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漆画创作融入个人油画创作的尝试

随着当代艺术的融合和多元文化的形成,中国油画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绘画语言,与不同的艺术语言形式联系更加紧密。新时期的主要时期,中国油画注重向西方学习,这是一个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也是中西文化碰撞和磨合的过程,是中国油画家进一步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他们既要思考当代国际流行的艺术模式和价值尺度,又要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1]。为此,在油画学习中,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努力从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有意识地在东方与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想想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怎么借鉴。如何构建独特的油画语言?笔者做了初步的探索,试图借鉴漆画创作技法,并将其融入个人油画创作中。

首先,借鉴漆画的创作技巧融入油画的创作理念

千年传统孕育的中国“油”画,来源于漆工艺,形成了中国漆画。漆画是传统漆艺与现代绘画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绘画,具有绘画性和工艺性的特点。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漆画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和表现舞台,展现了这一艺术百花园的年轻和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也为漆画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条件。漆画迅速进入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和空间。不同画种、风格和艺术理念的画家进入漆画园地,他们的创作和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漆画从追求单一的工艺逐渐转向与绘画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大胆借鉴“国、油、盘、雕”等不同绘画的语言特点,使作品富有生活和民族特色,充满现代感。追溯与漆画的关系,一是作为当时工艺学校的老师,经常接触漆画。二是工作后学过漆画,至今佩服漆画中的奇妙意境和神韵。在逐渐了解了漆画所具有的一些其他绘画所没有的审美特征后,就更加被这些美所吸引。

我画油画也喜欢画漆。只有真正接触过漆画的人才知道,漆画制作流程长,容易出事故。另外,大漆“咬”人的痛苦,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漆画制作体验。作者经历了画油画和画漆画,逐渐认识到油画和漆画有很多相似之处,于是探究贫穷的根源,翻阅相关书籍:中国在两千年前就有了“油画”的历史,根据李周、韩曙的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油画是15世纪欧洲的荷兰画家范艾克发明的,随后被广泛应用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绘画[2]。除了中国古代的丝绸画,17世纪的欧洲第一幅帆布画现在收藏在法国路易十四的“夏宫”枫丹白露。这是欧洲现代油画萌芽阶段直接受到中国漆艺影响的最有力的铁证[3]。通过这些支离破碎的线索,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漆画和油画是一脉相承的。细看中国的油画和中国的漆画,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表现力和容量是丰富的,是其他绘画所无法比拟的。从材质上看,粘性漆更接近油画颜料。配制好的色漆可以用毛刷、刷子、刮刀等工具画平、画叉、画晕或堆厚,就像古代漆艺技法中的“画”。描绘的方法和油画差不多,是最基本的漆画技法。笔者认为中国油画对中国漆画的借鉴并不完全是基于这一特点,其中有很多双方都可能借鉴的艺术语言和技巧,可以被艺术创作实践所吸收,变成一条有个性特色的油画之路。因此,笔者试图将中国漆画艺术独特的色彩和思想与西方绘画的油画技法相结合,寻求具有自我个性的油画艺术语言,这是笔者在油画创作中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第二,中国漆画的创作实践。

1.彩色基准

完全照搬漆画的色彩图案是不可行的。应该用什么样的技巧色最能表达出预期的画面效果?通过对漆画色彩的分析,我们知道它是中国传统色彩美学和色彩情感内涵的体现。作者在吸收和借鉴漆画色彩时,并没有盲目套用,而是先分析色彩在特定色系中的搭配规律。现代漆画虽然可以比传统漆画使用更多种类的色彩,但是大面积使用的色彩也是有选择性的,通过罩漆统一在一个色调上。画面尽量做到色彩明亮丰富,烘托出有意图、有环境氛围的主题形象。在背景处理上,模仿漆画在处理背景色时的语言风格,用大块的色彩平铺,让主图像和背景处理形成统一的画面氛围。为了使画面不枯燥,我们还参考了漆画中特殊技法的妙用,如“金银平整”、“捞金”、泥金、泥银、贴金等。其中,金银箔和金银粉的表面可以涂上透明漆,增加其色彩的丰富性和表现力。所以画面中有意识地使用了少量的金银。把握不好,会让画面不伦不类。在漆画中,色彩虽绚烂,却能尽可能的渲染出来。如果借鉴不当,就会导致色彩不协调的弊端。所以作者在创作时,尽量避免滥用。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直接与其他油画融合,金色或银色浅的多,深的少。也用作背景色,叠加的色彩以金、银的质感作对比,可以使色彩明亮而有意味。因为我感觉虽然它们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是对增加画面的层次,加强画面的色彩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借鉴这种手法,以达到自己画面色彩鲜艳却不迷人的装饰效果。这些手法在作品中进行了多次尝试,并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一些预期的效果。

