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摘要文件

社会工作实务摘要文件

一个新的严谨理论的诞生,必然伴随着不同组织层面的跨越。以下是社会工作实务总结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1 2017 12 2月3日,我们社会工作2012级3班的学生来到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威虎庄育红自闭症服务中心,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康复实践。时间不长,我们学到了很多。我理解那句话:读万历不如走万历路。

这次实践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与人相处的技巧,团队合作的精神,与人交往的能力等。,尤其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个人与社会的交流,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希望能帮助他们更顺利地融入社会,在未来投身工作。

总的来说,学校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的工作环境差距很大。学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社会主要是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为了适应社会生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强化理论知识,还要亲自接触社会参与工作实践,通过对社会工作的理解来指导课堂学习。实现对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其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与自闭症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起参加了三部分的矫正课程,即自理课程、动手实践课程和音乐课程。三门课不一样,对自闭症孩子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所以我们也很小心。

首先,我们有自理课。在矫正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每个志愿者负责照顾一个孩子,帮助他们学会戴围巾、手套和帽子。戴围巾这种对普通人来说很容易的任务,在我们的课程中很难进行。自闭症儿童有的不愿意参与,有的不愿意学习,有的存在认知障碍,很难理解所教的内容。尽管如此,作为志愿者,我们一点一滴地教孩子们,让他们知道并学会照顾自己。在这堂课上,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自闭症儿童真的需要人来关爱,社会需要一个大环境来关爱自闭症儿童。我们也应该号召更多的人加入这个服务团队。

然后,我们上了动手实践课。这节课,我们来到了矫正中心的活动场地。我们每个志愿者带一个自闭症儿童做一些儿童活动,如捏橡皮泥、玩游戏和折纸。孩子们在活动中展现了他们天真活泼的一面,我们的志愿者也在活动中做到了志愿者的耐心服务。我们很难想象为什么这么简单的游戏对自闭症儿童来说如此困难。我们真诚地希望公众更多地关注自闭症儿童。

最后,音乐课作为活动的结尾出现了。音乐课上,我们志愿者和自闭症儿童坐在一起围成一个圈。我们教孩子们打铃鼓,唱童谣,做简单的节奏动作。在这种欢快的气氛中,出现了一些小插曲,有的孩子在玩耍时放声大哭,有的孩子总是欺负旁边的孩子,有的孩子坐立不安,来回走动,极大地影响了课程的进度。我们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玩耍,做动作,打节奏,和他们一起拍手打鼓。

虽然我大三了,但是对于实际的社会工作还是很茫然。毕竟我在书上看到的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教你具体的操作。很难得的实习机会,我想好好干。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一些琐碎的事情,但我真正体会到了工作的辛酸。感觉自己在学校的专业知识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激烈的工作要求。对于那些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工作,我们这些刚出来没什么工作经验,也没把学校里的专业课学好的人,根本没法和那些老手比,有时候真的觉得无所适从。

回顾这两周的实践,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坦诚总结。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更需要及时强化自己的工作思想,端正自己的意识,提高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在缺点方面,从自身原因总结。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缺乏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在我们和客户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给客户带来改变。在这个方向的指引下,用真心打动客户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下一阶段的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

其次,关注我们服务过程的细节,记住助人自助的理念。用你真诚的微笑、清晰的语言、细致的关怀和周到的服务征服和打动客户的心。让所有接受我们服务的人都改变。建立我们的优质服务。

第三,我们应该深化我们的实际工作质量。熟悉服务方式,掌握服务技巧,并能熟练运用。学会面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服务技巧。努力提高每一个客户。

最后,摆正心态。无论你做什么,都要尽力而为。这种精神存在与否,可以决定一个人未来事业的成败。如果一个人明白了通过努力工作来避免工作中的辛苦的秘密,那么他就掌握了取得成功的原则。如果你能处处主动,处处努力,任何工作都很难有所成就。

实践是学生在大学学习课程后最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这次实践,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细致深刻的了解,也是对这几年在大学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从这次实习中,我们认识到实际工作与书本上的知识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进一步学习,可谓受益匪浅。仅仅经过两周的练习,我们将受益终生。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加了实践经验,缩短了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在实际工作中有了新的开始。实践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拥有的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我们进一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工作实务论文总结2我的论文题目是“跨学科整合视角下的社会工作者职业认知与归属感研究”。

首先,整理一下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

1.社会工作硕士毕业论文要以实务研究为主,而不是理论,需要换实务题目。

2.整个论文框架逻辑混乱,思路不清晰。

3.论文题目太模糊,跨学科融合不影响社工的归属感。

4.探讨社会工作的意义,大多是哲学上的,没有实际的研究意义。

老师的建议,我的不足,都要照着做,一一改正。但由于我个人兴趣浓厚,条件有限,研究问题确实存在,并且得到了导师的支持。我真的很无奈,不愿意放弃。开题前没有把思路梳理透彻,导致了这个。

科学是主观的。

根植于实践的老师希望学生多写些理论研究的论文,偏于理论研究的老师希望学生能把理论融入实践。好在不是所有老师都排斥社工研究生做纯理论研究。不能排除个人价值观或者同一个文化群体的影响。考虑到各种原因,比如能不能顺利拿到毕业证,老师希望学生保守的写论文。

价值观对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和研究工作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社会工作不仅是属于不同学科的利益的集合,也是一系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科研领域,个人观点无足轻重,科学证据才是最终的判断。然而,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真的能做到如此客观吗?人们所遵循的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价值观和个人信念会以何种方式作用于具体的社会工作研究?

