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一纸:汉初三杰生平思考1500字。
楚汉之争持续了四年,最后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从各方面来说,项羽都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被一直处于劣势的刘邦打败了。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命运的结果,是上天有意要灭项羽。就连项羽自己也有这种想法,所以他临死的时候就大喊:“时势不利,不死不休。”他把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为“时势不利”,而不是反思自己的不足。
项羽败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他不懂得任用人才,缺少得力助手。第二,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刘邦与项羽相反,虽然才华并不出众,却能发现人才,并委以重任,使其尽力而为。在齐新的齐心协力下,刘氏集团的实力越来越强,进而可以与项羽抗衡。
在众多的人才中,有三人是刘邦非常看重的,分别是萧何、韩信和张亮,并称为“汉初三杰”。刘邦曾经问过他的大臣们:“我怎样才能得天下?”部长们的回答都跑题了。刘邦穗说:“我之所以有今天,是由于三个人——我在千里之外的谋划和制胜上不如张亮;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补给口粮,我不如萧何;如果我们领导一百万人,我们将赢得这场战斗,并采取攻击。我们不如韩信。三者皆是杰出之人,我可以用之,故取天下之精华。”刘邦的话不假。如果"三杰"尽了最大努力,刘的国家就不会有问题了。
虽然“三杰”都因其丰功伟绩而获得荣誉,但也受到刘邦的怀疑,怀疑他们怀有篡位的野心。通常你怀疑我,我就会死,因为皇帝掌握着生杀大权,他会想尽一切办法解除他的后顾之忧。然而,只有韩信被杀,而萧何和张亮是安全的。韩信真的有叛逆之心吗?我不这么认为,但他错误的生活方式毁了自己。他自傲不懂得收敛,给了刘邦很大的错觉,认定他要造反,于是杀了他以警示天下人。
如果韩信造反,不用等到刘邦称帝,就可以造反。韩信攻陷齐国后,刘邦正困荥阳时,曾有人劝韩信趁机自立为帝,但韩信年和刘邦都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只是请求刘邦封他为齐王。由此可见,韩信并无称帝之志,但“封王”之事却在刘邦心中留下了极大的阴影。
有一天,刘邦问韩信:“依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军马?”韩信道:“十万。”刘邦又问:“那大清能指挥多少?”韩信仰天大笑,清亮的声音说:“当然,多多益善!”韩信在皇帝面前意气风发,这无疑已经犯了欺君之罪,所以光是这一件事就足以导致杀身之祸,更何况刘邦对他非常怀疑。
后来,萧何和吕后联手杀了韩信,给他扣上了汉奸的帽子。从表面上看,这件事似乎与刘邦无关。其实不然。韩信的被杀一定是刘邦的命令,而且只是别人的一个处决,自己也落得个“清白”的下场。
韩信在发迹之前,就已经“双腿受辱”,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十分令人敬佩。如果他能一直保持“忍”的状态,就不会有后来的倾家荡产!同是一个人,成功前后的表现有如此悬殊。可见,“信用”不仅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在傲慢中毁掉他。
张亮是“三杰”中最聪明的。刘邦奖励英雄时,奖励张亮“自选三万户”,但他坚决拒绝,只要他离开此地。此时,张亮已深居简出,不再过问朝政,这很好地解除了刘邦对他的怀疑。成功后退休无疑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在张亮看来,名利都是稍纵即逝的,能远离烦恼享受人生的好时光才是幸运的。
对刘邦最忠心的萧何,也是最累的。当时刘邦不能重用韩信,只给了他一个小官职,韩信一气之下离开了韩影。为了给刘邦留住人才,萧何不顾年老体弱,在月光下一路追赶,终于追到韩信,劝他回韩影。这就是千古“萧何月下追韩信”。
刘邦想杀韩信的时候,萧何毫不犹豫的充当了刽子手,设下毒计要杀韩信,对萧何来说真是失败。尽管如此,刘邦还是对他起了疑心,多次试探他。但小何每次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化险为夷。比如汉朝十二年,淮南王黥布造反,刘邦亲征,多次派使者回京打探萧何的动静。作为回报,他说:“小郭襄安抚北京人民,并给予财产支持军用物资,就像陈毅叛乱时一样。”于是有人来找萧何说:“恐怕大人离灭族之灾不远了!你的成就无与伦比。你入关了,就赢得了民心。十几年了,人民和你在一起,你要不懈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这不是一件好事。皇帝多次派人来问你做了什么,怕你控制关中,动摇汉朝。现在你还不如做些买人家田地房子放高利贷之类的事来‘自污’,毁了自己的好名声,让皇上心安。”萧何按照计划行事,刘邦真的很高兴。在为国家努力的同时,又要时刻提防君主的怀疑,他不惜用“自辱节”的手段来保命。小何无疑是生活在一个夹缝中,他的悲惨境遇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