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与陶渊明之比较
1.思想要了解他们诗歌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必须从他们的思想入手。他们不同的思想和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们诗歌的题材,并对他们的诗歌艺术和表达技巧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对帮助普通百姓有很大的报复心。他当过几个小官。他在耿介清高清高,洒脱淳朴善良,对政治腐败和官场斗争深恶痛绝。因为他没有为了五斗米而向村里的孩子低头,他在耿介傲慢的个人天性与迎合官场的习惯格格不入,这是他无法适应官场时回归自然的必然结果。谢灵运出身于士绅阶层,刘崧采取了压制士绅的政策。为了躲避政治迫害,平衡激烈的内心冲突,他不得不采取隐居、留在官场、归隐山川的哲学,既达到了暂时的心灵平静,又达到了对全身造成深远伤害的目的。可见谢灵运对官场念念不忘。陶渊明和他的彻底决裂是有本质区别的。陶渊明在诗中以隐士的身份融入乡村,以示享乐,谢灵运则以游山玩水自娱。第二,仅从意识形态的角度,也从他们所采取的行动,即隐居,很难理解谢涛诗歌的异同。东晋、刘宋时期,中国有很多隐士,他们大多因为躲避战乱、政治黑暗、官僚争斗、无法报效国家而加入了隐居的行列。他们试图以隐居作为“南下捷径”来获得做官的机会。这种,一种是做官,一种是隐士,希望通过适当的机会东山再起。这与他们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少年时期,陶渊明在家乡生活,亲身体验了乡村生活,对乡村有着深刻的认识。正如他自己形容的“少年穷,六经游好”。起初,他在军阀和野心家桓玄手下当警察。我深深感到自己的野心和报复心得不到施展,更没脸为野心家卖命。后来当了县令,因为不肯给村里的孩子五斗米下跪,辞去了官职,成了后世失意文人的精神家园。每当他在政治上失意的时候,他就用陶渊明的事迹来安慰自己。他在仕途和隐居中不断做出痛苦的选择。他终于摆脱了所有的烦恼,毅然回到家中,开始隐居。从这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隐居是真的隐居,是看透官场后的自觉行为,其中绝对没有半点虚假。在他的诗中,他反复表达了回家的快乐。鱼回到大海。鸟入山的味道。从那些诗句中,我们似乎可以听到爽朗的笑声和轻快的脚步。超脱的感觉,如卸下重担,弥漫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从精神上来说,陶渊明的隐居比谢灵运更快乐,精神负担少了很多。他的诗是这样写的:“我读书当我有修养”。可以说,古代文人中,真正深藏不露的只有陶渊明。与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是分不开的。他是一个真正的农民隐士,这在封建等级森严的晋宋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而且陶渊明还亲自参加农村劳动,并在诗歌中赞美普通农民的可贵品质和邻里乡亲之间的深厚情谊。当时文人中流行轻视劳动生产,陶渊明以身作则,即使饥寒交迫,也没有抹去自己坚定的信仰。所以,在陶渊明的诗中,我们随处可见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我们可以清晰地领略到浓浓的乡土气息,贴近农村生活,没有任何的牵强和做作,自然的纯真几乎成了他的专用名词。谢灵运隐居是为了躲避政治迫害。因为他是宗族的后代,是前朝的遗风,所以在刘宋镇压士绅的政策中,他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有丰富的物质资源。所以,我可以游山玩水,乐在其中。谢灵运热衷官场,希望做官能建功立业。他的隐居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地位。当政治斗争激烈时,他隐居避祸,但当一切风平浪静时,他又急于做官。这种痛苦的心情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而他当时根本不可能给他一个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因此,他只能通过游山玩水来自娱自乐,缓解郁闷的心情。这些情况导致了他的诗歌贫穷空虚,题材不多,后人对他的评价很中肯。陶渊明和谢灵运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在他们各自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身处绝境的陶渊明终于可以从容地融入乡村,在理想化的乡村中完成自己的审美追求,所以他的诗歌平淡自然,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富有而艰难的谢灵运始终没有摆脱世俗名利的诱惑,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山水之外。他的诗常常流露出一种矛盾而痛苦的情绪,作者的身影总是出现在他的诗中。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他多次从官位上退下来,最后长期住在农村。如果说谢灵运的仕退是现实社会和上层统治者压力的结果,是一种被动的接受,那么陶渊明的大部分田园隐居则是其人生理想的必然反映和主动追求。每次退役都是他的理想和丑陋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而不是明显的外界压力。虽然陶渊明和谢灵运都与当时的高僧慧云有交往,但陶并没有像谢那样接受佛教思想,而且陶的思想中也缺乏各种轮回、报善恶的佛教观念。正是因为陶渊明从小热爱自然,一直抱着道家清静的思想。所以在退休期间,他可以平静地接受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作为自己的生活环境。