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对中亚五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一,“门户开放”政策的战略目标
1.维护中亚国家的政治独立,防止中亚再次被其他大国主导,从而在欧亚大陆重新出现霸权挑战者,是“门户开放”政策的核心战略目标。欧亚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洲,是世界历史的主要舞台和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地理大发现之前,欧亚大陆的历史几乎等同于世界历史。进入海洋时代后,陆地强国和海洋强国的较量成为全球霸权的基本内容,所有陆地强国都来自欧亚大陆。上世纪持续了近50年的冷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冷战最终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但美国并没有放松对欧亚大陆的战略警惕,而是继续警惕欧亚大陆上可能重新出现霸权国家,试图阻止欧亚大陆重新出现一个像前苏联那样可以挑战其霸权的强国。美国著名战略分析家布热津斯基曾说“所有可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挑战美国领导地位的国家都在欧洲和亚洲”。[1]
因此,尽管欧亚大陆没有能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国家,但欧亚大陆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并没有下降,阻止能挑战美国霸权的国家的出现成为美国在欧亚大陆新的地缘战略目标。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往南,可以进入盛产石油的中东;向北可进入俄罗斯高加索和西伯利亚;向西,可以进入外高加索,甚至黑海;而往东,则直指中国新疆。所以任何国家只要能控制中亚,就能大大增强在欧亚事务中的话语权,然后就有可能成为欧亚大陆的新霸主。“中亚国家本身并不是主导世界的力量,只是起到了‘砝码’的作用。谁控制了中亚,谁就增加了地区和世界的实力,赢得了有利的战略空间。”[2]
冷战时期,前苏联凭借对中亚的控制,对美国在南亚和中东的利益施加了巨大的战略压力。当时美国急于把中亚从苏联分离出去,但无从下手。苏联解体让美国的夙愿得以实现,而中亚五国脱离苏联控制,成为独立国家,无疑是美国最希望看到的局面。在美国看来,中亚五国的独立意味着其他国家不能再利用中亚对欧亚事务施加影响。但美国很快注意到,中亚五国由于国力较弱,独立地位不稳,俄罗斯、伊朗、土耳其等周边国家对中亚虎视眈眈。特别是俄罗斯继续将中亚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千方百计扩大在中亚的影响力,企图继续主导中亚事务。
美国和其他国家一样,也希望成为中亚的领导者,从而在欧亚大陆中心辐射影响力。“美国试图将中亚纳入其主导的军事政治轨道,以此在欧亚大陆中部地区建立应对两洋战略的陆上战略支点,支撑和完善其在欧亚大陆的军事战略部署。”[3]
但由于一系列原因,美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成为中亚的领导者:(1)中亚远离美国,深入欧亚大陆,远离海洋,不利于美国发挥海上优势;(2)中亚是前苏联的领土,俄罗斯有压倒性的传统影响力;(3)中亚地区民族宗教问题非常复杂,局势长期动荡,社会形态与美国有很大不同,美国很难真正控制;(4)由于美国此前从未涉足中亚,因此在这一地区缺乏必要的战略基础。因此,为了防止霸权挑战者再次出现在欧亚大陆,美国在目前无法主导中亚的情况下,只能尽力防止中亚被其他大国(主要是俄罗斯)主导。
布热津斯基精辟地阐述了这一点:“美国距离欧亚大陆这一部分(主要是中亚)太远,无法成为主导力量,但美国太强大,无法参与这一地区的事务。.....因此,美国的首要利益是帮助确保没有任何大国单独控制这一地缘政治空间……”[4] 122.
