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的论文题目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流传了很久,引起了我的无限好奇。当《哈姆雷特》这本书终于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打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魔盒,被它惊讶,被它吸引。我仿佛去了丹麦王室,和哈姆雷特一起长大,看着他从一个充满希望的快乐王子变成一个忧郁的王子。一阵钻心的疼痛向我袭来,泪水在我脸上肆意流淌。我为可怜的王子心碎,为人类丑陋的灵魂哭泣。
王子曾在大学里说过:“人是万物之灵。”他相信世界是纯洁美好的,他的父母关系是人类中最和谐的,他的父亲是最完美的国王。他认为他的世界像处女一样纯洁,没有一粒沙子。然而,当王子回到丹麦,他的世界完全变了,黑暗笼罩着他,侵蚀着他的纯洁。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叔父登基。这一连串的打击使他思绪混乱。随着鬼魂的出现,真相大白!光明从他的世界彻底消失了,沉重的负担落在了王子无情的肩上。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不仅是复仇,更是重组干坤。
如果此时王子愿意求援,也许历史会被改写。但太子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又因为宗教思想,一再拖延,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杀死敌人的机会。最终,他抛弃了自己的亲人,与自己的敌人同归于尽,丹麦王室毁于一旦。这不仅让我想起了项羽,他也是个人英雄,喜欢逞强,不依靠别人的力量。在鸿门宴上,他有一个绝好的杀刘邦的机会。但他也一再推辞,将老虎赶回山中,最终导致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
哈姆雷特和项羽都有很多机会逆转干坤,改变结局,却一次次错过。这些都是他们性格使然,但这些也是他们的饥饿咒。他们都是光明正大的英雄,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的真善美。也许王子只适合生活在一个光明纯净的世界。在他死前的一刻,他可能会看到永恒之光。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时候他的选择是不理智的,甚至是相当冲动的,比如在盛怒之下刺死了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普罗尼尔斯。但是,也许是他的非理性选择和对人性弱点的表现,让我们从内心深处接受和认同了他的艺术形象,因为我们常常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哈姆雷特也极其珍惜自己的感情。当他装疯以逃避忙碌的迫害时,还是忍不住想起了欧菲莉亚,不忍心让他因为自己的疯狂而痛苦。冒着被国王怀疑的危险给他写了一首小诗:怀疑星星是火;怀疑太阳不动;怀疑是骗子;但永远不要怀疑我的爱。就是这样。哈姆雷特在对命运的选择中构筑了自己的悲剧。原来他完全可以屈从于自己的命运,不去探究父亲死亡的真相。但是哈姆雷特的性格不允许他带着一个疑问平庸地活着,所以他毅然走上了寻找真相的道路。"未知的事物将在我身后存在!"在这个除了目标没有衡量善恶的标尺的世界里,勇敢的做出选择,然后坦然的接受自己的命运,才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吧?
在莎士比亚所有的作品中,《哈姆雷特》可能是最有争议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部。十六岁的你,可能会被《罗密欧与朱丽叶》感动到流泪,却觉得《暴风雨》莫名其妙。当你60岁的时候,你可能会被后者的神秘深深打动,但前者已经无法再激起你心中的波澜...但无论在你人生的那个阶段,当你过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当你提升人格,重新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你总能在哈姆雷特身上找到似乎属于永恒和不朽的东西。因为他讲的是人生的选择,讲的是一个生活在特定的历史和生活环境中的人,面对一种对他个人来说是独特的,对全人类来说是普遍的命运所做出的人生选择。只有从过去积累的有限经验可以依靠或依靠时才选择的人生道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经历也代表了我们的经历,他所面临的命运,是我们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不得不面对的。面对绝望的存在,我们在矛盾中探索真理,在迷雾中寻求真理,在困境中行动,在一个失去了标准和可衡量标准的世界里重建价值体系和精神大厦。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代表作。它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揭示了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和本质特征。
就人物的内在表现而言,哈姆雷特是最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最富有哲理的。其中,父亲被恶叔谋杀、王位被篡夺、母亲与凶手乱伦结婚、王储企图复仇装疯卖傻等情节,在北欧古代传说中,尤其是丹麦历史学家撰写的《丹麦史》中都可以看到。这些尘封已久的原始资料,原本只记录了一些粗糙的情节和苍白的名字,在行动上没有性格,但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读者发现自己生活在一群鲜活的人中间,几乎与他们的闲暇有关,与他们的命运有关* * *。尤其不可思议的是,出现了一个让世界惊叹了几百年,深不可测的辉煌模型。围绕这个英雄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比如哈姆雷特是真疯还是假疯?这个人物的典型含义是什么?这些问题都不是单靠剧情就能解决的。
要全面理解和正确评价这部剧的中心人物,就要充分照顾到他的性格与环境矛盾的复杂性,从“时代错位了,太糟糕了,我生来就是为了摆正”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几个字,理解他绝望叹息的整个心理背景。其实,哈姆雷特的尴尬在于,他以一颗细腻懂事的心,肩负着与自己行为能力不相称的重任。用歌德的话说:“这是一棵为我种在花瓶里的橡树,应该只开娇嫩的花。”哈姆雷特,一个纯粹的、高尚的、有道德的、有见识的、有决心的、只会用思想代替行为而不能成为英雄的人,是“花瓶”;那他承受不起,几乎没有希望,但他无法推卸复仇的重任,那就是“橡树”。
“橡树”的根一旦膨胀,“花瓶”就得被压碎,这是悲剧。在《哈姆雷特》中,人类的脆弱和环境的残酷是如此对立和互补,以至于这个独特的人物在内涵上显得稠密厚重,在外延上显得博大精深。就像这样,有专家声称哈姆雷特不是一个客观的、过时的角色,而是我们每个人。
莎士比亚属于整个世纪而不是一个时代。他的剧作就像灿烂星空中的北斗,指引着人们。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他提出这个问题,这是哲学的基本命题。因为刚才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引起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他在生活中一切顺利的时候是不会考虑这个问题的。那时候他只看到了生活的光明面,那时候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现在,突如其来的悲剧迫使他正视生活的阴暗面和人性的丑恶面。
可以说哈姆雷特对生活的阴暗面还是有着深刻的认识的。过去他只是对这一切视而不见。现在残酷的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这一切。他预感到自己不可避免地被拖入了悲惨的命运。如果他的父亲真的被杀了,那么为父亲报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他的敌人是当今的国王,要杀他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无论有多难,杀父之仇都无法避免,而他目前的任务就是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来验证他的叔叔是否杀了他的父亲。阴谋、阴谋、杀戮有违哈姆雷特善良天真的本性,但也是他复仇使命的必要。《花样年华》中的哈姆雷特,背上背负着沉重的复仇使命。他的内心整天充满仇恨,这让他的内心阴暗沉重,他已经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对死亡的沉重关注”让我们都成了懦夫,坚毅的赤热光辉被审慎的思考蒙上了一层灰色。在这种考虑下,大业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哈姆雷特对生死的怀疑也表明他在未来的复仇行动中犹豫不决,错过了一次容易的复仇机会。那只是因为杀了他可能会让他在祈祷复仇的时候上天堂,这对他来说太便宜了。
对这种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他对生命无法回答的根本问题的哲学思考,可以说对全人类具有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