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真金不怕火炼”?
真金不怕火,中国清代著名学者《好运传》第八回说:“谁知真金不怕火,礼是礼,情是情,根本没有心。”浩然《艳阳天》第115章:“乌云遮不住太阳,真金不怕火炼。东山坞永远是天上的太阳,永远是我们人民的天下!”这个成语用来比喻真金不怕火炼,真金不怕火炼,意思是说东西或人经得起任何考验。
成语的意思很直白,老百姓中也流传着“真金不怕灶火”的说法。但是,为什么说“真金不怕火炼”呢?这里面包含了什么样的道理?事实证明,黄金一直是一种有价值的重金属,并作为一种货币。人们已经发现,可以通过燃烧来区分黄金和真金。因为黄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而假黄金的成分是药用金和黄铜合金(Zn、Cu),而黄铜和药用金比金(Au)更活泼,在空气中燃烧(高温)容易生成黑色的氧化铜(CuO)和灰色的氧化锌(ZnO)。但黄金的熔点较高,达到1063℃,在一般火焰中不会熔化。所以用高温烧,就可以辨别真假黄金了。
从历史上看,寻求长生不老、长生不老的秘方,一直是人们特别是统治阶级的追求。在中国古代,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炼金术——炼丹术。炼丹术,又称炼丹术、炼丹术、炼丹术、白术。它的内容非常复杂,中心目标是制造一种既能让人“长生不老”又能用一点黄金把铜铁等普通金属变成金银的神奇药丸。因为中国古代就有“成仙”的说法,炼金术最早诞生于中国。炼金术士认为,一个人的身体可以在某种神奇药物的帮助下获得永生。“丹”原指朱砂(即硫化汞),后泛指各种被认为是“长生药”或“黄金药”的药物
长生不老当然是一厢情愿,但是在炼丹的过程中,炼金术士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炼丹术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化学的先驱。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生产达到顶峰。鼎是煮肉汤和食物的器具,但这时人们希望鼎里能炼出别的东西。传说秦穆公的女婿萧史是皇宫里的炼丹师。他曾经做了一个“飞雪丸”,把它擦在秦穆公女儿的脸上(实际上是铅粉)。他可能被认为是最早的化学家。
因为各种金属矿物都是从土壤中开采出来的,所以五行生克理论中有土生金的说法。所以当时有一个假设,矿物质在土壤中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比如认为雌黄千年后变成雄黄,雄黄千年后变成黄金。朱砂200年变蓝,铅300年,银200年,金200年。我们能加快这种变化吗?这时,夺取天地之力的思想应运而生,企图达到“千年之气,一日足矣,山川之宝,七日之功。”于是我把各种药物放在鼎里,密封加热,以为可以炼出贵重的金银,于是炼金术在战国末期萌芽。秦朝汉武时期,在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下,炼丹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时,不仅用铜、铁等贱金属制成了贵重的金银,还为统治者培育了长生不老药。他们以体相比人,认为金玉不朽,所以最好提出金玉之精给人吃,于是有了“奉金者寿如金,奉玉者寿如玉”的理论。这时,炼丹师希望提炼出一种叫做“金液”的神秘物质,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与普通物质配合就可以变成金子。
西汉淮南王刘安,第一个热衷炼丹。他聚集了一千多名方士在他的宫殿里练习炼丹和执行特殊功能,后来写了《淮南子》,里面提到了水银、朱砂和雄黄等药物。到西汉末年,王莽还喜欢神仙思想和炼丹术。此外,道教还与炼金术有关,道教的创始人张玲据说也精通这种技术。
这个时期是炼金术兴起的时期。真金虽然没有经过提炼,但却被制成了各种看起来像黄色和银色的假金。人们发现了许多化学反应,主要是铅、汞、硫和砷之间的化学反应,并创造了各种炼丹工具和提炼药物的方法。
到东汉时期,魏伯阳编著了一部炼丹术著作《神通器》,被公认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炼丹术著作(国外现存最古老的炼丹术著作是圣马可手稿,是公元10世纪的抄本)。其实《神通气》是魏伯阳在研究总结了大量前人炼丹术书籍《火录六百》后总结出来的一部理论著作。他把物质分为阴和阳两类,提出阴和阳必须合作才能产生新的物质,相似的物质不会结合在一起。他还指出,如果“药物不是同一物种,剂量不均,失去了纪律性”,那就是“飞龟舞蛇,越是乖张”,这其实就是炼丹过程中的爆炸(这是炼丹师发明火药的前奏)。
魏伯阳在书中记录了铅、汞、硫的结合与分解的知识。但是魏伯阳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书中使用了各种暗语。比如“河上的妓女最有灵性,一着火就飞。若不见尘,鬼藏龙,不知有甚么存在,但会加以控制,以黄芽为根。”其实河上的妓女就是水银,受热就会蒸发(飞)消失。要想固定汞,必须加黄芽,黄芽就是硫磺。此时加热后会生成红色的硫化汞。“如果你看起来是白色的,你会让它变红。”这部《神通器》是世界上最早的炼丹术理论著作,从中可以看出,在当时,火炼丹术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知识。
晋代炼丹家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对汉晋以来的炼丹术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总结。他的炼金术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提炼灵丹妙药,以为是“仙路之极。”
收集和加工长寿药。这些药物包括矿物质、动物和植物药物,被认为具有延年益寿、滋补身体和消除疾病的作用。
华电金银公司。利用铜、铁等常见金属变化成金银,实际上是用化学方法制造出各种外观与金银相似的合金。
在唐朝,几乎每一代皇帝都喜欢炼丹。此时中国的炼金术发展到鼎盛时期,许多炼金术著作有了更多的实用内容,也传到了阿拉伯国家,促进了阿拉伯炼金术的发展。阿拉伯炼金术后来传入欧洲,几经演变,终于形成了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化学。
现代化学起源于阿拉伯炼金术。根据曹教授的考证,这是中国炼丹术中最重要的追求目标——金液。金叶的泉州语是金雅语,泉州是唐代最繁华的贸易口岸。还有Geber(?~ 780)曾经写过一本炼金术的书叫《东方的水银》。
去除古代炼丹术中的迷信成分,很有科学意义。首先,我了解了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及其性能。例如,硫、汞、铅和其他元素已经通过化学方法得到了彻底的研究、提纯和鉴定。在阿拉伯人写的《七十本书》、《秘籍》等著作中也全面论述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
其次,我们知道许多化合物及其反应。比如炼金师拉齐写的秘籍,把已知的物质分为金属、非金属、矿物三类。当时人们已经能够了解铁矿石、氮化镁、硼砂、烧碱、草木灰、盐等上百种化合物及其性质,这些也与炼金活动有一定的关系。再比如,我国炼丹家葛洪可以观察到铅在不同条件下被氧化成氧化铅、四氧化三铅和二氧化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欧的炼金术士在后期发现了硫酸、盐酸、碳酸钠、氢氧化钠等重要化合物。
再次,在实验技术方面,不仅发明了加热器、蒸馏瓶、坩埚等多种仪器,还掌握了蒸发、过滤、蒸馏等多种实验操作技术。特别是物质提纯技术的建立,对研究物质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政治目的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原因,术士们总是以追求长生不老、点石成金为最终目的。没有摆脱迷信思想的束缚,没能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进,最终科学化学没有诞生。
海德格尔说得好,生命不过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要死去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个活下去的地方。没有人能永远占据一个美好的空间,长生不老一直是个神话。那么,在死亡的旅途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不要怕,毕竟——真金不怕火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