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研究著作述论(三)

1996

论文:佟麟、李玟《矛盾互补趋向交融——历代诗话小传》及《静知居诗话》三则对读(南通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论钱与朱彝尊诗学观之异同》(北方工业大学学报第2期);王英芝对朱彝尊山水诗的初步研究(《济南学报》第4期);李南榕《论朱彝尊》(安徽大学学报第4期):曾益芬《儒家经典与义的初步研究》(史学史研究第4期)。

答:在今年的论文中,有两篇文章同时考察了钱和朱彝尊的诗学观。佟麟和运用零散视角的研究方法,通过钱的《历代诗话传》和朱彝尊的《幽处诗》,解读了唐寅、和袁宏道三位诗人的传记和评点,指出了清初诗学理论对立互补、趋于整合的时代特征,印证了清代是古代诗学理论总结期的学术判断。指出钱和朱都主张诗歌要能抒写性情,反对摹仿和怪僻的诗风,主张用学问挽救通俗之弊。但就“言志”的内涵而言,钱主张言气,朱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产生差异的原因既有时代和社会的特点,也有个人经历和思想的差异。王应之关注朱彝尊的山水诗创作,指出朱对“雅”的追求是其创作的基础,但早期怀有民族兴亡之感,并模仿王梦之。表达你中年的个人感受,学习杜甫的力量;归田后反思闲适心境,研究苏轼等宋诗人的作品。朱的山水诗反映了清初诗歌创作远离政治功利,由学唐转向学宋的趋势。王英之注意到朱诗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这在对其作品的研究中更为突出。李南榕《简评》专论朱词,介绍朱的爱情词和咏物诗,揭示朱词的风格和特点,以纠正各种偏见。本文评述了朱空灵飘逸的词学理论体系,以及浙西词派形成的诸因素。曾益芬论述了《景宜考》的分类体系和著录体系,并对朱彝尊注的学术价值进行了评价。特别是对朱各种意图的分析,可以分清源流,得其大意。

1998

论文:对《四库全书》引用钱理论有关问题的考证(高雄师范大学中文系第七届友人研讨会论文集,5月);林庆章《四图书馆官员混淆经学与义理之研究》(第一届中国文学研究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学生出版社);刘昱材收藏出版的《朱彝尊诗词集》(北京大学百年汉语言文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记者: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杨金龙和林清章都集中讨论了如何改写和删除《景宜考》中的“违规”文本的问题,当时《四库全书》的官员害怕清朝皇帝高宗的严厉命令。由于收集了儒家经典目录,卷数多达300卷,足以说明这个朝代民政的繁荣。因此,它受到李鸿的高度重视,受到他本人的称赞,并被下令出版。尽管如此,《义经》还是避免不了部分文字被删的命运,可见清朝对《四库全书》的修订是“禁征”和“毁征”的事情之一。摘要:对朱彝尊诗词作品的收藏和出版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从《朱类》、《滕小集》、《曝光亭集》到其作品外的收藏和注释作品。并对江浩然、杨倩、孙寅恪的诗歌概况和价值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与朱彝尊的文学史地位相比,现有的校勘工作还远远不够,亟待加强。

1999

论文:丁红选的朱彝尊,不惜丢官的藏书家(《南京史记》第三号);杨补考成果总结(研究生论文发表会论文集,第9期,65438+2月)。

出版社:《景宜考》出版后,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出现了翁方纲《景宜考校》等一系列相关著作。杨以翁之书、罗振玉《经学考据目录》、吴政商《经学考据》(附录于《经学考据索引》)为考察对象,全面回顾了前人的考据成就,分析了他们的方法,概括了他们的内容,评述了他们的优缺点,指出现存考据琐碎,论证不足。全文分析详尽,证据清晰,论述深入,恰当简洁。

