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当一个情况或事件需要澄清时,我们一般会进行专项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最终形成调查报告。但我相信很多人都处于一种毫无头绪的状态。以下是我为你收集的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欢迎阅读。我希望你会喜欢它。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1一、调查背景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观念,反对铺张浪费、盲目攀比、过度消费等不良消费习惯,在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培养和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的需求不断扩大,所以我特别想以一种全新的、与众不同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我的成长和成熟。他们希望通过新潮、时尚、前卫的消费来展现青年的活力、能力和价值,从而脱颖而出,获得发展机会。有大学生认为“社会在发展,消费是驱动力,会引起大众的关注,在注重经济价值的现代社会收获更多。追求前卫,引领社会消费潮流,也是大学生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和家长的愿望,也是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而且可以通过消费促进生产,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然而,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消费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大学生消费中的一些偏差,如:不善于理财的赤字消费,高于家庭或负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的早熟消费,相信广告的盲目消费,追求虚荣的炫耀性消费,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只是像别人一样攀比消费,挥霍一切的奢靡消费。

二、调查的目的

大学生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时尚的影响下,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往往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提出相应的消费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

三、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大学生。

2.数据收集方法:随机抽样调查。

3.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在网上发放,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四。问卷的内容和结果

(附问卷和原始数据)

动词 (verb的缩写)调查结果分析

总体来看,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构成主要分为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形象消费(服装和化妆品等。)、休闲娱乐消费(休闲、健身、旅游、娱乐等。)、人际消费(人情和爱情)和投资消费。根据数据分析,除了基本的日常消费外,上述数据表明,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基本的正餐等日常消费外,

形象、休闲、娱乐类消费占比大,学习、投资类消费占比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大学生更倾向于享受型消费,而忽视了自身精神层面的提升。

根据表2的分析,对于他们每个月能拿到的生活费总额,14.1%的同学集中在300-500之间,约60.9%集中在500-1000之间,20.3%的同学集中在1000-65438+之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是合理的,但也有消费水平的高低。

统计显示,79.7%的学生更喜欢在现实中购物,只有20.3%的学生习惯在网上购物。而有网购经历的学生,网购年限和网购满意度差异较大。大部分有三年以内的网购经验,对网购的满意度一般。这也反映出大学生对网购的信任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质量、价格、外观、品牌等因素成为大学生购物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同时也受到情绪、他人看法等因素的影响,这说明大学生充满感性和理性的消费观。而追求流星雨时尚似乎是一个令人困惑的十字路口。适度追求是合理的。但是,过度攀比和盲目追求名牌会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由家庭提供的。这种情况在中国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少部分学生还通过勤工俭学承担部分日常消费。大部分同学都有一个大致的消费计划,但是并没有执行或者坚持,对自己的消费状况的看法也大相径庭。对于自己的消费现状,超过一半的人表示满意,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不满意,想尝试改变。

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我们的问卷调查引起了他们对自身消费状况的关注,他们会更加关注和强化自己良好的消费意识和行为,培养自己良好的消费习惯,这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合理、成熟的消费观具有重要意义。

不及物动词调查结果摘要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总体上是现实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较大。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消费有其非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没有消费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无法理性衡量消费价值和成本。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稳定的消费观,自控能力不强。他们的消费大多是媒体宣传诱导或受周围同学影响的随机消费和冲动消费。这也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

2.消费差异越来越明显。

一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消费构成比较单一,整体消费水平也较低。第二,来自城市的学生总体消费水平相对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同时消费构成也相对多样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经济发展不仅影响着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影响着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构成和消费观念。

3.大学生的消费是多元化的。

从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当前大学生的消费除了满足基本生活外,在服装化妆品等形象消费、KTV、旅游等休闲娱乐消费、日常通讯支出等方面也呈现上升趋势。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是多元化的。

4.大学生更注重时尚消费。

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流,敢于创新。他们的消费有很强的依附性,形象和娱乐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很大。

5,储蓄观念淡薄,理财意识有待培养。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的消费已经超出了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学生需要向别人借生活费。也有同学在思考剩下的钱怎么花,只有少数同学有储蓄和投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理财意识有待提高和加强。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2 I .基本情况调查

调查时间:20xx年5月。调查地点:职业学院。调查对象:所有职业院校学生。调查方法:问卷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7份。回收135份。有效问卷135份。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消费观和价值取向,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对职业学院经济与贸易系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13名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调查。然后进行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一)高职生课外实践活动较少,经济独立意识相对薄弱。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的生活费只有5.70%来自自己的工作,而58.55%是父母给的。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趋势下,大学生不应该仅仅依靠他们的父母。你应该出去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高职学生有一定的攀比心理。

