗人,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佳作。其中海上诗不下十首——有汉代班固的海上诗,有王灿的海上诗,还有前面提到的曹操的海上诗。即使在中国的字典里,关于海的成语也是鞠躬。如一帆风顺,一衣带水,海誓山盟,海枯石烂,天涯海角,四海为家,沧海桑田,海纳百川,横扫苍穹,八仙渡海各显神通。还有渔民夫妻口中、水手口中的海洋民间故事。它们充满了海风、鱼香和乡土韵味,内容生动,美得神奇,风格多样。还有一些精彩的海洋神话,如精卫填海、八仙渡海、龙女放羊、沧海桑田、徐福求仙、南海观音、梅州妈祖庙、全州洛阳桥等。,生动地刻画了龙王龙女、龟臣乌龟、虾兵蟹将、蛇女鱼女等充满童话色彩的美好形象,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成为人类的心。
东方云海空,神仙无暇显。撼浮世生万象,有没有北阙隐珠宫?明知道自己看到的是错觉,才敢劳烦自己的眼睛和耳朵。20岁那年寒冷水冷的田地被封闭,我被鞭子狠狠的刺了一下。寒霜破晓于重楼青港,奇物惊百岁。......
自古以来,蓬莱的“海市蜃楼”,状如仙境,极大地吸引了古人的遐想和赞美。苏东坡的诗《登石》给蓬莱增添了不少魅力。蓬莱三圣山蓬莱、方丈、瀛洲形成的蓬莱神话体系,与发源于黄河上游西部高原地区的昆仑神话遥相呼应,构成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神话世界。从此,中国人对海洋的追求代代相传,产生了兴趣。
人们说海洋是人类的摇篮。人类从海洋走向陆地,就一定会回归海洋。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与国家未来的发展和繁荣息息相关。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岸线蜿蜒曲折,有许多美丽富饶的沿海城市。比如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北望巍峨群山,南望大海和渤海。它处于山海之间,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凝聚了多少历史的阴云!山海关是中国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从孟姜女寻夫,到吴三桂领兵入关,直至日寇肆虐祖国大好河山的悲壮故事,一再告诫我们: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必然会自食其果,受到惩罚!
古往今来,海洋一直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创造了伟大的蓝色文明。在世界历史上,似乎只有古希腊一个蓝海文明的模式。事实上,东方中国早已有了自己独特的海洋文化。从秦始皇、梁武帝派道士下海求仙丹的传说,到穿越中国南海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到近代千千成千上万华侨的海外生存和创业,无不显示出中国人与海洋的不解之缘。只是在农业中国,“海是田”早已成为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人从未真正走进海洋和世界。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象征改革开放精神的蓝海文明开始由东向西强势辐射到象征凝聚力文明的黄土文明,中国人民将以昂扬的斗志进入新时代。
b、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的发展趋势:绿色文明
“洛阳宫阙中州,城十二楼”。这是唐代诗人张继赞美当时的“东都”洛阳的一首诗。
“舒淇明霞五峰塔,易门是古代帝王之州”。这是晋代诗人李芬写的一首歌颂都城开封的诗。
但是时代变了。宫殿和帝国现在在哪里?追溯到隋唐时期,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封建帝王的大规模建设,关中平原的生态一度遭到极大的破坏,水镜和渭水的交汇危及人类,最终导致京畿、长安附近的经济区域生产萎缩,粮食供应不得不从东南海运。后来因为水运问题,大量粮食难以进入关中,粮食供应紧张。隋唐皇帝不得不东渡三门峡,将洛阳建成“东都”。到了唐朝末年,没有任何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能够凭借政治力量继续抵消这种生态和经济上的影响,进而永远定都关中。所以五代的梁、周、北宋都是把都城东移到了离东南鱼米之乡不远的开封。这是生态环境导致经济衰落进而影响政权政治决策过程的典型例子。
此外,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对民族矛盾产生潜在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的兴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战争或和平交流,都与地球变冷时植被的变化密切相关。王昌龄所担心的“胡玛”,陆游所痛恨的“金兵”,都随着地表植被和地表水土“一步步南移”,也“一步步南移”,由此演绎了几次民族关系的变迁。
云雾蒙蒙的孟谷在哪里?浪撼岳阳市已经不同了。
八百里无波,唯有禹州土半存。
唱一首歌谈辱圣贤,填海而耻愚。
我愿再看一次沧桑巨变,有朝一日还川还湖。
近代改革先驱魏源为日渐萎缩的洞庭湖深深叹息。不仅如此,当我们每年面临长江洪水频发的时候,黄河已经断流多年;面对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破坏,内蒙古大草原正在走向沙漠化。面对辽河、海河、淮河成为汹涌澎湃的污水沟,太湖、滇池、巢湖成为一潭死水的事实,我们的心情无比沉重,中国的水危机确实迫在眉睫。
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文化源于你。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发源地。千百年来,汩汩的黄河水孕育了炎黄始祖,浇灌了汉唐辉煌,哺育了全人类最大的共同体。她就像一部流动的民族历史的主旋律,一部生生不息的华夏子孙的家谱,塑造了许多英雄史诗,形成了黄皮民族的中华之魂和民俗风情,堪称我们全民族的国宝。
