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一些关于李鸿章的信息~谢谢!

“少荃的才华于工大是最接近的,所以打咨询、信批,都有过人的才华。将来大有作为,照耀你未知。”这是曾国藩对李鸿章的评价。梁启超说“我尊重李鸿章的才华,我珍惜李鸿章的学识,我哀悼李鸿章的遭遇”,他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一个人物”和“19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人物”,说“自1870以来,中国的一切重大发展,都与李鸿章有关。不了解李鸿章,就不能说了解中国历史。但是,在晚清,国人指责:“秦桧是汉奸,李鸿章是错误”!李鸿章去世后,严复有一副挽联,说:“尽你一生之力,你的成功也许不止于此;“:如果在夕节看不到自己,那儒者之论呢?”还感慨地评价李鸿章说,“我合淝观李浅,舟大。”。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向西方了解大势,了解外来文明,努力效仿自强,眼光过人,手腕敏捷。美国人的评价是:作为学者,他是杰出的;作为一名军人,他在重要战役中为国家做出了宝贵贡献;就政治而言,他为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作为一名外交官,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的佼佼者之一。每当满清政府把这个庞大的帝国带到毁灭的边缘,他们唯一要用的人就是李鸿章。正因为李鸿章生在清朝最黑暗最动荡的时代,所以每次他一出现,国家危难的时候,清朝就要他承担最让人情难堪的事情。所以,国人在咒骂声讨他的时候,真的要深刻反思了。在中国,评价一个人既容易又难。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最激烈、最丰富多彩的变化是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内忧外患此起彼伏,各种矛盾交织。而李鸿章则是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崛起的特殊历史人物。他执政了一段时间,诽谤了全世界,成为一个百年不能定论的人物。

李鸿章(1823 . 2 . 15-1901.11.7),本名铜印,晚年逐渐变为义(一字),名邵荃麟(春)。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人,是磨店人。因为排名第二,所以在民间也被称为“李二先生”。晚清重要军政官员,淮军创始人兼总司令,洋务运动主要倡导者。李姓徐,下一季从江西湖口迁到合肥,以避乱。李家世代务农,从未在科举考试中得过名。直到李鸿章的父亲文立安道光十八年(1838)考上科举,他才与曾国藩结下了不解之缘。六岁时,李鸿章进入他家的图书馆——迪化书店学习。他是一个年轻而聪明的人,曾师从唐波游仙和合肥名人徐子陵,研读经典,打下了扎实的学习基础。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同时,学生时代的曾国藩强调对世界的研究。咸丰三年(1853),奉命回老家集训,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交战。1858年冬,加入曾国藩幕府经商。1860年统一淮阳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曾国藩推荐“人才可以大用”,命其回合肥养壮胆。1862年3月,李鸿章的淮军正式成立。虹桥之战,三千淮军激战正酣,歼灭太平军十万。从此,淮军声名鹊起,李鸿章被视为无情。165438+10月,李鸿章在曾国藩的推荐下,被任命为江苏巡抚。两年时间,淮军从六千多人增加到六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强的地方武装。太平军都城南京被攻克时,李鸿章被封为苏仪一等伯爵,戴着一副眼睛。在此基础上,后淮军阀集团逐渐形成。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李鸿章一直积极筹备建立新的军事工业,仿制外国船只和枪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不息”的洋务事业。曾国藩继任为直隶总督兼北洋贸易大臣。从此控制北洋25年,参与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晚清最有权势的边防官员。20世纪70年代以来,李鸿章进一步拓展洋务事业。因为他标榜“自强不息”,继而“谋财害命”,所以创办了一系列以“官督商办”为主的民间企业。同时开始筹备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制为辅,并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水师。为了培养“自强”和“求富”所需要的人才,建立了各种新式学校,并派人去欧美留学。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95年,战败的清廷命令李鸿章去日本讲和。1900年8月5日,北京在八国联军以保护使馆为名的围攻下沦陷,政府和朝廷在对外宣战仅两个月后就逃之夭夭。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被重新调任清朝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朝廷要求李鸿章北上与进攻这个国家的外国人讲和。2008年6月55日+0901+0,15,李鸿章和清亲王代表大清国签署了《和平大纲》。19011年10月7日,以11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的李鸿章逝世,享年78岁。石文中,金凤头等舱。李文忠全集的作者。

李鸿章早期的措施是先进的,代表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就他们在中国“自强”的目标而言,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李鸿章的思想核心仍然是为清王朝服务,他仍然想保留封建统治和现有的政治结构,这就意味着他所主张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保守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梁启超说李鸿章“只知洋务,不知国事”,这是他思想最落后的一面,也是他个人悲剧人生的根源。李鸿章背后的名声和荣誉,都与此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悲剧人物。

