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概况的论文

第一章企业文化的概念

文化和企业

作为企业意识和组织的基本价值观,它可以鼓励员工交流信息,解释日常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假设。如果把人性的基本假设和人的行为模式看作是文化的本质,把价值观和行为看作是文化本质的表现形式,那么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说明:

图中1、2、3项分别是人的行为、人的意识高级阶段和无形、潜意识基本假设。

(一)企业行为水平

文化最明显的层次就是它是人造的东西,是创造。在企业中,表现为企业行为和企业产品(企业产品是企业行为和企业生产的物化形式)。这些现象可以观察到,但不容易解释清楚。被称为“符号学”的文化分析方法通过收集足够多的关于人们如何交流的信息,使他人理解公共行为的文化意义。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种文化或文化环境中,就有可能逐渐理解这些行为的文化含义。人们还可以分析核心价值观,它作为员工的日常行为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文化知识、行为选择、人生哲学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当一个团队面临一项新工作和一个新问题时,首先提出的解决方案只能是实验性的,因为没有共同的基础来决定什么是实际和真实的。群体中的个体成员对现实的本质以及如何处理这类事情充满信心,并基于这种信心提出解决方案。这位成员可能认为他提出的方法是基于事实信念和原则。但是,集团——我们这里指的是同一个企业体,只有* * *齐心协力才能成功,才能有同样的信心。如果一个提案有很好的效果,并且这个群体对其成功有* * *的认知,那么这种价值观就会逐渐开始上升到信念,最终上升到假设。只有当提出的方法继续起作用时——比如当企业决策者的决策行为被检验为正确时,员工才会忘记自己原来的不信任。不断强化这种观念,会逐渐形成一种无意识状态或前意识状态,这是行为层面的文化现象。

(二)企业价值观层面

企业价值观也是分等级的。总的来说,它的实现水平是从低到高不断攀升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目标,有高有低,层次不同,有的以盈利为最高目标。但有些企业并不把价值目标局限于赚取最大利润,而是形成某种观念,让自己的工作具有比赚钱更高的价值。人性中,不仅有对利润的追求,还有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一个人总想让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

如果企业领导能够调动和整合员工在这方面的要求,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员工就会把在这个企业工作视为实现人生目标的不间断过程,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因此,企业的价值目标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企业的扩张也因此有了长期的、不竭的动力。

企业价值观一定在人、钱、物上;对个人价值和* * *价值、社会价值和理论价值、用户价值和生产价值等一系列价值序列进行选择和排序。那么,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兰德公司的专家花了20年时间跟踪全球500家大公司,最终发现1000年经久不衰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再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而是有超越利润的社会目标。具体来说,它们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优秀的企业总是把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东西放在第二位。

第二,* * *同等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 *与人协作高于独立,集体高于个人。优秀企业倡导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文化,本意是倡导一种同等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企业价值观。1998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剑桥大学印度裔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说:一个建立在个人利益增强、缺乏合作价值观基础上的社会,在文化意义上是没有吸引力的,这样的社会在经济上也是无效率的。以各种形式狭隘地提高个人利益,对我们的福利没有好处。它的话实际上论证了个体价值和* * *与价值的关系,而* * *与价值是个体价值实现的保障。

企业的基础是个人。没有个人能力的发挥,没有对个人如何运作的理解,一个企业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机生命体,也不可能形成企业活力。因此,需要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成长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优秀的公司总是把顾客满意的原则作为企业价值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员工行为与企业价值观的统一

当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反复起作用,逐渐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时候,就进入了意识,或者无意识或者前意识。只有把规范和标准变成企业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企业制定的价值观才能落到实处。换句话说,只有员工自觉履行企业规定的标准和规范,员工行为和企业价值观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

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应该保持企业行为和企业价值观的统一,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这是竞争道德准则的关键。

工业文化的研究对象

企业是构成社会经济实体的基本单位,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文化现象。当然,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特点。其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如果只对生产物质财富的企业进行分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类企业可以分为生产型和贸易型两大类。这两类企业都致力于在一定的风险环境下,根据自己的经营目标生产或交换物质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如果一种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就有建立企业或继续生产该产品的动机。任何能更好满足社会需求的企业,对其产品的需求都很大。为了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企业决策者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各种文化手段,生产出有特色的产品,获取更多的利润。

企业在生产产品的同时必须盈利,以盈利为企业追求的经济目标。为保证产品质量,应努力使产品的技术水平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这是企业追求的技术目标。为了实现所有的目标,企业必须满足员工及其家庭和整个社会的需求,并将其纳入企业所追求的社会目标。当然,这个社会目标还包括保护自然环境,保证现在和未来的人类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与经济、技术、社会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很多人对企业的定义做过很多尝试,但观点不一,分歧很大。不同的学科,因为研究的角度不同,所以定义也不同。

(一)社会企业概念

这种企业观的出发点是,在企业中,人们作为合作群体的成员,完成有目的的活动。如果从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的角度来研究,人们会把企业理解为社会单位,这与企业社会学的观点是一致的。那些持有行为科学组织观的企业经济学家也持有这种观点。

(二)技术企业的概念

这种企业观的出发点是,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在生产产品时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一定的技术要求。这种观点迎合了技术人员,在企业技术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法人企业的概念

企业除了合作的家庭作坊和公共管理服务,还可以理解为人员手段、物质手段和非物质手段的有机结合,目的是不断追求超出自身要求的技术经济目标。一个业务单元可以包含多个企业,但是那些远离主企业或者由于任务和组织原因而独立的卫星企业,为了便于生产安排,应该是独立的。

(四)经济企业概念

这种企业观是最常见的。他们将企业视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集经济、技术和社会目标于一体,以不断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具有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特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虽然也关注经济、技术、社会、生态环境、医学、宗教、伦理等方面的问题,但总想从特定的经济角度分析一个现实企业的主要特征。如果说除了经济角度之外,还应该从社会角度、技术角度、生态环境角度来研究企业的特性,那么主要应该研究它们与经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