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干旱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

干旱生态环境保护

马克思曾引用特雷莫的名言:“不以伟大的自然法则为基础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在不久前召开的“自然地理与生态建设”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地球表面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对这种差异的研究工作在世界、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同的尺度。在不同规模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应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因为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他强调,自然地带性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地球自然系统的认识,提高人类对自然价值的评价。

我国西北干旱区广阔,包括内蒙古、陕北的半干旱草原区,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的干旱荒漠区。生态建设是西北干旱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涵。陆面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取决于温度和水分条件的组合,形成受自然地带规律制约的空间格局。根据尊重自然的原则,我分析了目前中国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植树造林和“绿化工程”

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绿化等于造林”、“生态建设就是造林”的片面认识,这主要是由于对自然地带性规律的认识不足。通常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自然条件较好,可用于造林和森林布局;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只能在局部地区种树,在山区合适的地方分布森林,但不适合大规模造林。有学者提出森林覆盖率是中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之一,值得商榷。以西北干旱地区为例,适宜森林生长分布的区域有限,部分省区天然林覆盖率大多在5%以下。如果为了达到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同样要求的森林覆盖率指标,而要求这些省份大规模植树,那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因此,半干旱和干旱气候下各省区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应该尊重自然,既不能背负森林覆盖率低的包袱,也不能片面追求不切实际的造林指标。

但在半干旱、干旱地区,仍能看到引水灌溉、植树造林、修建机场高速“绿化带”的现象,或在部分高速公路两侧的山丘上沿等高线挖坑种植灌木,喷灌,打造“绿化工程”。结果事与愿违,林带不见了,本来就脆弱的环境被破坏了。有关部门甚至提出拍卖乌鲁木齐郊区的沙漠丘陵土地,以承包方式实施“植树绿化”计划。西北干旱地区的绿洲边缘可以建设小规模的农田防护林,但不宜大面积营造森林,更不能夸大、夸大防护林的作用。

根据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地带的特点,有学者提出应该重新审视三北地区的防护林建设。因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规模建设防护林,对防沙尘暴没有帮助,也不符合缺水的客观实际,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总面积394.5×104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占55%,草原和荒漠草原占20%。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大规模造林,完全违背了地域分异规律。对改造自然的重大规划或项目,要进行动态监测,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及时纠正和改进。正如马克思引用比比·特雷莫的名言:“不以伟大的自然法则为基础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要点:

1.自然保护区建设

沙漠作为自然的产物,有其形成、演变和发展的自然规律。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北干旱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和吸取。如位于天山北麓冲积平原的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原始自然植被良好。由于不合理的大规模开垦、密集的薪柴采集和过度放牧,沙丘被严重激活。盆地中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为主,生长着大面积的白梭梭和梭梭林,以及春季特有的短命植物。是温带荒漠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温带干旱地区重要的遗传宝库。虽然原始植被已被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但只要采取适当的封育措施,就能迅速恢复演替到相应的顶极群落。实践表明,封育保护是恢复沙地退化生境的有效途径。建议加强对整个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自然保护,划定具有特殊价值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国家沙漠公园。自1983在昆仑山中部建立阿尔金自然保护区以来,山地草原等各种植被得到了保护,狍子、藏羚羊、麻鹬等珍稀动物种群逐渐增多,植被自然恢复成效显著。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有学者在谈到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时指出,环境改善、生态建设和区域发展三者密切相关,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与世界其他沙漠地区相比,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系列高山上有许多高山冰川,为沙漠绿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利用不足,管理不善,效率低,浪费大。

在干旱地区,水是非常稀缺的资源。节约田间灌溉用水,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科学试验,总结出适合干旱地区应用的技术措施。地膜覆盖农业在干旱地区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在地膜覆盖下,既能获得充足的光合有效辐射能,消除日温差大的缺点,又能节约用水量,将有利于扩大各种植物的生长。当然也要研究地膜覆盖下地表条件变化后对土壤、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西北干旱区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方案需要非常谨慎,主要目标应该是服务城市和工矿用水。不宜调水耕种发展农业,否则会破坏自然植被,加剧土壤次生盐渍化。目前,北疆山前平原绿洲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严重威胁该地区绿洲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有人从湿润地区的角度出发,认为向西北干旱地区调水是开发和调控的必要前提。他们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水,沙漠、戈壁就能变成良田,粮食、棉花、水果都是优质产品。于是有人提出了“东水西调,彻底改造北方沙漠”的想法,也有人主张从雅鲁藏布江调水400亿立方米到新疆,认为自己具备了相应的科技能力。但他们不知道,干旱地区的问题不是调水就能解决的,自然地带性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无论从自然条件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西北干旱地区大规模长距离跨流域调水的设想都存在可行性、市场需求、投资效益等诸多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切不可草率行事。

土地资源的开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北干旱地区的开发主要是以土地资源的开垦和利用为基础的。农业开垦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大规模开垦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十分突出。以新疆为例,从1950到1998,开垦了392.8×104公顷,原耕地应为513.8×104公顷。而1998年耕地面积为331×104公顷,流失耕地面积为182.8×104公顷,损失率为35.6%。按新开垦的土地计算,损失率高达46.5%,其中除少数被建设占用外,大部分又被退为荒地。从1953到1965,柴达木盆地开垦了8.39×104公顷,大部分开垦的土地是良好的草地或林地。由于土地的次生盐渍化和沙化,实际保留到1995的耕地面积仅为3.74×104公顷,抛荒率超过55%。弃耕地表层土壤的风蚀量远大于耕地和沙漠地。由此可见,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虽然面积广阔,但大部分适宜耕种的土地已被开垦利用。更何况,在后备耕地资源中,盐渍化土地面积所占的比例很高。今后应重点提高现有耕地的产量,而不是盲目开荒扩大耕地面积。近年来,新疆有关部门提出了开垦1000多万亩荒地的计划,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忧虑。

石羊河下游绿洲危机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上下游之间的作用和影响更加突出。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开发历史悠久,20世纪上半叶土地荒漠化严重。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一系列生物和工程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勤盆地营造了以沙枣林为主的防护林,并得到了广泛推广。已建成沙枣林1991,1.7×104公顷,灌木林2.7×104公顷。由于地下水位快速下降,造成严重下降,沙枣林死亡0.6×104公顷,枯枝0.6×104公顷,人工灌木死亡0.8×104公顷。由此可见,在干旱荒漠区的绿洲,防护林带的建设不应片面追求林地覆盖比例,而应适当安排。否则,区域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不仅会影响农牧业生产的发展,还会使林带衰退,失去功能,使荒漠化卷土重来。

目前全球气温上升,干旱地区逐渐蔓延。人类的生存环境是由人类自己控制的。通过这次对干旱环境数据的研究和对干旱生态的仔细研究,我深感震惊。我们的家园在不断地被破坏,因此预防和控制它势在必行。我希望科学家们能尽快开发出更合理、更简单的方法和技术,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态环境的恶化,并有防治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