当价值观以客观事实的形式出现时,我们往往很难识别。客观现实确实存在,但我们总是通过信仰和价值观的眼镜来观察它们。200年前哲学家休谟指出的科学描述与道德评价之间的差距,直到今天也没有缩小。

社工在做研究的时候,价值观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为在社会工作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通常持有相同的观点和价值观,他们的研究假设在相同的文化群体中一般不会受到挑战,所以我们倾向于认为那些被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称为社会表征的相同信念相当重要,不需要验证。但是,有时候,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得不面对的困难暴露了潜在的问题,导致我们关注这些假设。例如,女性工作者的政治保守主义更倾向于接受社会行为性别差异的生物学解释。

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社会工作的发展步伐有所加快,但我国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价值理念、知识体系和实践操作的研究还处于非常薄弱的状态。发表的论文不够系统,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也存在较大问题。大多注重社会工作的实际操作,轻视理论研究。

社会工作面临着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困境。如果不能形成专业的本土理论知识体系,社会工作实践的交流只能流于形式,可取的经验无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一线社工在所接触的众多案件中,难免会发现无法处理的孤立案件,仅仅依靠社工的介入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学术界与一线社工缺乏互动交流是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很多困境中,并非无从下手。这时,神经生物学(复原力)、犯罪心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医疗(身心疾病)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专业知识和理论,将与社会工作方法综合运用。

至于论文的框架,逻辑混乱,思路不清晰。我承认我把“客观认定”和“主观判断”混为一谈了,这就像一场自言自语的闹剧。本文关注的重点是跨学科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的构建,而不是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和归属感。我的观点是“社会工作面临着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相脱离的专业困境,必须寻求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帮助。从社会工作的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出发,重新理解‘放弃价值判断后社会工作的意义’,这将使公众乃至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进入一个新的维度,对社会工作的实践发展或新理论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但是,客观认定不一定等于客观事实。虽然大量事实不符合客观认定,但作为有效讨论的基础,客观认定并不在讨论范围之内。比如社会工作的职业身份。我们大多数人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和归属感只停留在价值和道德的层面,往往显得廉价和苍白。科学研究是可以证伪的,但是价值因素是不能证伪的,所以道德是不能用科学研究来证明的。

自从卡尔·波普尔提出科学必须是可证伪的以来,科学界就把可证伪性作为科学的基本标准之一。非科学的本质不在于是否正确,而在于是否不可证伪。所以数学和逻辑被归为不科学。同样,精神分析学、占星学、相面学、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不科学的。没有一个是可以证伪的。数学和逻辑之所以被归为非科学,是因为它们不需要经验来检验,被休谟称为必然真理。

然而,美国滑铁卢大学和杜克大学的心理学家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不可证伪性”可以增强人们的信念。换句话说,可证伪性实际上是信徒的催化剂。他的信仰和价值观越是无法被事实验证,越是不得不求助于模糊神秘的因素,他就越是深信不疑。

虽然很难理解,但请理解,科学往往只是一种动机,人们做出选择很可能是因为其他更重要的心理动机,比如传统、意义、价值感、目的感等等。价值因素是归属的动机而不是原因,它们只是相互关联,不能构成单一的因果关系。

隐性价值观也会影响我们对概念的正确理解。这种价值判断往往隐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婚外情的评价是追求“婚姻解放”还是给予“道德谴责”,取决于我们的个人价值观;人们把他们反对的社会影响称为“洗脑”,把他们从不尝试的性行为称为“性变态”。价值观隐含在我们对社会科学的建议和标签中。

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只是基于价值判断,即社会工作是帮助他人的,只是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忽略了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的存在,从而造成了很多误解。对事物存在的根本解释,是这类事物抛弃先验价值后的存在逻辑,不应建立在这种简单的价值判断上。社会工作存在的理由放在其学科体系的构建上,即各个学科的重要理论和学说构成了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我仍然坚持,一个新的严谨理论的诞生,必然伴随着不同组织层面的跨越。心理学和生物学为什么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们天然是跨越不同组织层次的学科,从社会生态学到人类的大脑和心灵。20世纪,随着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统计技术等的发展。,对复原力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早期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多元的跨学科研究,特别强调将神经生物学重新纳入到复原力理论和实践的现有框架中。

所谓专业化,不能拘泥于一亩三分地,而是要在跨学科理论建设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有所突破。要把专业知识普及到社会实践中,从社会实践中总结本土化理论。总之,发展和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现实途径是跳出自身专业的局限,将在社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专业知识与各学科的社会实践岗位相结合。

针对该题目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重新整理论文思路,总结我论文的现状,真的很坎坷。但我还是坚持跨学科的理论研究。明确理解跨学科融合的概念,对于梳理社会工作的专业困境有很大帮助——在社会工作还没有发展壮大之前,规范和制度只能导致专业的限制。这个时候,认知比实践更迫切。

后续在老师建议的基础上,加强对题目设置和论文逻辑框架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