在2000年

著作:林庆章等《朱彝尊考据学研究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雪莉中国研究所编)。

论文:魏的《词提要编》与朱彝尊的“雅”论(《内蒙古社会科学》第2期);何鸿龄的《长恨歌》——朱彝尊的《归典秋(名作欣赏之二)》:陈孝经录(上、下)(书目季刊第34卷第1、2期);杨《对考引文模式的分析》(中国文化大学语文学报,3月第5期),《罗振玉考目录研究》(书目季刊第33卷第4期),《考引文考证》(孔孟月刊)沈乃文《朱彝尊与经学义考》(汉学研究,6月第7卷);王统策对荆《艺考》作者的辨正——兼评《考》、《四全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期):学术大师朱彝尊陈绍川的文献学实践(图书资料3号);朱彝尊与刘洪泉的图书编撰(图书馆学研究第3期);许岩的朱彝尊揭露书亭(书屋7号)。

出版社:今年的著作和论文,涉及经学、文字学、词学等领域。林庆章等主编的研究文集。汇集了前面提到的吴亮、翁、田凤台、杉山博之、邱建群、陆、蔡琦琦、朱泽杰、陈祖武、曾益芬、、黄、杨、乔燕燕、、林庆章和庄清辉。《景宜考》出版后,先后出现了翁方纲《景宜考补正》、《沈续考》等十余种衍生著作,分为补正、续编、补编三个系列,充分证明了此书的重要学术价值(详见中华书局2009年版《张宗友景宜考研究》第七章第一节)。陈效法清人和先贤,对《景宜考》中的“孝”范畴进行了补正。数四十事,补七十事,集万物,详析,足以称英雄;所使用的考证和解释方法足以模仿。在考的专题研究中,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最为突出的成绩。《景宜考》以其丰富的描写和广泛的引用而闻名。杨对其引用方法进行了总结,指出* * *的方式有直接记录、近似引用、虚增、替代、倒置、组合、分离等七种,都是通过举例发明的。罗振玉曾为《景宜考》编过目录,并写了校对记录以纠正其错误。杨总结了罗氏校勘的实例,分析了校勘内容的类型,论述了校勘的利弊,这些都是重要的,可以说是赢得了文献学规律的研究。就《义经》而言,是“研究性学习”。同样,杨复引用了《景宜考》中马端临的材料,相互比较,分析了内容的类型和记载的数量,比较了两部书的优劣,指出学者们为了完整,不得不吸收《景宜考》的内容。沈乃文在介绍了朱彝尊的家世、治学、仕履之后,对其编撰背景、体例传承、成书时间、起草方法、成就与不足、篆刻渊源等都做了细致入微的阐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沈石回答书版质量的问题,引用了几十条规定,相互比较,得出了初版最好的结论,可以称之为终评。图书馆官员编纂了《四库全书总目》,引用了大量经部经典,甚至还记录了其错误。王统策指出《雅乐》的作者是德兴人,而不是朱彝尊所认为的合肥人。总目录遵循朱的理论,但不能明确区分。陈绍川和刘洪泉分别关注朱彝尊的文献学实践和图书编撰,后者可以从思想层面加以概括。

2001年

论文:陈晶莹《朱彝尊明代诗歌研究》(辅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诸葛冰夷《词提要》(江海学刊第2期)的编纂意图和价值:杨·《翁方纲校经研究》(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刊第7卷第1期,3月);吴蓓论朱彝尊词的典型意义——兼论浙西词派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原因(《浙江学刊》第2期):刘士南先生对《朱彝尊文选》的看法——与叶元璋先生、钟霞先生商榷(《古籍整理研究》第3期):武美娟《论讴歌诗的地方文献价值》(文化大省建设中的图书馆现代化——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答:《明诗集》是朱彝尊编纂的一部明代诗歌总集,是研究朱诗歌理论和明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本。陈景英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朱彝尊《明诗选》的编辑精神、编辑原则和评论内涵;二是书中所包含的诗学思想,如诗歌起源论、创作论、风格论以及对重要诗人的评价等。论述了明代综合诗的价值和影响。这是明代诗歌研究的第一篇论文。诸葛指出,朱彝尊编选《词集》是为了弘扬词风,使自己的创作归属于雅,以挽救草堂带给明朝的猥琐、卑微、琐碎的词风。《景宜考》刊行后,学者们不断修改、补充、续编,其中翁方纲对《景宜考》的校勘贡献最大。杨研究此书,揭示其意义,澄清其内容,并评论其利弊。每个例子都是杜撰出来的,相当详细。对于朱彝尊的词,认为,朱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清代是无与伦比的,具有典范意义;朱彝尊创立的浙西词派,向来顺应咏物诗潮流,但当咏物诗陷入高雅的文字游戏时,其生命力便大受限制,浙西词派的兴衰与此密切相关。刘师南指出《朱彝尊文选》存在断句和注释错误;要注释朱彝尊的作品并不容易,对于那些受过良好教育且审慎坚韧的人来说更是不可能。武美娟认为,以朱彝尊《鸳鸯湖讴歌》为代表的讴歌系列,再现了嘉兴的历史和历代故事,描绘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记录了当地的特产和风土人情,具有丰富的地方文献和文化价值。对于讴歌来说,吴的概括具有普遍意义。

