葆拉主要思想论文

这种东西还不如自己写。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首先构建了一个二元论的哲学体系。

唯心主义:把世界一分为二。现实世界是个体的、不可靠的世界,是短暂的、多变的、不纯的、混杂的、不完整的,所以是不真实的;“理念”的世界是永恒的、静止的、纯粹的、完整的,所以是真实的、一般的。由此引申出一些相关问题,如共性与个性,* * *与特殊性,本质与现象,概念与具体,成为西方哲学千百年来的一个讨论中心。所以尼采认为,整个几千年的西方哲学本质上是柏拉图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一种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延伸。

哲学史家蒂埃里说:“柏拉图是诗人和神秘主义者,也是哲学家和辩论家。他将逻辑分析和抽象思维的巨大力量与惊人的诗意想象和深邃神秘的感情结合到了罕见的程度。”

柏拉图的美学是其哲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和艺术的概念第一次被纳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并不等同于他哲学中神秘的、诗意的东西。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的本体论——理念论

柏拉图认同苏格拉底的理念,坚信理性可以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作为哲学探索的目的。

真正的知识:它必须是关于真实的和永恒的事物的知识,而不是关于在转瞬即逝中流动和变化的事物的知识。像物理这样的学习,处理的是现实世界的知识,所以无法把握永恒不变的事物和存在。真正的知识是关于“观念”的知识。

永恒的是“观念”的世界,真实的世界是对“观念”世界的模仿或“分享”。

柏拉图认为,存在的事物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是“观念”的世界,它具有绝对的静止性、纯粹性、永恒性,是最真实的;其次是数学对象,如数字、几何图形;再次,个体事物,即个体的“生物”,即动物、植物、人工制品等。,本质上是不断变化的;二是人像,“先指影子,后指水面的倒影和光滑的身体,以及其他类似的东西。”两者的关系是“理念”是一切的蓝图。个别事物是同名“观念”的复制品或影子。人像也是个别事物的复制品或影子。具体的事物“参与”在“观念”中。拥有某物就是拥有一部分。

与认知对象相对应,认知能力也分为两部分四个等级。

第一部分是“可理解”和“知识世界”。可以分为两类:①理解与理性有关(no-sis的意思是“智力”、“智识分析”、“思维”),对象是“观念”。理解不需要任何感性的东西,仅凭概念本身就能把握“理念”。属于哲学的认识活动;②理解与知性有关(dianoia的意思是“思考”和“分析”),对象是数学对象和几何图形。量和形往往用数字和事物来解释,仍然具有具体事物的感性色彩。另外,数学方法是从前提到结论的推理,前提具有假设的性质。比如“所有的数都是奇数或偶数”、“所有的数都是万能的”。

第二部分是“可见”和“意见世界”(判断)。也分为两类:①信仰(信念),即日常经验和常识,但缺乏确定性;(2)猜测,对象是肖像,幻想是个人的想象和印象,诗歌和艺术品属于这个阶段。

柏拉图认为,理性推理所认识的东西总是真实的、不可改变的,而意见和非理性感受的对象总是不可改变的、不真实的。

同时,关于“理念”的知识是先验的。他说:“如果我们在出生前就获得了这种知识,并把它带在身边,那么我们不仅会在出生前和出生时知道“相同”、“更大”、“更小”,还会知道一切“本身”。不是吗?因为我们的论证不仅适用于“同”,也适用于“美”、“善”、“义”、“圣”。简而言之,适用于问答辩证过程中一切标有“自身”的事物。所以我们在出生之前就应该已经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

对个别事物的感官知觉不是知识。如果把知觉当作知识和真理,就会导致像智者派那样的主观主义。

柏拉图认为理性的先验性和必然性是两个概念。必然性是创世纪之前就存在的盲目力量,是无序的,没有价值的。理性代表了上帝的力量。它把善放进宇宙,让宇宙有秩序有价值。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首次明确而深刻地提出了哲学认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即如何在流动的、变化的、短暂的现象世界中把握事物的真正本质,从而达到对世界的理性认识。

