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怀疑产生创造力这一论点的论证材料

自从有了人类,我们人类文明史就是创造史,女神补天、精卫填海、仓颉造字、牧牛刘妈都体现了古代人类对创造力的想象和实践。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整个世界的文明进步点燃了无尽的火种。正是有了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世界进入了原始信息时代。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繁荣;火药的应用提高了战争的效率,不仅摧毁了落后的生产力,而且加速了民族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因为四大发明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布局和区域格局,生产力一次次飞跃,用机械制造代替了手工劳动,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因此,创造力的巨大推动力是不可估量的,其巨大影响可能贯穿整个人类文明史。但是,曾几何时,我们中华民族似乎永远无法在四大发明的功过上有所进步。为什么?教育的没落,思想的禁锢,总会阻碍和扼杀创造性思维和智慧的火花。封建伦理文化崇尚经验主义哲学,总是徘徊在认识的基本领域。在中国的古代哲学中,似乎三皇五帝一直都是被尊崇的。静态生产力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现在在认知层面不如以前。当创作成果停滞不前时,这种怀旧心态依然是迫切和焦虑的;所以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坚持前人的成功经验和人生逻辑才是真理,一切以前人的教导为指导。尧、舜、禹、唐、周公、文、,以及后来的孔孟、朱等,几乎被所有的古文经学所称赞。所以,无论西方文化如何冲击我们的“博大精深”,我们似乎总是离不开那份乡愁,就像放飞的风筝总是被后面的绳子缠住,想飞也飞不高。

我们的历史喜欢怀旧,是因为古代先贤在生活中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一成不变的农业社会让人们的思想变得自私而空虚,无望的生产力只能通过追溯过去来寻找心理安慰。

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大胆突破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意识形态僵化,但其成果很快被各种战争所流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历史上思想领域最广泛、最深刻的革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提出,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思维,同时,中国人第一次迈出了大胆探索的步伐。那是一个激情的时代,人们在批判传统的同时,开始追求符合自身发展的新道路;然而,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虽然权力向市场经济做出了很大让步,中国追赶世界经济的步伐明显加快,但在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领域,我们仍然停滞不前。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的技术领域,我们都没有像微软、英特尔、ipad这样引领世界进步的火车头,这与我们改革开放30年,与我们人口众多的国家迈向现代化的步伐极不相称。没有创造性的成果,市场经济的源泉就会枯竭,我们的经济就会永远在低端领域徘徊,人民对财富的焦虑就会越来越焦虑。没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创新技术的支撑,低端产业会重复建设,市场恶性厮杀永无止境;人民的道德水准和精神追求会进一步降低;对金钱的追求以及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败,让整个社会对生存环境充满了怨恨和失望。这一切的症结在于教育的官僚体制,学术的浮夸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只是科举考试的延续;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一些变化,但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只是改变教育和受教育者眼中的生命状态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炼狱过程。不是通过掌握原理来不断探索未知世界,而是在科学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进行开拓性的实践,把创造性的成果作为自己学习和奋斗的方向。这种庸俗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应试教育会通过晦涩难懂、繁琐的考题来“优胜劣汰”。所以,几十年的苦心教育,只煅烧出了当官的精英,而少有世界级的技术领袖和科学大师。

应试教育和科举一样,整个学制培养了一批背诵天才。最好的中学,不仅猜拳押题命中率高,就连那些古怪问题的解题步骤,都被学生牢牢记住。但是变化的世界不会给人们提供好的答案来背诵。卢梭说:大自然给了一个天赋,它拒绝给第二个天赋。当一个人拥有超强的记忆力时,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就会受到限制。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关于光速的问题,这位通过对比光速建立相对论的伟大科学家答不上来。他说,我为什么要费心去背任何一本教科书上都能找到的答案呢?垃圾的记忆会严重影响思考和研究的效率和质量。一项调查显示,历年高考状元的专业地位鲜有建树,恰恰说明我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存在盲区和误区。

一个原理的掌握是掌握50个问题,掌握500个问题还是掌握,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这种毫无意义的折腾中。掌握原理的目的是激发我们对未知世界的逻辑思维和想象力,把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开启未来的钥匙。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而不是无休止地用原理去钻已知世界对人类生活毫无意义的问题。换句话说,这是为了让学生的基本功更加扎实,但这种思维和教育方式本身就决定了按兵不动、不逾矩的心态。如果基本功的掌握没有配上翱翔的翅膀,我们就永远停留在对已知世界的认识基础上,或者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走老路,或者翻译克隆别人的技术成果,或者以此作为职业晋升的标签。抄袭、剽窃、伪造的成功,极大地败坏了现有的学术风气。知识分子是民族的脊梁,是社会进步的引擎。没有诚实正直,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不仅是对教育的亵渎,也是对社会殷切期望的辜负。

中国大学的官方标准造就了一批“双肩挑”的人才。所谓双肩挑,就是在教学岗位上教书,在行政岗位上做官,严重贬低了教育学术的严谨性。教育和学术是需要全心投入的伟大事业。一个有志于科学文化事业的知识分子,首先要有无私奋斗的精神。一个在利益诱惑下什么都留不住的人,如何做到“锲而不舍,一石可以雕”?“双肩挑”的“别有用心”严重腐蚀了师资队伍,一些教授、副教授不得不拿到官职才能安心“本职工作”;干部一换,就排队找党委书记当官。当老师的素质如此低俗势利,怎么能认为教学的方式给了学生有创造性的榜样和鼓励呢?

创意成果来源于独立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自由表达。每个人都能理解和知道的,都不是真理。真理来自特殊的灵魂,其特殊性在于超越常人的思维和想象,以批判和质疑传统和世俗的精神发现未知世界的客观规律。这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学术自由和宽松诚实的研究环境来真诚地关心和支持真理的表达。人的生理因素决定了创造力的黄金年龄是25岁到40岁;而这些人在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思想成果却难以“催生”;技术官僚和学术官僚严重限制了新思想的产生。所谓技术官僚,就是有行政职务的专家,利用自己的人脉控制科研经费的执行;学术官僚是已经进入学术更年期的“受人尊敬”的人,他们还垄断着科研经费的申报。年轻的后生,即使有过人的思想,激发出创作的冲动,在这样的环境下,要么窒息,要么抄袭;所以智慧的火花湮灭在心中,就像封建时代的爱情一样,默默的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这种看不见的失落,习惯在一个不求上进的麻木社会,并没有引起丝毫的遗憾和焦虑。自私、固执、僵化,让“椽子先腐”,严重阻碍了创意的诞生。

知识和创造是没有国界的,职业的特点决定了知识分子崇高的道德品质。创造性思维来源于无私奉献。这种“无私”并不仅仅停留在文字上。带着对人类和世界的责任,坚持全人类的立场,创造性的成果具有传奇的生命力;任何局限于国家和民族地区的创作,含义都是狭隘的;自私创造的结果根本经不起推敲和检验。研究经费一部分用于公关,一部分用于私用,一部分用于跑腿。学术领域的“豆腐渣工程”比建筑领域的现象还要恶劣,纸的象牙塔里连一块砖都看不到。

今天,我们高举先辈的火炬,承载民族的重托,带着引领世界经济崛起的雄心,阔步前行。如果教育、学术和研究领域被自私的杂念所困扰,我们就无法在征服未知世界之前征服自私狭隘的主观世界;生产力停滞在低端产业的平台上,领导世界的信心从何而来?世态炎凉,人心不古,民族心理又回到了那种怀旧的惆怅。复古魔咒的悲剧会重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