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论文800字。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11年。在此期间,中国经济已经从完全接受“全球秩序”转变为与美国和欧盟平起平坐的世界三大巨头之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面对全球制造业产能持续扩张、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利润率下降、消费者需求更加苛刻的现状,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第一,走向智能化
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我国已成为装备制造大国,但工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依然突出。智能制造系统最终将从以人为主要决策核心的人机和谐系统转变为以机器为主体的自主运行。比如智能产品(智能机床)的开发;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开发工业自动控制技术和产品(传感元件、自动化仪表、PLC、DCS、FCS、现场总线、数控系统)、远程监控、检测、诊断等。
中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机械的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很大。关注“三农”,支持发展先进适用的农业装备,按照先进适用、经济安全的原则,鼓励发展100马力以上大马力拖拉机、关键零部件、配套农业机械、农作物插秧机械、农业收获机械、饲草收获机械、节水灌溉设备、沼气设备。
智能制造装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之一。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考虑到智能装备的战略地位及其在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对智能装备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并将建立首台(套)装备示范工程的保险机制。智能化很重要:产品和设备数字化,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智能化工具,从而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打造自己的品牌
长期以来,数控机床一直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短板。高端数控系统和重型精密机床已被外国制造商垄断。经过十一五期间的系统攻关,以华中数控(15.540,0.42,2.78%)和“华中8”为代表的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取得了可喜的突破。支撑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自给率达到60%,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20000小时。此外,大飞机重大科技项目进展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ARJ-21飞机正在进行试飞,预计今年开始批量交付。“嫦娥工程”和“载人航天”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十一五”期间,机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05年的80%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的85%以上,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钢铁、矿业、水泥、石化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相关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已独立提供1000000吨钢铁企业常规工艺成套设备、20万吨钢铁矿山露天成套设备和日产4000-10000吨熟料干法水泥成套设备。3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实现了自主化,百万吨乙烯装置中的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乙烯压缩机等关键“三机”也研制成功。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为电力、石化、冶金、铁路等行业提供的主要设备和关键技术依赖进口。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原创技术成果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产、学、研、用
融合不紧密,产业应用技术研发缺位,公共检测平台缺乏,社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基础制造水平落后。长期以来,轴承、液密元件、模具、齿轮、弹簧、粉末冶金制品、紧固件等基础件,泵、阀门、风机等通用件,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仪器仪表等测控元件质量和可靠性不高,品种和规格不全;特种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落后,专业化程度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除了中小型普通机床制造、交联电缆行业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近年来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仍然热衷于上新项目、铺摊子。在国家严格规范“两高一资”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形势下,他们将投资重点转向装备制造业,导致一些新兴行业投资过热,如风力发电设备、大型盾构机等,过度竞争风险加大。如果不及时规范,不仅会使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还会影响产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步伐。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打造自主品牌的瓶颈。
三、转向服务型制造近十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已经部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然而,未来十年,如何从大而不强成为真正的世界制造强国,将面临一系列挑战。正如中国经济学家樊纲所指出的,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并不是简单地抛弃原有产业,转向高科技。企业转型升级的背后,必须与其相关的要素市场相协调。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曲先明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未来十年,中国装备制造业需要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包括系统设计、成套系统、工程承包、设备租赁、远程诊断服务、回收再制造等现代制造业服务。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滞后,也使得企业在价值链高端缺位。他说:“系统设计、成套系统、工程承包、远程诊断维修、回收再制造、用户租赁等服务还没有培育起来。大部分企业服务收入占比不到10%,国外已经超过50%。我们的主要业务是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和组装。”
事实上,这也证明了中国制造企业有两种方式来重组其商业模式,并向服务业务转型。一种是提供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从整体上提升客户的产品拥有体验;二是提供与产品分离的专业服务,利用其他企业在R&D、供应链、销售等方面的运营能力,为其他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湖北富邦科技等中国制造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商业模式的重构,主要是向客户提供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以保留原有的制造优势,降低变革风险。
服务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桥梁。虽然中国目前的制造业有“世界工厂”和“制造强国”的美誉,但实际上更多的企业是在为西方发达国家“打工”。专家给出的解释是,我国制造企业集中低端市场竞争,纷纷打价格战,无力争夺高端市场,使得企业利润率极低。现代制造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早已脱离了单纯的产品、生产线、流水线的局限,它包括研发、品牌、营销、物流、金融、咨询、文化、客户管理、展览、培训、设备改造、设备租赁、供应链管理、产品回收、商标专利等诸多方面。服务制造是在服务业和制造业不断融合的背景下产生的,以实现各自利益相关者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价值增值,进而实现高效创新的制造模式,这也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包括制造型服务和服务型制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企业本身必须拥有核心产品或核心能力,围绕核心产品或核心能力进行创新,并与服务业相结合,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
围绕其核心产品,客户认可其整体解决方案。因此,“服务制造”对于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四。制造业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中国制造业的融合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点包括开发智能工具、建设数字化企业、实现节能减排、推动转型升级、做强信息产业、促进新兴产业。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机床工业进入了以数字化制造技术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时代,数控机床是其中的代表产品之一。产业规模的日益壮大,国产高档数控机床的显著进步,国产高档数控系统的重大突破,都充分说明我国数控机床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在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数控机床的质量也在加速追赶世界。同时,作为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国产数控系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制造业与信息技术、高新技术的融合,可以促进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已经发展到* * *性和个性全面提升的时候了。面对众多企业,系统集成商、社会中介、服务实施单位将* * *平台与每个企业的个性结合起来组织实施,以良性互动的方式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未来,集成与协作将是制造业信息技术发展的主旋律。如何实现?在空间跨度上,从企业的整合到企业间的整合,再到基于企业业务系统的产业链、企业集团甚至跨国集团的整合;在时间跨度上,从关注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到产品生命周期的集成过程;在集成与协作的重点上,从多年的信息共享的重点到流程集成的阶段,正在走向知识与智能发展的融合阶段。在集成与协作的关键技术上,现阶段很多企业都侧重于单元技术的应用。从发展来看,这些单元技术产品将通过集成平台形成企业信息集成平台体系,向企业综合能力平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