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个人答辩总结
从感性上来说,最大的感受就是心态一定要放松,不能紧张。过度紧张可能会导致大脑一片空白,说不好话,回答不了本来可以回答的问题。因此,树立信心,消除紧张情绪是非常重要的。相比之前的预答辩,我的答辩明显紧张了,我反思了一下。主要原因是:
准备不足。答辩一定要早做准备,无论是论文还是答辩ppt,最好有大量的提前。提前准备好答辩需要的所有材料,既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修改完善,又能给自己一个轻松的心理空间,不至于因为准备不足而心慌紧张。
PPT讲解不够熟练。Ppt演示一定要熟练练习,最好是脱稿。熟练了就不会太紧张,即使紧张也不会太差。再者,鉴于笔记本在这次答辩中无法展示,如果你能熟练到差点把稿子弄坏,就不会紧张得不知所措了。
睡眠不足。一定要好好休息,规律作息再回复。我以为答辩前几天睡眠不足不会影响答辩。毕竟,在紧张的气氛中我不会感到困倦。但我没想到的是,虽然我不觉得困,但我控制不了身体的疲劳,我的心脏很容易跳得很快,我大声说话都没有足够的自信,更别说答辩时声音颤抖了,就是那天私聊声音也颤抖了。颤抖的声音强化了我的紧张,并传递给了别人。所以,不要临时抱佛脚,以免作息不规律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从理论知识上,通过这次答辩,我更加意识到了本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专家们提供的专业的批评和意见,让我对这个项目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也让我深刻地明白了如何把研究做得更好。
首先,在综合ERP指标的选取上,专家为我指出了几种可行的方法,比如计算效应值看哪个指标受学习障碍的损害更大,做回归分析找出对任务贡献最大或最敏感的指标,借助判别模型、分类模型等数学模型找出贡献最大的指标。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个问题,就是在日常学习中要掌握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不能太单一。如果能熟练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在短时间内尽快完成上述问题,那么我的论文可能不会停留在相关分析的浅层次。
其次,专家的意见也给我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罗老师提出的学习障碍儿童早期识别和预测的新视角,让我对学习障碍的鉴别诊断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学生学习障碍已经严重影响学业发展的情况下,真的不是干预的最佳时机。学习障碍儿童的早期识别和诊断对于这类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干预非常重要。如何准确识别和诊断幼儿期儿童是否存在学习障碍,如何准确、方便、快速地识别和诊断,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虽然很难,但这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第三,论文写作一定不能忽略细节。在我的论文中,对ERP早期组件的解释并没有参考大量文献,只是参考了以前同学的解释并想当然地认为早期组件代表注意。另外,我在前期答辩时听到赵老师说了几句早期知觉缺陷的话,就简单地把知觉解释加到了早期成分的注意解释上,造成了知觉和注意的区分。这个问题给我的一个教训是,我永远不能忘记,学习需要严谨,而不是道听途说和想当然。我们必须在参考大量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合理解释自己的实验结果。
第四,论文要有一定的原创精神。赵老师在我的演讲圈和视觉空间模板实验中对ERP作文的建议,让我有所感悟。类似于CNV范式,得到的波形是正波,而不是CNV。赵老师建议称之为“CPV”,与正势有关。这不仅符合波形的特点,而且具有独创性,具有一定的价值。这种原创性,只有在掌握大量研究资料,积累丰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被提及。这就需要我们为每一个实验范式查阅大量文献,将文献中的ERP波形与我们自己的波形反复对比。如果我们可以确定它们代表相同的组件,我们可以引用它们。如果确定它们不一样,可以尝试原创,但一定要咨询专家,得到他们的认可。敢于原创,不能因为找不到类似的证据就随便扣帽子。
第五,做实验前一定要多请教专家,避免盲目从众。两防中非常突出的问题是DC和AC的抽样。“我姐用了AC,所以我用了AC”的确是我们的真实写照。大家都是随大流,没有人去底层找这个设定的原因,导致了一个错误。这其实是科研严谨性不足的表现。这件事对我的教育意义深远。做研究一定要好好学习,多问问题,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盲目的坚持只会让我落后,甚至犯错。
第六,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实验为理论服务。不管你做什么实验,用什么技术,最后都要把结果上升到理论层面,揭示什么理论问题。如果只得到少数成果,研究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生命力。这是我在博士和硕士答辩中都很有收获的问题。特别是彭老师的那句“用小实验证明大理论”,对我以后的研究有指导和启发作用。
以上是我辩护的一些收获和反思。我觉得,答辩成功后,我们不必回顾实验和论文过程中的艰辛,而是要反思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反思,才能进步。相信通过这种反思和整理,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意识地改进或避免一些问题,希望能突破自我,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