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管理的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因素,探索符合工商管理专业实际需求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摘要:探讨了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案例设置和实践能力培养,以期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该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育改革

0简介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因此,企业纷纷建设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推进管理信息化,迎接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市场环境的挑战。面对管理信息化的大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作为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系统工程等知识的综合课程,自1998被教育部确定为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基础课以来,现已被多所高校确立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成为培养新型复合型管理人才的主干课程。

然而,长期以来,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导致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实际作用与其地位不符。因此,重新审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因素,探索符合工商管理专业实际需求的教学改革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1课程改革的内外环境变化因素

1.1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增加了对信息应用人才的需求,主要指信息管理人才(如企业CIO)和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具有信息素质的普通员工)。首先,随着管理信息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发和实施管理信息系统。据统计,我国大中型企业使用管理软件的比例高达95%。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许多MIS实施失败的原因在于开发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一方面,负责系统开发的计算机专业人员缺乏管理知识,开发的软件系统不能满足实际的管理需求;另一方面,参与信息系统的系统开发和实施的企业管理者缺乏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因此不能在系统开发和实施中对开发方案提出好的建议。因此,为了顺利推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企业迫切需要具备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的信息管理人才参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和完善,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合作,提供更加合理、适合企业实际生产管理系统的开发需求,弥补计算机开发人员知识结构的不足,促进管理信息系统的顺利开发和有效实施。此外,由于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从业人员需要能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工具,快速适应并熟练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熟悉信息技术下新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这些都是对从业者信息化素质的要求,也增加了培养信息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

1.2人才培养重点的变化,促进了课程目标和内容设置方向的调整。在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人才培养的重心也由“学术性”向“应用性”转变

改变。在这一教育目标下,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满足企业对人才使用的要求,工商管理毕业生应具备独立工作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快速的知识更新,毕业生还应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专业知识,并在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具备更新知识的能力。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管理信息系统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体现两个主要思路:一是课程设置要体现实用性。课程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服务的,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避免过于理论化、过于艰深、难以实践,尽量做到易懂、掌握、可操作、有益。第二,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宽而不泛,体现实用性。课程内容要以学生的培养目标为主线。考虑到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主要从事管理工作而非技术工作,需要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在内容选择上构建宽泛的知识结构,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1.3管理软件市场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新的教学要求。预计2009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规模达到340亿元。以用友、金蝶、浪潮为代表的国产管理软件品牌在技术、市场、服务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国内外的ERP、OA、CRM等商业软件也趋于成熟。随着管理软件市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选择直接购买软件产品。但在软件选型过程中,由于管理软件品牌众多,产品分类发展明显,高端产品注重平台化和集成化,低端产品注重标准化和套件化,给没有专业背景的企业软件选型决策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软件的要求和关注点也有很大的不同。高端用户在选型时关注资金管理、商业智能等关键应用,中小企业在选型时更关注产品适应性。商业软件作为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其选型和实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也催生了商业管理人才培养中新的教学内容要求。

2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2.1根据社会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手段,并具有一定的操作和使用系统的能力;培养学生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从信息管理的角度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环境下的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具备从战略高度规划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具备从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角度参与和组织信息系统建设和实施的能力。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了解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基础;②了解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掌握ERP、SCM、CRM等常用管理软件的基本操作;③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和流程,掌握系统开发过程中对管理人员的基本技能要求;④了解信息传递和处理的过程,掌握如何用简单的软件技术和管理模型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⑤了解信息系统实施和运行的管理方法,掌握企业系统选型的基本知识。

2.2根据课程内容,构建教学案例,改进教学方法。由于课程包含内容较多,知识点集中,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构建各种真实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为了配合各部分的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以保证教学效果,案例的选择要注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的联系。本次教改选择以下四类案例,用于不同知识教学(见表1)。

另外,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原理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在实验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验证实验、模拟实验等多种实验方法,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2.3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工具,培养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对巩固教学内容、理解重点难点、培养操作能力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知识相对薄弱,实践能力不强,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实验和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由于MIS课程具有内容难、综合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减少计算机技术薄弱给学生带来的学习障碍,在教学中应遵循“重方法轻手段”的基本原则,合理选择教学工具。使用相对简单的开发平台或软件来完成实际操作,如Access、Excel等学生容易掌握的软件,或者使用其他非代码生成软件。学生只需设计流程,软件会自动生成代码,让学生不仅具备实践能力,还能专注于流程设计等关键内容,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实践能力。

3结论

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了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知识。它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目标不明确等问题,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只有分析课程开发的内外部环境,设置教学对象,课程才能最终在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

李卫强。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探讨[J].福建计算机,2009(9)。

[2]张·。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16)。

[3]何瑞卿。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08(20)。

[4]张青,金荣学。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 (19)。

[5]康杰。经济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2008(8)。

[6],董,。创新教学模式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7(13)。

[7]滕家栋。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7,10 (10)。

张小川,陈壮,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 (9)。来源:36524纸网

原文地址:/Chinese/Bs_ProductShowa.asp?ArticleID=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