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交友散文》评析
《论交友》和《共同实践》一样,在读者面前完全是赤裸裸的,可以说是自由和赤裸裸的。正是凭借这种写作风格,作者使文本将多重友谊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读者可以看到关于友谊的多重关系,并认识到一个新的交友概念。
第一,物质的朋友
作者在开篇通过多重修辞手法表明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进而开启对友情的解释,通过爱情与友情的对比引出自己的交友观。然后顺应时代潮流,先讨论了金钱的物质友谊,从而表明了我对物质朋友的判断。
在作者看来,他反对西方谚语所说的“朋友在急用或困倦时才是真正的朋友”,并称之为空谈。对于一般人来说,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及时援助,都可以说是真正的朋友。因为中国往往以“真正的朋友会在你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尤其是在金钱这种东西面前”的理解来衡量朋友的意义。所以说,急用或困用的朋友才是真朋友,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有道理的。但作者在文章后面指出,很多“朋友”只是为了表个情,擦擦脸,并不是为了朋友本身。至于“朋友出手”的素材是否有友情成分,不得而知。作者甚至说这些“朋友”是“有利可图”的。
对于作者的说法,读者反驳这只是个例是必然的,名言和真理也是偶然的。所以作者用一种“家常”的口吻,引用了很多正常的生活,就像和读者聊天一样,让读者很容易阅读和接受这样的“日常证明”。
在物质朋友的讨论的最后,作者表明,在你困了的时候开始帮助你的不一定是朋友,也可能是平日里极度鄙视和不相干的人。一旦你得到帮助,友谊就可能产生,你花了很多年经营和维护的旧友谊就会分崩离析。此外,作者还引用了“广分手论”和“反分手论”来骂那些对友情有油光的看法的人,或者是别人,或者是我们自己。
所以物质上的朋友不全是真友谊,也可能是有利可图的伪友谊;毫无疑问,金钱也可以衡量友谊。不过,衡量友情也不算太苛刻。你必须根据他能给你什么来判断这份友谊的分量。真正的友谊绝对不止于此。
第二,精神之友
物质精神是两个伟大的对手。很多拥有物质的“成功人士”往往忽略了精神的重要性,而过于追求精神的“贵人”往往缺乏物质。在友情面前,也是如此。
文章前半部分,作者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笔墨在“物质之友”上,只是为了和下面的“精神之友”做个比较。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还是以反驳的方式开始阐述自己对友谊的认知。他一开始就引用了孔子的“直信朋友”的义气,为世人所推崇,然后加以分析解释,最后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种义气“并不十分牢固”。
在这个层面上,作者通过“精神之友”这个焦点来传播“精神之友”的所有解释。首先,“直接信任你的朋友”之所以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是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用他们的慷慨来说服你,这比骂你的人更可怕。至少面对那些挑衅性的骂,你可以骂回去,但对于这种大度和宽容,你只能虚心和耐心的听和忍,这可能早就脱离了人们理解的“直接原谅”。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后面还引用了泰勒和但丁的相关著作来说明。
其次,作者所谓的“听多了的朋友”同样不靠谱。笔者认为,知道的多,背的多的人,不一定适合做朋友,但也可以做顾问。当然,你得摆脱那些真正符合你精神的人。他很快引用了“德博拉批评伏尔泰”的例子来分析和解释,以便读者能很快进入他的观点。后又结合古今中外的诸多事例进一步证明。
可见,“精神上的朋友”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
第三,真正的朋友
在对物质精神两大巨人的阐述之后,作者最后留下了三分之一的笔墨来强调自己对交友的认知。他首先对读者说:“这并不是说朋友对你没有好处;我刚才解释了,能给你身心好处的人不一定是朋友。“后来提出,真正的友谊不是为了拉拢,而是一点点的偶然和无意识,就像一颗藏在意识里的种子,随时随地都能发芽。
在这个阶段,作者两次提到“真正的友谊”。我第一次说:“真正友谊的产物,只是一种弥漫你身心的愉悦。”他指出,这种安慰其实是一种“友谊”。是一种看似平淡,却已经超越生死的友情。第二次提到“真正的友谊是比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更深的关系。”这种说法完全把前面的“物质朋友”和“精神朋友”交织在一起,形成高度集中的论述,也是对精神和物质友谊绝对观的集中否定。作者还举了教皇的例子来论证这一点。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单独列出了“一般角度的朋友”,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类朋友的认同。与这样的朋友建立的友谊,叫做真正的友谊,与苏的友谊略有不同。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和读者聊天时并没有脱离文本,也不乏理论支撑。这种“家常”散文是独特的,有其自由的“散文散”,也有其赤裸裸的“散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