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爱国主义的小故事

1,岳飞

有一年,岳飞率军在长江一带与金军交战,使敌军溃逃,收复江南重镇建康(今南京)。不久,他率军收复了湖北、河南的部分失地,极大地鼓舞了宋朝军民。但一心追求和平的皇帝宋高宗和奸臣秦桧,却承诺每年向徐金国进贡,以换取可怜的“和平”。岳飞坚决反对,上书皇帝,说:和谈不可靠,晋人不可信。我请求率军北伐,收复失地。

很快,徐金国真的撕毁了和平谈判,再次入侵南方。岳飞率领岳家军反击,直入中原。盐城一战,击败金国主力追击,直抵离故都汴京(今开封)不远的朱仙镇。金军总司令兀术悲叹这是开战以来最惨重的失败。他不得不带领部下渡过黄河,向北逃窜。

2.戚继光抗击日本侵略者。

明朝世宗年间,一伙倭寇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他们在中国勾结土豪奸商,到处掠夺财物,杀人灭口,弄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这种海盗被称为“倭寇”。

公元1553年,在汉奸知望、徐海的勾结下,敌人集结了数百艘船只,在浙江、江苏沿海登陆,分成许多小股,洗劫了几十座城市。沿海的官员和士兵不敢反抗,见敌就逃。日军入侵越来越严重,这让躲在深宫的明世宗不得不担心,告诉严嵩想办法应对。严嵩的赵文华同志想出了一个主意,说要解决日军入侵,只有向东海祈祷,求波塞冬保佑。

明世宗居然相信了赵文华的故事,叫他去浙江为波塞冬祈福。后来,朝廷派熟悉海防的老将于去抵抗。于一到浙江,就打了几场胜仗。但不久,浙江巡抚被赵文华陷害,而余也被牵连入狱。海防无人指挥,倭寇活动再度猖獗。朝廷将山东将军戚继光调往浙江,扭转了这一局面。

3.左把转移到另一个营地

左是晚清名臣。曾是东阁秀才,军机大臣,二等侯爵。他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平定陕甘、光复新疆等重大历史事件。

左唐宗,晚清名将,攻克陕甘两省后凯旋入关。当夜,驻军驻扎在某地,营盘刚立,左突然下令:立即出营,继续前进!当时部队里所有的士兵都筋疲力尽,都想好好休息,所以谁也不想再动了。众将来到左大营,请左领回性命。

左勃然大怒,说:“我这就上马出发。谁敢违抗命令,谁敢落后,就搞军法!”左的军令极其严厉。战士们虽然生气,但也要打扮一下,整个队伍紧紧跟随,在黑暗中行走。过了两个时辰,左转过头来,问身边的将领:“我们走了多少路?”偏将曰:“离前营四十余里。”左点点头说:“好,我们就在这里扎营吧。”

就在这些人继续休息后不久,他们突然听到身后传来爆炸声。过了一会儿,后队的巡逻兵来到帅营,报告说:“我们之前扎营的地方突然被炸,已经陷进巨大的坑里了。”于是全军将士无不为之惊骇,为避免了这场灾难而感恩,为他们的统帅而敬佩。

4.屈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和清襄王三个时期,其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即将统一的前夜,“秦皇横,楚王纵”。屈原出身名门,善于处理乱象,善于辞令。因此,他早年深受楚怀王器重,是三闾的左土大夫。

为了实现楚国统一大业,屈原积极辅佐变法图强,坚持联合齐国对外抗秦,一度使楚国富强。但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被小集团陷害,被楚怀王疏远。他被流放到江南,辗转于袁和项之间。清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军攻破郢都,屈原愤而投汨罗江自尽而亡。

5.周恩来总理

有一次,周总理去会见一位外国元首。那个国家的元首看不起中国和中国的人民。刚和周总理握手后,他从上衣口袋里掏出手帕擦了擦手,然后又放回口袋。这时,周总理不慌不忙地掏出手帕,擦了擦手,然后把白手帕扔进了垃圾箱!一生节俭的周总理,又一次用白手帕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赖,是人们对祖国、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要在社会中生存,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寻求慰藉灵魂的精神家园。这一切首先来自祖国。

没有国家就没有家,没有家就没有我——这句看似平常的话语道出了爱国的最深道理:国家是小家的寄托,也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物质利益的寄托,也是精神家园的寄托。没有祖国的保护,个人就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爱国是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履行爱国职责或义务,是对祖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