2.促进中亚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防止中亚被伊斯兰极端主义渗透和控制,成为恐怖主义的新源头,是“门户开放”政策的次要战略目标。“9·11”事件后,反恐在美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阿富汗,基地组织的大本营,反恐战争的主战场,靠近中亚。而且中亚穆斯林居民众多,民族构成复杂。独立后,以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为主的“三股势力”活动猖獗。而且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各国政权集中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美国认为中亚国家的这种情况非常有利于恐怖主义在该地区的生存和发展。一旦国际恐怖主义蔓延到中亚,中亚必将成为继阿富汗之后的新的恐怖主义策源地。
在美国看来,“门户开放”政策不仅可以防止中亚被其他大国所主导,还可以帮助中亚国家摆脱恐怖主义的威胁。一方面,通过促进中亚国家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接触,可以促进中亚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各国政治体制改革,缓和社会矛盾,从根本上消除恐怖主义滋生蔓延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门户开放”的中亚国家可以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获得新的支持和拥护,有助于加强各国世俗政权打击恐怖主义的能力,防止恐怖主义在中亚国家的渗透和蔓延。最后,“门户开放”的中亚国家可以更好地协助美国在阿富汗开展反恐行动,从而改善中亚的外部环境,间接配合中亚国家反恐。因此,美国在中亚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打击恐怖主义的战略考虑,尽管这并不是其核心战略目标。
第二,“门户开放”政策的战略手段
1.加强与中亚国家的政治联系,鼓励其“去俄罗斯化”倾向,防止其与其他大国尤其是俄罗斯结盟。对美国来说,苏联解体给了它一个梦寐以求的介入中亚的机会,所以它珍惜中亚国家的独立地位,害怕国力弱小的中亚国家再次被周边大国特别是俄罗斯控制。因此,苏联解体后,美国迅速采取措施巩固中亚国家的政治独立。事实上,在苏联* * *和美国前最高苏维埃于当地时间199112.26上午通过宣布苏联解体的宣言之前,美国政府就已经承认了中亚国家的独立地位。与此同时,美国立即着手与中亚国家建立各领域的初步关系,采取了被称为“积极接触”的双向政策:一方面派出包括国务卿贝克在内的高级官员访问中亚国家并与之建交;另一方面,邀请大量中亚国家领导人访问华盛顿,以示对中亚国家独立的支持,并通过协商帮助其建立和巩固政权。正如时任布什总统顾问的美国著名政治家奥尔科特所说:“美国应该教他们如何成为独立的国家,而这些国家首先必须独立于俄罗斯。只有这样,中亚才能从法律上独立出来。”[5]
美国一直对俄罗斯在中亚的政治野心保持高度警惕:“俄罗斯从未放弃在这一地区的大国野心。前苏联解体后不久,莫斯科试图获得国际社会对其在前苏联特殊地位的明确承认。因此,美国对这些国家独立和主权的支持变成了对它们从莫斯科独立的支持。”[6]
中亚国家的独立地位得到巩固后,美国不但没有停止,反而进一步疏远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鼓励它们的“去俄罗斯化”倾向,特别是阻止它们与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结盟。美国对俄罗斯倡导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中俄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保持警惕。1999年2月,美国和乌兹别克斯坦成立双边委员会后,后者宣布退出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随后,在美国的幕后支持下,1999年4月,乌兹别克斯坦与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组成了具有反俄倾向的“古阿姆”集团。“9.11”事件后,随着美国在中亚的大规模军事存在,美国通过援助疏远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政策更加明显。只是因为中亚国家普遍奉行大国平衡战略,在美俄竞争中谋取渔翁之利,美国的计划才没有完全实现。
中亚国家的政治独立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基础,也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基本内容。因此,鉴于俄罗斯不会放弃称霸中亚的政治野心,为了在中亚实施“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将继续疏远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
2.向中亚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促进其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以减少其对俄罗斯的经济依赖,特别是在能源出口领域。在现代社会,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美国清醒地认识到,只要在经济上依赖俄罗斯,中亚国家就必须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向俄罗斯低头,这意味着中亚本质上还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为了防止中亚国家在经济上成为俄罗斯的仆人,美国认为有必要想办法削弱中亚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依赖,尤其是在能源出口领域。在美国看来,只要中亚国家在经济上向整个世界敞开大门,而不仅仅是向俄罗斯敞开大门,并且“确保整个世界在金融和经济上可以不受阻碍地进入该地区”,[4] 122那么中亚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依赖就会大大削弱,俄罗斯就无法以经济手段控制中亚国家和主导中亚事务。为了促进中亚国家的经济“门户开放”,美国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为了促进中亚国家独立后的经济发展,在中亚建立市场经济,美国给予了中亚国家大量的经济援助。具体来说,美国对中亚国家的经济援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金融援助。独立之初,中亚国家的经济状况非常糟糕,急需资金支持。这对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此,从1997开始,美国每年向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提供财政援助,塔吉克斯坦也在2002年成为援助对象。据统计,美国对中亚国家的“人道主义援助和改革启动资金”平均每年高达22亿美元。[7]
