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噪音的论文?

从心理声学的角度来看,噪音也称噪声,一般是指不适当的或不舒服的听觉刺激。它是一种由众多频率组成的、具有非周期性振动的复合声音。简而言之,噪音是一种非周期性的声音振动。它的声波波形不规则,听起来刺耳。从社会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何干扰人们学习、工作和休息,使人感到不舒服的声音都称为噪音。比如流水的声音,敲击声,沙沙声,机器的轰鸣声,都是噪音。它是用分贝来衡量的。零分贝是可听声音的最低强度。

噪音可分为高强度和低强度。低强度的噪音总体上对人的身心健康没有危害,在很多情况下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高强度噪声主要来自工业机器(如织机、车床、空压机、镐、鼓风机等。)、现代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摩托车、拖拉机、飞机等。)、高音喇叭、建筑工地、商场、体育娱乐场所等产生的噪音。这些高强度的噪音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使人感到疲劳,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引发疾病。高强度噪声不仅损害人的听力,还会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视觉、智力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人长期在95分贝的噪声环境中工作生活,大约29%的人会丧失听力;即使噪音只有85分贝,10%的人也会耳聋;120~130分贝的噪音可使人感到耳朵疼痛;较强的噪音会损伤听觉器官。在神经系统方面,强噪声可引起头痛、头晕、倦怠、失眠、情绪焦虑、记忆力减退、脑电图慢波增多、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症状。在心血管系统中,强噪声会引起脉搏和心率的变化,血压升高,心律失常,传导障碍和外周血流量的变化。在内分泌系统,强噪声会引起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基础代谢率升高、性功能障碍、月经失调等;在消化系统方面,强噪声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胃功能紊乱,胃酸减少,食欲不振等。总之,强噪声会导致人体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有人曾经调查过202个在噪音高达95分贝的环境中工作的人。结果显示,其中39%的人头晕,32%的人失眠,27%的人头痛,27%的人胃痛,27%的人心慌,27%的人记忆力减退,22%的人心烦,65,438+08%的人厌食,65,438+的人高血压。所以不能把强噪声想当然,要采取措施预防。当然,人对噪音是敏感的,个体之间差异很大。有的人对噪音比较敏感,有的人对噪音的适应能力很强,这也与人的需求、情绪等心理因素有关。无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强烈的噪音总是需要预防的。

为了防治噪声,我国著名声乐家马教授对国内外各种噪声的危害和标准进行了总结和研究,提出了三点建议:

(1)为了保护人的听力和健康,噪声的允许值为75~90分贝。

(2)保证交谈和交流,环境噪声允许值为45~60分贝。

(3)建议35~50分贝睡眠。

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噪声环境的控制不仅要考虑人的因素,还要考虑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充分的噪声控制必须考虑由噪声源、声音传播方式和声音接收器组成的整个系统。噪声控制措施可以针对以上三部分或其中任何一部分。噪声控制的内容包括:

(1)降低声源噪声,工业和交通运输可以选择低噪声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声源的运动方式(如阻尼和隔振降低固体发声器的振动)。

(2)降低声音传播途径中的噪声,控制噪声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声传播途径,如采取吸声、隔声、声屏障、隔振等措施,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

(3)当受话者或受话机关的噪声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方面未能采取措施,或声学措施仍达不到预期效果时,需要对受话者或受话机关采取防护措施。比如长时间接触职业噪声的工人,可以佩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用品。

虽然现在噪声控制在技术上已经很成熟,但是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规模很大,有很多企业和地方采用噪声控制。因此,在防止噪声方面,必须从技术、经济、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平衡。当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在室外、设计室、车间或员工长期工作的场所,噪声强度要低;仓库或者人少的车间或者空旷的地方,噪音略高。总之,对于噪音的处理,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性质、持续时间,应该是有所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