2.纹理效果参考

在绘画中,材料和工具的使用会产生肌理现象。画面肌理是指在艺术创作中,由于使用特殊的材料和相应的处理方法而造成的画面的组织肌理,肌理是画家运用绘画工具、材料和技法所产生的物质效果[4]。在油画艺术中,肌理效果的应用由来已久。肌理作为一种形式美原则,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也是一种重要的技法。肌理技法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传达艺术家的艺术感受,影响作品视觉元素的视觉表达。所以很多艺术家在油画制作过程中会注重材料和技法的运用,追求鲜明独特的画面质感效果。在油画作品中恰当地运用肌理效果,会赋予画面新的内容,增强画面的表现力,获得强烈的艺术感。各种技法在漆画中的运用和探索,如镶嵌、绘画、描绘、打磨、雕刻、填充、叠绘等,表现出漆画的色彩变化和肌理美,使漆画具有独特的审美个性和内涵。这为我们探索油画创作中的肌理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

对质感的追求表现在作者的创作作品《痕迹》的制作上,可以说是一种尝试。制作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首先,我拍了一张我喜欢的海边风景的照片。根据照片,画一张素描,尽可能地概括风景轮廓的曲线变化。在素描阶段,去掉一些影响画面构图的不重要的小形体。为了增加沙滩和天空的强烈对比,稿子写完之后,准备了一些鸭蛋壳。蛋壳内壁有一层膜,使用前需要清洗干净。用画刀把需要质感的画布上厚厚的白乳胶刮掉,然后把蛋壳铺下来。先用牛角刀轻轻按压,蛋壳会出现自然的裂痕。然后用竖刀压,一个一个压平,调整密度和块的大小。然后用画刀在画天空的位置刮一层薄薄的金色油画色,要求一个方向均匀刮,不能重复。站了几天就开始局部画画,从一个细节推到另一个细节。“画”的乐趣是通过细节的描写来呈现的,在绘画中及时发现有保留价值的“偶然”和“意外”,类似于漆画的色彩效果。经过十天左右的颜色干燥后,就可以通过研磨的方式将埋藏在颜料下的蛋壳磨出来。作品中使用的蛋壳的密集和自然开裂的纹理呈现了大自然中海滩的生态结构。这些“真实”的影像隐藏或呈现在平面中,使得画面有了强烈的对比,质感和材质带来的沉重感达到了单纯油画无法表现的视觉冲击。通过色彩的冷暖处理和画面中肌理的运用,可以看出在画面的整体趣味处理上,作者试图将漆画独特的肌理制作方法融入油画的表现中,用中国漆画的营养丰富油画的表现语言。可以说,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实践是最重要的。在油画的本质条件下,当材料的操作似乎突破了油画的界限,各种自己偏爱的语言的痕迹相继出现,并相互作用,重叠渗透,产生了各种各样具有个人本质特征的“复合语言”。

三。结束语

纵观古今,许多中外艺术家从东方艺术、原始艺术、民间艺术等领域汲取养分,使自己的绘画语言得到升华。比如林风眠就是“中西合璧”艺术理想的倡导者。他将油画的表现语言赋予了东方韵,将水墨画赋予了现代形式,是一位“具有东西方融合的理想和圆融的精神”的画家。吴冠中深受林风眠艺术观和审美观的影响。他的探索是基于对东西方艺术的了解和对中国传统的反思,即成功地融合了中西艺术,莫迪里阿尼从非洲艺术中寻找造型因素,高更执着地追求原始艺术。毕加索从非洲原始面具和中国艺术中汲取营养,而克里姆特和马蒂斯也从东方艺术、装饰艺术和民间艺术中借鉴了许多东西。

这些大师们在新方法的探索和研究中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因此,本文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从借鉴中国漆画的一些表现手法和审美精神的角度,探讨油画个性化语言的形成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对个性化语言发展的影响。希望从本土文化遗产中学习油画语言所需要的元素,找到一种独特的油画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