2002年

论文:杨·《曝书馆藏后记价值分析》(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学报第8卷第1期,3月);从《静知居诗话》(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看李瑞卿的“清”作为朱彝尊美学的一个侧面,《朱彝尊以情为本的理学——理学与经学之间的诗性选择》(大连大学学报第3期);杨德贵《论词提要的得失》(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王永浩《论朱彝尊重诗与清代实学思想的关系》(古代文论研究系列之二十);陆铸《乐府补》与《浙西事六首》——兼论浙西词派的形成(《南洋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杨《对经学义考描述的分析》(《中央图书馆台湾省分馆学报》第8卷第4期,65438+2月)、《朱彝尊经学义考中“切法”运用的分析》(《学报》第25期,65438+2月)。

出版社:朱彝尊《露书亭》共80卷,其中序跋8卷,后记14卷,共计22卷,在朱的诗歌中算是大卷(但诗有22卷,可与他人相比)。杨首次对朱《书后记》的价值进行了考察,指出朱的藏书、校勘成就、学术交游、治学方法、喜好等都可以用它来考察。这类文字可以作为《景宜考》的有益补充,成为四库馆官员的重要考证资源。“情”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批评术语和美学概念。李瑞卿梳理了这一概念的发展历程,对《静知居诗话》中含有“情”字的词语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指出朱彝尊对这些词语的使用分别体现了他对魏晋以来“情”的传统的怀念、对重柔文风的崇尚、对淳朴真率的品味以及对庸俗世风的匡正。李瑞卿认为,朱彝尊关于理与理的关系的论述,是针对理学与儒雅相分离的事实,认为二者并不矛盾,抒发情感并不妨碍道德;所谓“理学的风雅合一”,是对折衷王铸、具有原始经学内涵的理学的反思。朱彝尊重学于诗的理论是针对严羽的理论。但在明末清初的特定历史形势下,纠正错误,提倡实学,具有现实意义。对此,王永浩结合清初的政治和学术氛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王认为,朱彝尊是清初实学思潮的重要倡导者和参与者,影响很大。陆铸指出,乐府补题的发现,激发了浙西词派创作咏物诗的热情,其用词精致典雅,美感纯净质朴,可一扫词之弊。而对情感交流的忽视与重视情感感受的文学传统相悖,其弊端导致空虚与孤独。杨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景宜考》的诸要素进行了统计和量化分析,不仅摸清了该书的“家底”(如著录总数、四栏分布(存、失、缺、未见等。),引用文献的数量和种类,历代经典的数量等。),但也发现了书中的一些问题,如文风不当、经典重复等。《景宜考》引用的文献非常丰富。与原文相比,经常有改动、删减、合并,颇有规律可寻。杨称之为“截法”,并总结了删改的情况。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切的一致,比如一个技能;内容适当,复杂度适中;有序有序,风格细致;同时也存在内容误删、剪裁扭曲、风格不一致等不足。历史上最重要的例子,杨对考刀法的研究,可谓精深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