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断魂枪2000》赏析
在谈到这部小说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意义时,作者说:“一种文化的生存取决于它的自我批评,不断纠正自己,丰富自己,吹嘘自己的老品牌,顽固地拒绝走得更远,这是自我毁灭...因为个人的自私和保守,葬送了多少祖国的宝贵遗产。”老舍觉得“拿生命开玩笑”的民族劣根性已经构成了我们民族潜在危机的基因,于是用沙子龙的灭魂枪发出怒吼,以唤醒那些还在“东方大梦”中徘徊的人们的灵魂。“虽然这个观点有作者的话作为注脚,但我还是不能认同。按照这种思路,有人认为沙子龙纯粹是一个反面人物,说他“面对时代的汹涌波涛,固步自封,甘拜下风...(这种人格心态)就像是精神的腐蚀剂,让沙子龙过去的睿智变成了迟钝和麻木,江湖上的侠义义气演变成了一种狭隘自私的绝技代代相传,无缘无故成了时代的殉道者。我认为这种观点极不公平。但这种观点极其流行。
自从前苏联的文学理论传入当代中国,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文学以及文学中的人和事,已经成为一种刻板印象。并且美其名曰:历史唯物主义。其实,无论从老舍1935年写《断魂枪》时的初衷,还是从这部小说客观包含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来看,都与鲁迅和他的《阿q正传》相去甚远。对文学的分析不仅从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可行的。作者打算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来分析人类的作品。
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从社会物质效用来看,武术不如洋枪;从人文精神来看,洋枪远不如国术;从科技含量来看,民族武术不如洋枪;从文化含量来看,洋枪远不如国术。中国武术是几千年东方传统文化精神的结晶。武术不仅有外在的功夫,还有内在的精神境界。
武术的内在精神境界是什么?借助两句古诗,或许可以把握武侠内在的精神境界。
“万一禅破了,美人如五剑彩虹!”(龚自珍)
这幅对联原本描述的是禅宗和道教的境界,说的是禅者一旦领悟了真谛,便会有石破天惊的感觉,但当看到美人如玉,雪刃如虹。这是一种禅悟的境界,也可以说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境界。因为中国的各种道学是相通的。古人说诗如禅。其实剑道也像禅。当它达到拟人化的神奇境界时,其内在精神大体相同,其外在相也十分相似。
这首诗以美喻禅,以剑道喻禅。所谓“美如玉”,就是凝脂则润,去骨则柔,醇厚而成熟,毫无障碍;虽然极其柔软,但是极其牢固。比喻道出了禅的真谛,无所不包,柔、刚、坚、润,万物皆在其中。所谓“剑如虹”,是指其锋锐如幻光,剑气如虹贯天,五彩缤纷,变幻莫测。如果外表虚幻,其实很尖锐;看似表面,其实刀刃无处不在,杀人无痕。比喻道出了禅的真谛,看似虚无缥缈,实则无比真实,所向披靡,所向披靡。
如果你仔细欣赏,你说的是剑道而不是禅,是武术内在的精神境界:刚柔并济,刚柔并济;从真实到真实,甚至从虚拟到虚幻。
“两端皆断,一剑依寒!”(明基禅师)
这幅对联原本是一个禅僧的儿子,可以说是对禅剑的隐喻,也可以说是用剑隐喻禅。禅和剑道没什么区别。
所谓“斩断两头”,就是斩断人情世故,漠视成败得失、生死荣辱;由此,我们又回到了“我忘一切”的本真境界,即“一剑倚天寒”的境界,即领悟天人合一的真谛的境界。
这就是禅和剑道的境界。剑道达到境界,剑客必然超越成败得失,人生荣辱,使我两忘,人剑与天融为一体:剑气化为净土之光,人体化为混元之气,随天而动,随道而动,剑光无形,随天而寒!漫天的寒光似虚似实,处处是剑;变幻莫测,虚幻真实,寒光里什么都没有。宁静而圣洁,没有什么能伤害它的皮毛;动王者,攻敌无敌。
《魂枪》似乎没有详细描述武侠的精神境界,但确实描述了三个人——王三生、老孙曼、沙子龙的不同武功表演。其实这是三种不同的武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