可惜,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没有珍惜我们的国宝。除了自私地向母亲河索取和掠夺,还破坏了河源处极其脆弱的生态线,导致了“黄河年年断流,长江洪水频发”的担忧。自古以来,百川归海。流淌了几千年的母亲河断流了。不仅陆地上所有的鸟类和动物失去了家园,千千成千上万的鱼、虾、蟹和贝类也失去了家园。“江河是中华之源,水土是民生之本”!长此以往,人类会在洪水和缺水的交替中萎缩甚至毁灭。
“没有可持续的河流,怎么会有可持续发展?”就像人类文明起源于水一样,人类文明也会在水的泛滥和干涸中毁灭。作为一个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农业大国,民族的起源与国与水的兴衰息息相关。一部黄河长江灾害史给了人们深刻的教训和启示:违背“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人为地无休止地破坏河流生态环境,是对我们自己家园的自我毁灭,必然会给我们带来恶果。面对水问题,中华民族在新世纪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考验。
“水运兴,天下兴”。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自然繁荣成都,从上海、天津到京杭大运河、南水北调工程的兴衰,这个道理被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人类发展需要一个答案。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告诫后人,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回归自然,师法自然,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自古以来,黄河儿女一直在呼唤“圣人出黄河清”。然而,用几亿、几十亿血汗钱修建的各种水利工程,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黄河的洪水断流问题。如今,新世纪的西部大开发给中国的水问题带来了机遇,但江河源头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生态破坏,使当今中国的水问题更加危险。即使西部的水问题得不到整体的协调解决,整个西部也会陷入极其可怕的困境。
水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水,沙漠也能变成绿洲。有了水,世界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社会才会不断创造文明。但是水从哪里来呢?水问题的症结是什么?有没有从根本上治水的新理论?新世纪水问题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像这样的重要话题,不可能一个人一次回答。他需要亿万人的智慧来创造它们。本文在此仅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4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土高原还是一片盛产水生植物的土地。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仍称为河,并没有“黄河”这一说法。秦汉以后,黄河中上游人口不断繁衍,大片森林在火把、刀斧中消失,生态平衡遭到极大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长此以往,黄河成了“悬河”,成了中华民族的知己。
“问哪条运河这么清楚?为活水之源。”黄河的水不仅来自天空,也来自森林。可以说,是森林孕育了黄河,孕育了黄河文化。森林的布局和数量是黄河水问题的关键。如果解决了黄河中上游的森林保护和荒山绿化问题,就解决了一半的黄河水问题。另一半问题是水资源的产业化经营,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双向反馈与和谐发展关系,科学系统地处理好上中下游的功能定位和利益关系,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其中,既使人与自然互有意义,又使流域上中下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这是人类彻底改变水的危害的福音,也是变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的捷径。青山绿水,流动的绿水,清澈的湖海,黄色文明将从这里奔向蓝色文明和绿色文明。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生态文学作品。比较有名的是徐刚的《樵夫,醒醒吧!《堕落的土地》、《河流不是永恒的流》、《绿色宣言》以及最近推出的《守望家园》,还有黄九渊的《流域生态经济战略论》等。,这些都是生态文明即将降临到我们这个悲惨的人类身上的好消息,一切众生都将从中受益。
美国生物学家把地球比作一个单一的巨大细胞,一个有机的、统一的生命,一个自我组织、自我调节的生命。地球上万物的生命也是地球本身的生命。即使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只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一部分,与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都有着普遍的联系。因此,地球不仅仅属于人类,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有自由生活的权利,人类也应该与它们和谐相处,以维持地球永远是一个单细胞。
让千古流淌的河流毁在我们手中,将是我们最大的耻辱;
在我们的努力下,让濒临死亡的河流复活,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愿江河不死,愿湖海不灭,愿人类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