如今提起李鸿章,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他生命后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屈辱事件,如甲午战争的战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等等。由于直接参与了这些事件,李鸿章不可避免地成为被批判的对象,进而成为国耻的象征,“投降派”、“汉奸派”的典型代表。但如果我们审视历史的真相,问“为什么这种场合出现的总是李鸿章,而不是其他人?”,你会发现问题的答案恰恰相反。李鸿章实际上并不是在走卖国路线。他希望通过洋务运动达到中国“自强”的目的。齐超说“中国没有西化这回事”。但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具备“自强”的条件,这导致了他一生事业的最终失败,也是他倾家荡产的根本原因。

让我们详细考察一下这些发生在他生命最后几年的事件。1894年,甲午战争中,日军轻而易举地消灭了当时中国唯一的海军舰队“北洋水师”,举国哗然,纷纷指责李鸿章指挥失误。但是让我们回头想想。没有李鸿章的苦心经营,北洋水师根本就不存在。建立一支新的海军是他的建议。他尽一切可能保证海军的经费供应。他把海军将官送到国外培训。舰队从国外购买的每一艘装甲船,他都亲自去码头检查。但就是这样一支他花了无数心血打造的舰队,最后却被轻松击败。李鸿章的作战指挥失误可能是一个原因,但不包含其他必然因素吗?时代的潮流告诉我们,这场战争的胜负其实在战前就已经注定了。再者,如果不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中国的战败可能早在很多年前就发生了。至于李鸿章为什么要出面签订《马关条约》和《辱丑条约》,原因就更简单了:偌大的中国,除了他之外,没有其他懂得外交谈判的官员。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赴东京进行停战谈判,最终签订《马关条约》,同意将台湾省割让给日本。这是不可原谅的,但“兵临城下,难掩其言”(用梁启超的话来说),这样的结果如果换成别人,也难以避免。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李鸿章变得更加被动。当时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清政府仓皇西逃。逃命的时候,他想起了已经80岁下台近5年的李鸿章,命他去北京主持与八国集团的谈判,收拾北京的烂摊子。谁都知道这个任命极其危险,对个人没有任何好处,但李鸿章为了报效国家(清朝)还是决定北上,谈判几个月后就死在了北京。

可见李鸿章的恶名很大一部分是“咎由自取”。如果他没有积极推动“自强”措施,这些事件可能不会由他来承担。他不仅承担了个人的责任,还为腐朽的清朝分担了恶名。不幸的是,李鸿章被历史选为承担19世纪中国失败的主要个人,并不是因为他的无能和卖国行为,而恰恰是因为他想改变国家的命运,所以他不得不承担由此产生的责任。为李鸿章的所作所为辩护并不是本文的主要目的,这方面的论文和专著已经很多。我只是在想,他已经去世一百年了。如果说他生前没有充分评价他的“自强”措施,那么现在我们应该可以客观评价他们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巨大影响了。我们不能只看到开花结果而忘记开始。

李鸿章以秀才身份参军。在列强环绕,国家弱小的时候,他强烈感受到西方先进科技和军事装备对中国的威胁。所以他认识到,贫穷导致改变,改变导致交流。可以说,他的“变观”早于康梁。后来,他投身于清政府的工业、交通、矿产、教育等几乎所有新兴的、冒险的事业,做了大量实事。这项后来被史学界称为“洋务运动”的新政,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巨大冲击,西方将其视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李鸿章是个复杂的人。他认为,与西方列强相比,中国弱小,一旦发生争端,很难占上风,更难打胜仗。他提出“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外和内改”他的思想中包含着忠君报国的成分。他倡导洋务,兴办近代企业,创办北洋水师,也是为了充实强兵,逐步扭转海外不利局面。李鸿章也是一代外交家。他的外交特点是:65,438+0,与外界媾和,通过妥协让步,换取他人的理解、宽容与和平,换取休息和发展时间;2.蛮夷制夷的实质是牺牲局部利益给“友邦”以换取“敌国”的制约;3.相信国际法的约束力。作为朝中重要大臣,根据现实条件,以战略和坚强意志,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利益。

纵观清朝二百多年,李鸿章以汉人为例外,在文华堂大学士任官房长官。戴着三眼花羽毛。在千百年不遇的乱世里,他撑起了危机,扛起了天下的重担。他身居高位,富甲天下。他经历了仕途的艰辛,享受了人间的繁华。他不怕天下人骂,做什么事都有勇气,做官时间长。忠于君主,也知道有办法反抗。认功利不顾荣誉,认人品不顾人品。“庭静”是曾国藩和李鸿章在逆境中相遇的方法。顺境中,努力工作;面对逆境,坚定立场,静待变化。这些做人的高尚品质值得后人学习,值得我们学习。

/百度?Sr = b8bc 4772229004 c 625 f 41029 e 62 fdf 8948 AFB Fe 8 & amp;tn =南岭集团。word = % C0 % EE % BA % E8 % D5 % C2 % B5 % C4 % D7 % CA % c 1% CF & amp;ba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