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数字经济优势的论文
众所周知,21世纪已经进入高速信息化时代,手机、互联网等信息终端无时无刻不在干扰着我们的生活。据统计,我国手机用户规模已突破5亿,网民规模达到21亿,均居世界第一。如此庞大的信息市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不断取得突破。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人类社会推向新的历史高度。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的第三次浪潮几乎没有遇到地域限制,是一次全球性的浪潮。新经济不再以传统产业和稀缺的自然资源为基础,而是以高科技产业为基础,而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当前经济的分类有这样一种看法:一种是朝阳经济,一种是夕阳经济。大多数传统产业已经成为夕阳经济,现代经济的主要功能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分配,而不是物质的生产和分配。或许,对于某些国家或企业来说,未来生产的对象主要是“字节”,而不是原子制成的产品。
信息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数字革命、互联网、电子商务和通信技术在这种新的经济形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加速器。
(1)信息技术使知识和信息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技术,特别是微机革命和数字革命,使信息资源计算机化,把浩如烟海、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的、有用的、有经济价值的信息。人们可以对其进行任何方式的加工,以任何方式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搜索和使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自己需要的任何信息,从而将信息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和使用价值,进而成为现代国民经济的主要经济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知识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企业中最关键的资产不是资本而是智力。随着创意、信息和技术越来越成为产品的组成部分,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也在增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不会取决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和价格,而是取决于其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面对新经济的客观现实,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信息是独立于资本和劳动的生产要素。一般来说,经济系统活动过程中有三流,即由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组成的物流;劳动力和其他能源构成的能量流;以及为实现一定目标而组成的组织、计划、指导、协调、控制和管理的信息流。信息在这里起着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作用,因为人们可以通过信息流中的反馈信息来调整物流和能量流的数量、方向、速度和目标。信息流可以控制经济系统中的人和物去做符合目的和规则的活动。在物质和能量投入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信息投入会造成不同的经济效果,创造不同的价值,经济系统中的信息可以转化为价值增值的手段。
(2)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更新和改造,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它正在创造新的产业,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设计、制造和营销管理已经或正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计算机控制的机器和生产线取代或减少了工人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应用加速了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降低了成本。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合作与融合,逐步走向全球化。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将导致国力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3)信息技术显著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效率和效益。在信息时代,由于知识的大量生产、不断创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经济生活节奏的加快,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在信息技术领先的美国,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连续30年位居世界第一,但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占总劳动力的比例却从30年前的33%下降到17%。再过10年,就会降到12%。到2020年,只占不到2%。目前,一些高度自动化的工厂几乎不再使用手工工人。事实上,由于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连续实现了高增长、高就业和低通胀,减少了预算赤字,降低了利率,保持了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美国联邦政府商务部发布的《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年度报告指出,信息技术产业是当前美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在过去的五年中,虽然信息技术产业的规模只占整个经济的8%,但美国65,438+0/3的经济增长都归功于这一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惊人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人的生产、消费、交流和娱乐方式。
第二,信息产业建设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点。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头戏,先进的IT产业将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一点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日本将信息化的成败、IT产业的兴衰和日本经济竞争力的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制定了信息化立国的目标,力争在5年内成为世界最先进的IT国家。韩国认为21世纪是知识和信息决定国际竞争力的时代。信息化和网络化不是选择的问题,而是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根本大计。欧洲联盟将信息社会的建立视为与统一欧洲市场和促进欧元等重大项目齐名的历史性事件。
虽然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国的普遍需求,但各国的信息化战略仍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事实证明,只有立足于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实际,扬长避短,不随波逐流,才能在滚滚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下面,我们来看看芬兰,一个信息化带动经济增长的例子:
芬兰是世界上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信息技术已经融入整个芬兰社会。近年来,芬兰在国际竞争力评价中名列前茅。究其原因,除了芬兰政府长期重视发展教育、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外,还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芬兰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力投资信息技术,并取得了巨大的效益。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芬兰的劳动生产率正以创纪录的速度提高。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相比,芬兰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得相当快,其工业劳动生产率在交通和信息产业方面甚至超过了美国。
信息技术投资已成为芬兰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目前,90%的芬兰企业已经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芬兰企业普遍认为,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有关生产活动和市场营销的信息,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和销售提供了充分而有力的依据,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目前,芬兰所有工业企业都已广泛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服务行业的大多数公司和企业也开始普及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了8%,达到18%。