9·11事件后,美国进一步加大了对中亚国家的资金援助。美国的金融援助在帮助中亚国家渡过经济难关、发展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中亚国家的欢迎,同时也极大地拉近了美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二是帮助中亚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亚国家继承了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美国认为,计划经济体制不仅不利于中亚民主政治的建立,也不利于中亚国家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要从根本上实现中亚的开放,我们必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此,美国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中亚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涵盖了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美国的推动起到了积极作用,各国在建立市场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哈萨克斯坦在2002年被美国商务部认定为“市场经济国家”。然而,由于缺乏市场经济基础和政治体制的影响,中亚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建立仍面临许多困难。
其次,美国积极推进不过境俄罗斯的油气管道建设,以改变中亚国家在能源出口领域受制于俄罗斯的被动局面。由于历史原因,中亚原有的油气出口管道全部经过俄罗斯,导致中亚国家在能源出口领域对俄罗斯的依赖,俄罗斯也经常以此要挟甚至要挟中亚国家。美国意识到,只要在能源出口领域继续依赖俄罗斯,就不会有中亚国家的经济独立,甚至政治独立。俄罗斯联合金融集团研究所负责人斯蒂芬·奥沙利文(Stephen O 'Sullivan)表示:“美国能源政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防止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依赖俄罗斯,不仅要使其政治独立,还要使其经济独立。”[8]
因此,冷战后,美国在中亚的能源政策紧紧围绕建设不穿越俄罗斯的新能源出口管道展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早在1999年,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土耳其就在美国的主导和资金保障下签署了关于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项目(即里海石油管道项目)的协议。由于该管道直接将中亚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输送到地中海而不经过俄罗斯,因此该项目于2006年7月完工,大大降低了中亚国家在能源出口方面对俄罗斯的依赖。
同时,美国还大力推动建设从中亚经阿富汗到巴基斯坦或印度的南北油气管道,目的是将中亚的油气资源输送到印度洋。但由于阿富汗战争的影响,该计划仍在规划中。
第三,美国也乐见并支持欧盟、日本等经济体与中亚国家发展经济联系,进一步扩大中亚国家的经济开放度。美国“稀释”俄罗斯在中亚影响力的战略构想得到了欧盟和日本的积极响应。在中亚,“欧盟的地缘政治目标是防止中亚被其他大国特别是俄罗斯控制”[9] 66“这与美国在中亚的门户开放政策不谋而合。为此,欧盟积极发展与中亚国家的经济联系,支持中亚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帮助中亚国家融入国际经贸体系。此外,欧盟还通过Tasis计划给予中亚国家大量经济援助。自中亚国家独立以来,欧盟对中亚五国的援助已达165438+3200万欧元。[9] 66“更重要的是,由于欧盟在能源方面严重依赖进口,其大约40%的天然气和30%的石油来自俄罗斯。在“俄乌能源战”中,欧盟损失惨重。因此,欧盟积极配合美国在俄罗斯周边建设能源管道的计划,并与美国倡议铺设一条横跨里海的跨里海管道。就日本而言,与油气资源丰富的中亚国家发展经济关系,显然有利于其能源进口。因此,自中亚国家独立以来,日本积极与中亚国家接触,并向它们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2004年8月,为深化与中亚国家的全方位关系,提出建立“中亚五国+日本”的战略构想。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或“小兄弟”,日本加强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关系显然得到了美国的默许和支持。
3.推进与中亚国家的军事安全合作,努力将其纳入正常化和北约化的轨道,使中亚国家在军事层面逐步摆脱俄罗斯的超级影响。俄罗斯军事战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尽可能延长战略防御部署,争取尽可能多地获得防御缓冲区。因此,尽管中亚国家已经成为独立国家,但俄罗斯仍将中亚视为其战略部署的前沿基地,继续在军事层面维持其在中亚的垄断影响力。为此,俄罗斯不仅在中亚国家驻军并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还与中亚国家建立了由其主导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条约框架下的一体化防空体系,并竭力与中亚国家保持密切的军事同盟关系。同时,也运用各种手段消除或削弱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影响力,反对外部势力进入中亚。另一方面,由于脱胎于前苏联的军队,中亚国家的军队在建制、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方面都与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俄罗斯有着一定的依赖。而且中亚国家因为军事实力弱,在某种意义上也希望依靠俄罗斯来维护军事安全。这些都在客观上有助于俄罗斯在中亚追求垄断性的军事影响力。