因此,在他的田园诗中,他不仅表达了对乡村的热爱,而且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和审美价值。他的《归园》第一首:无适韵,自然爱山岗,误坠尘网。30年后,鸟恋老林,塘鱼思念老源,开荒归园。有十几亩的方屋,八九间茅草房,榆树柳荫后面的屋檐,李涛罗塘前面,温暖而遥远的村庄,伊一市场的炊烟,狗吠声,桑树的啼叫声。院子里没有灰尘杂物,安静的房间里有些舒适和悠闲。长期被困在没有自由的笼子里,我今天终于回到了森林。诗的前四句描述了他们不幸落入网中,后两句用对比的方式说明了他们内心的痛苦。中间八句尽量描写农村生活的环境,由近及远,再到边。最后两句直接道出了回归自然的快乐心情。结合全诗,不难看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相反,谢灵运的山水诗虽然也能写出山水的表达,但作者对世界的眷恋往往削弱了他对山水的热爱,而陶的闲适情怀则来自于他对人生的真实体验。谢灵运良好的家庭出身,优越的家庭条件,良好的个人天赋,给了他无尽的才华和智慧,也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困惑和矛盾。纵观谢灵运的一生,虽然也有过辉煌和高官厚禄,但始终伴随着痛苦、挫折和孤独。做官与隐居的矛盾一直困扰着他。谢灵运的家世和人生经历使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现实的险恶和仕途的失意又迫使他亲近佛教,通过回归自然来摆脱现实的苦难。谢灵运对山林隐逸的向往是很复杂的,既有他对刘宋政治待遇的不满以示不愿与新政权合作,又有他自己对那种隐逸无忧的生活的羡慕。无论在北京工作,还是在其他县城纵情享乐,都不曾忘记山水,不曾放弃将来隐居的打算。“我从来没有浪费过去的山丘和山谷;不归山河,心孤。”总之,谢灵运一生确实有过隐居的打算,但这种感觉时强时弱。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山水诗中的感情既热情地赞美自然景观,又畅谈人生世界。他山水诗的抒情(说理)形式也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三、诗歌的内容在诗歌内容上,陶渊明自然会写田园风光,但他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田园生活、农民和农耕。谢灵运的诗歌以山水为主。他主要写诗人对山水物象的审美感受,他的诗往往与纪行联系在一起。陶渊明主观上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但客观条件也迫使他这样做!所以,他经历了一个普通农民所经历的一切,甚至乞讨食物!春耕秋收冬藏,地种豆,星载月。作为一个贫穷而幸福的人,他耕种土地,参加农业生产和劳动。只有作家所经历的社会生活才能成为作家笔下的素材,读者才能更真实地理解作家的心情。时隔千年,读者仍能领略到陶诗歌中所蕴含的真谛!谢灵运的诗里,难怪英年早逝,湖光山色美,开着揽胜旅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仿佛跟随诗人去探访一个又一个奇妙的世界,仿佛是一篇山水旅行的工整散文。诗人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一切的,也与士大夫以农为耻的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活、鸡鸣、狗吠,在谢的诗中很难找到。在陶渊明写的许多田园诗中,可以清楚地发现,陶渊明写作的目的并不是客观地描写田园生活,而是反映自然与生活中各种意象相结合的感情和情趣。陶渊明在选材上,经常截取方屋、草屋、榆树、桃李、村落、狗吠、菊花等田园意象,几乎都吸收到了笔下。这些意象是最能引起诗人思想感情的东西。来达到图像和感情的* * *声。陶渊明的诗自然平淡,不追求艺术真实与现实生活的极端相似。在描写中,他不追求情节的曲折。陶渊明描写的都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东西,普通的农家乐。他用这些家居用品来表达自己高人一等的哲学。陶渊明经常把自己比作:松树、归鸟、菊花等。,尤其是。忠厚超然的性格和对自由的热爱,与大诗人屈原的香草美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菊花也成了陶渊明的代名词。陶渊明开了之后,历代文人咏菊的作品越来越多。如陶《归园》诗中第三首云:“南山脚下种豆,草满豆苗。清晨早起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月光下扛锄头归来。植被覆盖的羊肠小道,夜露沾湿了我的衣服。衣不蔽体,但心愿不违。”在这里,诗人截取日常农事活动作为创作素材,说话自然真实,选择自己喜欢的田园生活和劳动场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农民,穿着朴素,拿着锄头犁地,在南山种豆子。诗人被关在笼子里久了,找回自然的快乐就在字里行间。连露珠都湿透了衣服。谢灵运的诗歌更注重山水的描写。这些风景往往独立于诗人的气质,是诗人描写的对象。在谢的诗歌中,山水姿态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穷酸成了主要的艺术追求。陶渊明诗中情景交融的局面,在谢诗中已被严重割裂。谢灵运试图勾勒和描绘风景,试图使四点昏。阴晴变化一一重现,达到了不谋而合的地步。他没有进入陶诗的天衣无缝的境界,却把风景分解成一个又一个镜头,像电影的镜头一样展现给读者。这样,石涛和谢石的艺术风格就截然不同了。陶渊明写松不写松,写菊不写菊,意在含蓄;谢灵运写道,风是风,月是月,山是形容山的状态,水是形容水的姿态,就像中国的工笔画。谢涛不同的隐居目的、方式和角色,自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诗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