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哪些著名作家?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院经历了奢华浪漫的生活。曾祖父曹被任命为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是康熙皇帝的保姆。祖父曹寅是康熙皇帝的班督和侍卫。后来被任命为江宁织造,还兼任淮河盐务巡察监台,很受康熙的欢迎。
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被劫家产,曹雪芹随家人搬回北京旧居。后来,他搬到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帮助朋友为生。从此,曹家一蹶不振,日渐衰落。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感到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他鄙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清贫的艰苦生活。曹雪芹思想开放,爱好广泛,学过金石学、诗歌、绘画、园艺、中医、织补、工艺、饮食。他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多年的艰辛,终于创作出了一部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晚年,曹雪芹迁居北京西郊。生活更是一贫如洗,“满身蒿草”,“全家经常赊粥赊酒”。乾隆二十七年(1762),他的小儿子早逝,他陷入过度的悲伤和悲痛之中,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除夕(12年二月)因贫病死。关于曹雪芹的卒年,还有乾隆二十九年(1764二月1)除夕和沈嘉初春(1764)的其他说法。
2.纳兰性德(1655 65438+10月19—1685 7月1),叶腊市人,郎家山人,清初诗人,原名纳兰成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爱新觉罗切,英国阿齐格王子的第五个女儿。
纳兰性德从小读了很多诗书,文武双修。他17岁进国子监,得到许的赏识,请他喝酒。18岁那年,他中考,次年成为龚氏。康熙十二年(1673),因病缺考进宫。
康熙十五年(1676),宫考中举,考中第七名,出身秀才。纳兰性德曾拜许为师。两年间,他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文集《通志堂释》,深得康熙皇帝赏识,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纳兰性德死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六月65438+七月1,65438),年仅三十岁(虚岁一)。纳兰性德词以“真”取胜,景物生动传神。其词的风格是“清丽婉约,哀婉倔强,飘逸深远,别具一格”。著有《通唐智集》、《方帽子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的诗有348首(一个故事342首),涉及爱情友情、江南边塞、咏物咏史、杂感等。他写的是水荷,虽然作为作者经历过,诗作数量不多,视野不广,但他因诗而迷人,纳兰性德是个很有气质的人。
“纳兰词”不仅在清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耀眼的地位。看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秀丽,哀婉倔强,颇接近晚唐。而且他本人也非常欣赏李玉。他曾说:“花间之言,如古玉,贵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价值较低,李后主同时有其美,更令人迷惑。”此外,他的词还受到了花、颜等人的影响。
3.黄尊贤(1848-04-27-1905-03-28)汉族客家人[1]?,字公度,谥号地主,清代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遵宪出生于广东省嘉应县。他是1876的陪审员。历任驻日参赞、驻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国总领事、驻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任湖南省按察使,协助巡抚陈宝桢推行新政。
喜欢把新事物融入诗歌的贡士,被誉为“诗歌的创新导师”。黄遵宪的作品有《孤境诗》、《日本国志》、《日本杂诗》等。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黄遵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倡导诗歌革命的人。黄遵宪受到从客家商人上升为官僚的家族的平民气息和现实精神的影响。中年以后,他亲身经历了戊戌变法前后的一系列政治风波,在内心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这些都为他创造新的意境、新的风格和表现新事物的“新诗”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基础和思想情感基础。
他忠实地展现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痛苦矛盾和理想追求,忠实地记录了中国在那个新的历史阶段发生的许多令人震惊的事件。构成其诗歌新内容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新颖的主题和题材。
它表现了新时代的生活、要求、文化特征和政治形势,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渗透着现实主义精神,贯穿着反帝爱国精神。
黄遵宪的诗歌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基础,同时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诗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以“旧体蕴含新意境”为目标,试图将中国古典诗歌的旧传统、旧风格与新时代、新内容所要求的新意境、新风格统一起来。
它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反映了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特别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封建专制主义、封建学术文化和旧伦理道德的批判。
他还用诗歌直接为改良主义运动服务,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宣传外国科学文明。他的创作基本将理论付诸实践并取得成功,以其独到的艺术在现代诗坛大放异彩。
4.谭嗣同(1865 . 3 . 10—1898 . 9 . 28),男,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他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1]?
谭嗣同早年在家乡湖南倡导创办时事学院和南学研究所,并主办《湖南日报》。他还主张开矿,修建铁路,推动政治改革,推行新政。[2]?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他年仅33岁,是“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的代表作有《仁》、《孤空亭记》、《野苍斋诗》、《远遗堂外文集》等。后人将他的作品编入《谭嗣同全集》。
5.夏曾佑(1863 ~ 1924)本名隋卿,别氏破佛,笔名别氏。杭县(浙江杭州)人。进士,礼部之首。现代诗人、历史学家和学者。他对经学、佛学都有很深的研究,在甘家考据、诗词方面也有相当的素养。此外,他还注意学习外国历史和自然知识。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郭在天津和严复创办,宣传新学,主张变法。后来,他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他把最新的中国学和中国史教材编为章法,重印时改名为《中国古代史》。这是近代中国尝试用进化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部著作。
民国时期,任教育部通识司司长。后来,他被调任史静图书馆馆长。
他用进化论的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史,他的中国历史教科书颇有影响。胡适读了这本书后“深为赞赏裴夏先生的功力和见识”(胡适日记1930八月14)。鲁迅评价说:“我们不用看他的其他论文,只要看他的两本中国史教科书,就知道他对中国人有多清楚了。”。
百度百科-曹雪芹(清代学者)
百度百科-纳兰性德(清代诗人)
百度百科-黄遵宪
百度百科——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
百度百科-夏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