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人与妻子离婚的七大标准是什么?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他们认为家里人比别人多,所以他们家比别人有福气。正是因为这种思想,在建国初期,基本上每个家庭都有六七个孩子。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基本上每个家庭都是孩子,甚至孕育出了一些丁克。那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很明显,那就是“计划生育”的实施,它在颁布后很快就进入了国家的基本国策,对生好孩子,少生孩子,控制总体人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你知道我国哪位先知提出了计划生育吗?那就是被宋庆龄誉为“中华民族的瑰宝”的马寅初,马寅初作为计划生育的开创者和推动者,有八个孩子,两个妻子,第二个妻子比他小22岁。为什么?

少年马寅初

马寅初,1882,浙江人。他从小就很聪明,但家庭条件一般,生活贫困。但这并不能阻挡他对知识的追求,也注定了“对斯责任重大,必先苦其心,劳其骨,饿其皮”的马寅初,保持了初心,决定出国留学继续深造。完成学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到母亲的怀抱,报效祖国。

那时候能出国留学,学成后选择回国的人很少。马寅初一回国,就受到当时很多政客和团体的关注。并发出邀请,邀请海归加入自己的团队。但马寅初从小就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希望别人过多干涉他,所以拒绝了他们的好意。他选择在北大当老师,准备用知识改变后人的思想,几年后成功成为经济学界的领军人物。

深谋远虑,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肝脑涂地。

马寅初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初,马寅初是浙江大学校长。他不仅毕生致力于文学建设,而且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当时,马寅初嗅到了因国家经济建设发展而不断增加的人口,这在普通人眼里可能是富裕的代名词,但在他眼里却是“一颗隐藏的炸弹”。

人口增长过快会大大减少人们的平均资源。当时袁隆平老人还没有研发出亩产一万斤的杂交水稻,所以人口的增加在粮食方面会有非常大的隐患。有可能人口达到一定数量后,人们甚至会衣食无忧。

正是出于这种担忧,马寅初迅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做出计划生育的前身“少生优生”,每户最多只能生两个孩子,多生就要罚款。这个想法刚出现时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但是通过研究,这个想法确实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于是开始立法。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渗透到每家每户,全国新生数量终于得到控制。

不了解家庭生活真相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马寅初一出生,就受到封建思想的迫害。他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而不是他自己选择的,所以所谓的“父母命媒人之言”把他们结合了起来。作为一个留学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马寅初的妻子是个农村来的女人,见识有限但很通情达理。她是家庭主妇。

接下来的几年,她为马寅初生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可惜儿子刚出生就夭折了,这对双方都是很大的打击。在旧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如果家里没有男性,妻子就会被外人指指点点。正因为如此,马寅初的妻子向他提出纳妾,希望为马家留下一个后代。

马寅初的心一直在妻子身上,没有因为没有男人而和她离婚。但马寅初出国留学回国研究课题后,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自己的研究上,两人聚少离多。所以关系渐渐疏远。这时,一个女人出现在马寅初的生活中。这个女人是她女儿的同学,才13岁,比马寅初小22岁。但是他们不顾世俗眼光结婚了,马寅初也没有生下两个男孩两个女孩。就这样,一家人和梅梅生活在一起。

马寅初从小性格就很倔强,遇到什么不公平的事情都会发表意见。也正因为如此,马寅初在1957年他的著作《新人口论》发表后,被囚禁了两年,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得以平反。

马寅初一生发表了无数的论文和文章,但最著名的是《新人口论》、《新货币论》、《马寅初文集》。他为中国经济、教育和人口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膝下有一大堆孩子,他却主张“计划生育”,让世人对其有诸多偏见。

马寅初作为中国“计划生育”第一人,蔑视世俗的眼光和人们的偏见,坚持执行这一政策。他一定吃了很多苦,尤其是因为他的作品最终锒铛入狱,但他的坚持也带来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在这里,我们要向被称为英雄的人致敬,他敢说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