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村健三的一生

贤三生活在日本大变革的时代。1877年考入札幌农业学校,这是日本政府在北海道设立的培养农业官员的学校。政府提供一切,从宿舍、膳食和制服到教科书和文具,还有在校园工作的报酬。老师都是从国外聘请的。除了实用学科,他们还提供英国文学,心理学,英语演讲等。威廉·史密斯·克拉克校长是著名的自由主义教育家,他鼓励学生要有雄心壮志。

这所学校的老师都是基督徒,所以在教学之前,都有圣经讲义和祷告。星期天还有一个基督教集会。在这里,内村贤三受洗并加入基督教。内村是该校二期学生。他们和第一期的学生一样,都加入了基督信徒的誓约。从学校毕业后,内村去了美国留学。

在这所学校学习的还有大岛正健、新渡户稻造、志贺石刚、竹信洋太郎等日本近代史上的文化名人。然而,主要是前两个学生皈依了基督教。

1894年,Soh的Tokutomi邀请内村为民族之友写作。在随后的三年里,内村为该报撰写了大量文章,其中他对甲午战争的批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此后,内村长期为各种媒体撰稿。

1903年秋,日本与俄国长期交战。最后,内村深感忧虑。当时,内村为《万超日报》撰稿。不幸的是,该报还发表了一篇支持对俄战争的社论。为此,内村宣布从报社辞职,时间是2008年10月12日。头版头条刊登了内村的辞职信。

此时的内村已经从一个“正义战争”的积极分子演变成了一个绝对的和平主义者。在1894之前,内村曾经有过“正义战争”的思想。他认为日本的反清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因为清朝阻止了朝鲜对外开放,阻碍了朝鲜的现代化进程。而且清朝还侮辱了日本,帮助了朝鲜的进步。所以内村认为,对华战争是对中国的抗议。

战后,日本人从中国攫取了异常大量的赔款,并在中国割了大量的土地。看到这个事实,内村的“正义之战”幻灭了。原来只是强盗抢劫,美其名曰帮助邻国进步。所以战后他把甲午战争称为“欲望之战”,一场为了民族私欲的战争。他说,日本的行为加剧了西方国家瓜分中国的进程。应该说,在1895之前,内村贤三对亚洲的认识与福泽谕吉等日本知识分子基本一致。他们认为改革后的日本是“文明的”,而中国等亚洲国家是“野蛮的”。所以日本对亚洲国家的战争也是文明野蛮的行为。这种认识与维新后日本知识分子对西欧文明的信仰有关。他们认为西方化等于现代化。

这一点可以从内村90年代初的一篇文章中看出。1892年在《六合》杂志上发表了《日本的本分》一文。他把日本的天职定义为基督教、进取、和谐、诱导、机械、佛教、保守主义、君主制和演绎东方之间的媒人。

值得注意的是,从日清战争到日俄战争,内村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飞跃。他看到日本从中国攫取大量赔款后,整个社会堕落,战后日本的各种社会问题都不同程度地与战争有关。所以日俄战争前,内村不惜放弃物质条件,誓死抵抗。他认为对待战争的态度是真假知识分子的试金石。战前日本掀起战争狂潮,自称“社会改革家”的人也参与其中。对此,内村批判了那些“慈善家主战主义”,讽刺他们“不允许通奸,却允许流血;可怜孤儿,却允许几万孤儿。"

日俄战争后,日本从亚洲“强国”一跃成为“一流国家”和世界“八大国”之一,整个社会都陶醉在帝国辉煌的胜利中。日本社会对隐居的内村充满了鄙视和怜悯,但内村不为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