俄罗斯在中亚的军事影响力是美国的眼中钉。对于一向信奉军事实力的美国来说,只要中亚国家在军事层面上无法摆脱俄罗斯的支配,中亚就永远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开门红”无从谈起。只有中亚在军事上脱离俄罗斯的控制,在军事领域实现“门户开放”,其他领域的“门户开放”才有可靠保证。因此,自中亚国家独立以来,美国就确立并加强了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加强了与中亚国家的军事合作,并极力将排除俄罗斯在中亚的军事影响作为其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为此,美国通过军事交流和联合演习积极推动中亚国家间的双边军事合作,还向中亚国家提供武器装备和资金援助。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9·11”事件,美国* * *向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武装力量提供了超过3000万美元的直接军事援助,如果加上间接或其他形式的援助,将远远超过这一数字。[10]
而且,美国积极推动中亚国家加入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在北约框架下通过联合演习和人员互访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军事合作,提升在该地区的军事影响力。但由于俄罗斯在中亚深厚的传统影响和中亚与美国的距离,美国在“9.11”事件前取得的进展并不突出。
“9.11”事件为美军进入中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美国迅速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建立了军事基地。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也表示支持美军的反恐行动,愿意提供后勤支持和通过领空等便利条件。与此同时,美国进一步加强了与中亚国家的军事合作,增加了对其他国家的军事援助。尽管美国声称军事进入中亚是反恐战争的需要,但其排除俄罗斯在中亚军事影响力的战略意图显而易见。基辛格在2002年指出:“反恐战争的问题绝不仅仅是追踪和打击恐怖分子。最重要的是,我们绝不能失去一个重组世界体系的绝佳机会。”[11]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虽然阿富汗反恐战争已经结束,但美国没有从中亚撤出的迹象。相反,它仍然竭力加强在中亚的军事存在。
4.在意识形态领域积极向中亚国家推销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希望中亚国家在政治制度和社会观念上融入西方社会。中亚国家独立后,虽然表面上建立了以三权分立和多党制为标志的西方式民主制度,但实际上逐渐形成了以总统集权为基本特征的所谓“威权政治模式”。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看来,这种政治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独裁。如果中亚国家不进行政治改革,不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那么中亚国家就不会得到以西方国家为代表的国际社会的真正认可和接受。因此,美国认为,为了使中亚国家真正融入国际社会,有必要促进中亚国家的民主政治改革。只有这样,“门户开放”政策才能顺利实施。而且美国也担心威权政治模式会压制普通民众的政治权利,激化社会矛盾,使中亚成为继阿富汗之后的新的恐怖主义策源地。“美国认为,如果普通公众没有任何渠道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他们的不满,他们可能会转向接受极端分子提出的简单但暴力的方式。”[12]
因此,无论是出于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还是出于反恐战争的目的,美国在中亚国家推动民主政治改革势在必行。事情就是这样。中亚国家民主化一直是美国在这一地区除安全和能源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尤其是“9.11”事件后,随着美军进驻中亚,美国也加大了对中亚国家“民主化”改造的压力。美国不仅对各国政府施加直接的政治压力,还利用经济援助诱使各国政府主动进行政治改革;他们不仅光明正大地与中亚国家就民主化问题频繁对话交流,还暗中支持各国政敌,甚至煽动相关国家进行“颜色革命”;此外,美国还注重利用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在中亚推动民主活动。可以说,为了让中亚国家“民主化”,美国使尽了浑身解数,绞尽了脑汁。然而,由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中亚国家在政治改革方面取得的进展仍然非常有限。中亚国家也普遍反感美国的这种做法。因此,近年来,美国出于“反恐第一”的战略考虑,放缓了中亚国家的“民主化”转型,以免影响中亚国家与美国的反恐合作。尽管如此,美国不会放弃对中亚国家政治改革的要求。
此外,由于中亚地区长期封闭,与前苏联以外的外部世界联系很少,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与西方社会相差甚远。在美国看来,这种情况也不利于中亚国家融入国际社会。为此,美国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中亚各国人民与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的联系,促使他们接受西方价值观,以利于他们融入国际社会。比如美国每年吸引相当数量的中亚学生到美国教育机构学习,还邀请各行各业的代表到美国访问,让他们亲身感受美国的制度和价值观。此外,美国还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向中亚国家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灌输西方价值观。总之,美国在这方面充分发挥了“软实力”的巨大优势。
第三,结论
实用主义是美国外交战略的一大特色。显然,对于追求全球霸权的美国来说,“门户开放”绝不是其在中亚的终极目标。然而,鉴于其目前缺乏实力和主导中亚的客观条件,美国有意识地选择了这种暂时的权宜之计。可以预见,随着中亚主要战略力量的发展,一旦出现美国主导中亚事务的机会,美国必然会放弃“门户开放”政策,转而追求主导中亚。无论如何,对于长期封闭落后的中亚国家来说,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无疑可以促进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提升其国际地位,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客观上也能产生一定的积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