据统计分析,5.14%的同学看到别人的好东西不仅会羡慕还会买。尤其是一些校园时尚物品,比如手机,MP3和MP4,甚至电脑。为了拥有一部手机或者换上一部最流行的手机,一些同学不惜节衣缩食,甚至牺牲其他必要的开支:一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一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连衣裙,借钱甚至偷钱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可以反映出一些同学不懂得量入为出,有一种受虚荣心驱使的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三)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显示,41.09%的职业院校学生每月在网上的花费低于10元,其中35.66%的学生在20元内花费10元。结果有些同学第一学期下来计算机水平还是少得可怜。尤其是那些占总人数63.2%的农村学生,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上大学之前几乎从未接触过电脑。即使有同学上网,大部分男生都在打游戏,女生在聊天看视频。很少有学生努力学习未来学习和工作中需要的计算机知识。

(四)高职生消费结构多样化,但不合理。

大学生的消费不仅仅在生活费和学习上。他们把更多的钱花在服装、人际交往、旅游和时尚消费品上。调查显示,大部分女生花在服装上的费用占总支出的63%,花在请同学吃饭和给同学买生日礼物上的占9%,花在学习上的不到2%,花在基本生活费上的略多于20%。可见,高职生消费结构不合理。作为一个大学生,学习应该是主要任务,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每学期都买学习资料。10元以下占41.5%,10-50元占49.5%,50-100元占6%,100元占3%。可见大学生一般不买书。除了一些考了各种资格证的同学,一般不买课本以外的书。此外,一些学生为了买衣服或玩游戏,不得不节省生活费。

(五)高职学生储蓄观念淡薄,财商有待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始作俑者罗伯特曾说过:“财商与你赚多少钱无关。而是衡量你能保留多少钱,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调查显示,24.44%的职业院校学生从未有过理财计划,偶有74.81,且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的钱花在哪里,甚至有些学生需要向别人借钱才能回家。可见,高职生的财商有待培养和加强。

第三,分析当前大学生偏颇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消费中存在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心理等问题,这既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和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有关。

大学生住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接触社会,当一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铺张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得不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及时正确引导,很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家庭在经济上能够满足更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充分体现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中。更糟糕的是,一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做出伤害他人甚至丧失人格的事情,这是法律不能接受的。

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中的原则立场是孩子模仿的最初对象。有些家长对自己的消费观念有误解,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呢?

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培养的重要影响。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的教育重视不够。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课程设计等因素的全面客观了解,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等重要思想密切相关的消费观专题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没有得到充分开展,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在校风建设领域,倡导大学生节俭、生活消费的理念是不够的。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不仅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方面更注重个性,而且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多少等主要消费内容也存在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反映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中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

四。结论和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总体上处于健康的成长期,他们站在追求时尚与流行的十字路口。适度追求是合理的,但过度攀比会产生不良影响。针对大学生在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鼓励大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经济独立意识。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或者鼓励他们在校外打工挣钱,让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不要或少要家里的钱,增强他们的经济独立意识。

(二)克服盲目攀比心理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学生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科学的价值观,逐步建立正确的人生规范,给自己一个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确实需要竞争意识,但不是我们需要争的一切。把最后的时间花在别人身上并不可耻。在以寄生消费者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理财能力和科学价值观是当务之急。

(三)学校营造相关环境

学校为学生提供上机时间,不定期为学生提供免费培训,鼓励学生考取一些相关领域的证书。学生自身也要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

(4)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财务管理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需要知道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独立理财的能力成为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也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需要长期的理性基础。个人的盲目冲动不是独立,而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头脑中独立的概念,更需要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个方面:正确理解货币和货币规律的能力;正确运用货币和货币规律的能力。

(五)形成良好的大学生消费氛围。

大学生良好的消费氛围应该是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风是师德与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反映学生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精神的建设应把握育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人生各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良好的消费习惯一旦被培养和强化,就会促进良好校风的塑造,形成校风帮助学生的良性循环。因此,学校要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设计关于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活动主题,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巩固和发展。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3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我们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消费群体,对我们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更加突出和直接的影响,进而对我们一生的道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取向,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财商”已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消费观,通过比较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消费心理。

三、研究过程:

大学生的主要消费模式:

消费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的消费是否有计划。从调查结果来看,23%的大学生消费支出结构比较稳定,属于有计划的类型。33%的人说能存,很经济,43%的人说随意花,很武断。相当多的学生不能够约束自己的消费,他们在消费上倾向于任意甚至奢侈。大学生大多是第一次离家独立生活,而且是独生子女,消费行为表现出不成熟。这主要表现在:盲目消费、冲动消费、从众消费、攀比消费。有些同学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与人攀比,认为在同学、老乡面前缺乏风度是不光彩的。这不仅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学业的顺利完成,甚至导致部分学生误入歧途。

大学生消费支出占比最高的是食品,高达33.33%,其次是购物,占比20.33%,其次是交通和通信,占比14.63%,通信、学习和娱乐分别占13.01%、8.94%和9.76%。

调查还发现,电话费、娱乐费、通讯费、恋爱费随着生活费用的变化而变化,而大部分大学生每个月在学习用品和书籍上的花费少于50元。而且很多大学生并不关心自己的消费结构是否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还没有明确的消费观和理财意识。

现在大学里流行五种说法。这五件是手机、电脑、数码相机、MP3播放器和录音机。

手机自然成为大学生“五大件”中最受欢迎的。随着大学生中手机用户的迅速增加,校园通信业务市场已经成为一块巨大的“蛋糕”。为了切下最大的“蛋糕”,各大通信运营商不仅将营业厅搬进了高校,还针对大学生推出了校园优惠套餐。学生要锻炼自己的理财能力,不仅仅是电话费或者其他生活费用,还要注意支出一定要和自己的支付能力成正比。现代社会,打电话、上网是大学生必要的、正常的生活方式,但一定要注意节约,不要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此外,你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在学习上。上课发短信是不对的。很多学生刚离开家庭,步入社会,对家庭依赖性很强,自我约束能力差。所以学校也要加大这方面的宣传教育。

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在学校都是享乐主义的。在经历了高考的紧张生活后,到了大学就会放松下来。突然离开了父母,再也没有老师和父母的唠叨。这样的生活对于刚出高中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受的,以至于很多学生因为这样轻松的生活而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大学生没有学习负担,自由自在的生活终于到来,这是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梦寐以求的。这样,娱乐就成了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极差,大学生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生和娱乐时间,以至于大学生无限放纵自己,远离学习。

在此提醒大学生,考上大学并不是学习的结束。我们要继续前进,学习更多的知识,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好打算。也希望家长和老师能在学生的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让大学生在大学里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

大学生通讯消费的支出大多涉及同学朋友聚会。交际活动可以增进感情,交流,认识新朋友,扩大社交圈,给自己多条出路。

一方面,交流活动对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学生可以适当参与和朋友交流感情;另一方面,更多的交际消费,家庭开支的增加,也会对学习产生影响,过于频繁的社交,人会更加浮躁,学习中的认真和努力也会被削弱。有些清醒的同学真的很明白所谓个人费用的危害。与其求助,不如自助。与其把钱和时间花在人脉上,不如好好学习,学业有成,事业有成,这不比把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更有保障。

毕竟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在“面子”和“应酬”上的开销要适当控制。学生学习后可以自己挣生活费,但要学会花父母给的生活费,而不是乱花。

大学生消费存在一些问题:

1.过度追求时尚和名牌,有攀比的心态。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知道有的同学为了拥有一部手机或者换一部大众化的手机,不惜牺牲其他必要的开支,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一些学生甚至向别人借钱来满足他们对名牌服装、鞋子和帽子的渴望。反映出部分学生不懂得量入为出,容易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人际交往的过度消费主要体现在交往支出和恋爱支出上。通讯费用高,有手机的学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40.3%,接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的非理性和高成本是存在的,而且相当严重。16.2%谈恋爱的大学生每个月多花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往往很难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3.经济独立意识淡薄,理财观念淡薄。在接受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做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做过家教或兼职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目的。1/2的同学想获得社会经验,14.2%的同学想独立,23.2%的同学想补贴日常使用。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一种主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在一起,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只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3。当然也有12.5%的同学是游手好闲的。很明显,人们在这方面的意识比欧美发达国家16岁要求经济独立的同龄人更明显。

第四,感受和经历:

大学生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盲目炫耀,不能和别人攀比;更注重学习;购物时不要急于出手,多咨询别人的意见。此外,学习如何理财、制定每月支出计划和记账消费也很有帮助。理财其实是一种管理能力,如何管理自己的财富,进而提高财富的效率,如何规划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

我们关注消费和理财,希望能发掘出我们大学生的一些消费特点,让我们在以后的消费中更加理性和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