在过去的10年中,芬兰大力发展信息通信业,同时也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其传统的森林工业、金属和机械制造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20世纪90年代以来,芬兰国家技术发展中心先后协调资助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实施了智能系统应用计划、芬兰中小企业信息化计划等项目,极大地推动了芬兰传统产业的信息技术改造,提高了整体技术水平。通过信息技术的改造,芬兰的森林工业、金属和机械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度得到加强,成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综合体,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在当前全球竞争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芬兰政府于2003年9月通过了一项进一步发展信息社会的计划,力求通过全社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增强芬兰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消除地区之间的差距,确保全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
芬兰政府力争通过这一计划实现以下目标:所有公民都有机会享受信息社会提供的服务,都有机会学习和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芬兰的所有公司、企业、团体和组织都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服务,增强竞争力;各行各业的员工都能拥有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保证芬兰能不断获得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进一步加大对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的投入,确保芬兰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继续走在世界前列。
三、中国信息技术产业战略
中国传统信息产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对传统信息新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国家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信息和信息产业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信息产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信息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需求旺盛,发展迅速,竞争激烈,效率提高。其乘数效应和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已成为21世纪新经济的战略性产业。然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信息产业的许多领域在国际上并不具有竞争力。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国要在21世纪进入世界信息产业强国和强国的行列,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1)贯彻工业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方针,研究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发展规律,处理好信息产业发展中统一决策、多层次分级管理、多元化经营和多种经营的关系。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发展阶段,也面临着全球信息化的挑战和机遇。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建设网络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绝不能埋头工业化而忽视信息化,也不能从工业化现状出发盲目追求信息化。而是要实施“机遇战略”,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引导新世纪的产业向高附加值、高竞争力、高信息含量方向发展,以工业化支撑信息化,为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和市场。
(2)分析国内外环境,注重研发,做好大企业集团与放开中小企业相结合,市场机制与依靠政策法规相结合,加强协调,适时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和结构。
收集技术、市场等信息,分析影响国内外信息产业各部分发展的环境变化,抓住机遇,为宏观决策和微观管理提供参考。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相当薄弱,亟待加强。增加研发费用,加强研发实力,使企业逐步成为研发主体。
信息产业中既有竞争性产业,也有基础性产业。对于前者,自然要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后者,近年来的国际经验表明,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也是提高服务质量、抑制价格上涨的有效手段。过去被认为是“自然垄断”的行业,由于技术变革和市场变化,也开始不同程度地加入竞争。因此,利用市场机制发展信息产业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体现市场规律的政策法规也是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因为政府在整个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没有政府的干预和协调,市场就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产生消极的影响。当然,政府干预必须合理,协调必须适当。同时,这种干预和协调要及时、灵活、机动。任何盲目指挥的后果,不亚于市场失灵。政府帮助而不是代替企业解决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为行业指明发展方向,找准国内行业在全球生产链中的位置,积极拓展国内行业的营销渠道,不失时机地根据世界市场调整国内行业的相应结构。
(3)从领导、规划、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积极加强信息产业的薄弱环节,即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使之适应信息产业其他部分的发展,逐步发挥其对信息产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信息服务业包括数据库服务、软件服务、网络服务、系统集成服务等行业。他们在整个信息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国内各界的充分认可。信息产业的其他部分都有相应的管理部门,但这部分处于分散管理甚至无人管理的状态。由于信息产业各部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电子工业、邮电通信等部门开始将业务范围延伸到信息应用服务或信息增值服务,出现了“电子信息产业”、“信息通信产业”等新名称,这两个部门在数据联网服务领域相互重叠、相互竞争。事实上,信息服务业与电子工业和邮电通信业密切相关,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为了遵循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规律,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应该有一个单独的管理部门。同时,要加强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尽管国家计委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司在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国信息协会也多次呼吁并撰写了关于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报告,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国家业务协调和规范管理,以及在投资、税收、信贷和关税(价格)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一直难以落实。滞后的信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短期内似乎并不明显,但时间越长,后果就会越严重。因此,必须尽快解决信息服务业的管理和发展问题。
(四),人才为本,教育为先,加强信息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
20世纪50年代工业化初期,中国大规模培养工业化所需人才,不断从其他战线向工业战线输送人才。当时的一个口号是“打造产业军”。那么,在当前的信息化起步期,中国也需要高瞻远瞩,为信息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需要发展信息产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在高校专业设置上,应适当增加信息技术、信息工程、信息经济、信息管理等院系。信息产业各部门、各单位要大力加强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在企业实践中,要发现和造就一批信息企业家。同时,要创造条件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使他们投身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合理调节信息产业各类人才的流动,使他们更好地发挥才能,为信息产业发展服务。
信息产业是21世纪的战略性产业。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利润,还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甚至军事上的能力和地位。我们要认清时代规律,加快培育自己的信息产业,发展信息经济,使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