然而,“观念”的世界并不被普通人认可。一般的知识只能停留在日常的、现实的世界中,经常被现实世界所迷惑,因此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只有理性的人才能通过记忆看到“理念”,也就是事物的本体。哲学家属于“全心全意思考事物本质的人”和“喜欢了解真相的人”。生活在“看得见的世界”的人就像生活在山洞里,生活在“知识世界”的人就像生活在阳光下。这就是他讨论的“洞穴隐喻”。所谓“洞穴比喻”,柏拉图是这样想的:一群人世世代代住在洞穴里,被铁链锁在固定的地方,连脖子都被锁住,只能直视眼前的景象。他们后面有一堆火。在火和囚犯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人们举着各种雕像走过。大火将这些雕像投射在面对犯人的洞壁上,形成多样而变化的图像。囚犯的生活就像看皮影戏。他们认为眼前晃动的影像是真实的东西,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于是,有人走出山洞,晕了之后终于在阳光下看到了东西。

与“理念论”相一致,柏拉图在《大海马》一章中反复论证“美是什么”与“美是什么”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美不是美的东西,而是“美本身”。同时,柏拉图不同意智者派和苏格拉底的观点,认为这种“美本身”是不恰当的、有益的、愉快的,也不是善的,善不是美。美丽的事物之所以美丽,是因为美本身赋予它们美,也因为它“分割”了“美本身”——美的“理念”。

这种美本身是什么?

柏拉图说:“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无生无灭,无增无减。”这一点不美,另一点又丑;这个时候的美,在另一个时候就不美了。一方面是美,一方面是丑;不因人而异。对某些人来说很美,对另一些人来说很丑。不仅如此,这种美并不表现在某一张脸,某一只手,或者身体的某个其他部位;它不存在于某一篇文章、某一种知识或任何其他物体中,如动物、大地或天空;它只是永远存在于自身中,它以整体的形式与自身相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只有有了它,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变得美好。"

而要理解这种“美本身”需要经历一系列阶段:

他的第一步应该是只爱某个美好的身体,用这个美好的身体去孕育美好的真理。第二步,他应该学会理解一种或另一种形式的美与所有其他形式的美相关联。这是在许多个体美的形式中看到形体美的形式。假设是这样的话,只有傻瓜才不会明白所有形式的美都只是一样的美。明白这个道理后,他应该把自己的爱传播给一切美好的形式,而不是过分热情地专注于一种美好的形式...更进一步,他应该学会看到行为和制度的美,看到这种美也是无处不在的...从此,他要在向导的引导下,进入各种知识,看到它们的美。所以看一看已经过去的广阔的美的领域,他将不再像一个卑微的奴隶,把他的爱集中在美的一个个体对象上,一个孩子,一个成人,或者某个行为。此时以汪洋大海之美,凝神凝视,心中顿觉无限喜悦,于是生出无数美好崇高的真理,获得丰富的哲学收获。经过这样一场充满能量的较量,他终于豁然明白了唯一无所不包的知识,以美为对象的知识,明白了美的本体。

这种美本身就和哲学知识、真理属于同一范畴。认识美的方式本身本质上是一种探索真理的方式。

二、美与爱、善与生命本身的关系

柏拉图认为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不朽:“我相信人们竭尽所能来获得不朽的威望,赢得后代的爱;他们的道德品质越高,就越应该这样做。他们爱的是不朽。"

追求长生不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生育把自己的精华和血脉传给后代,让自己的生命在后代得以延续;二是创作出精神性的作品,把自己的理念传递给当代和后代,在历史上留名。这种方式与智慧和美德有关。比如像梭伦诞生了城邦的法律,哲学家诞生了各种美德。相比较而言,人们更愿意生产精神产品。“只要我们看着荷马、赫西奥德等伟大的诗人,羡慕他们那些为他们在世界上赢得永恒名声的漂亮孩子,那么人们就会愿意选择拥有灵魂的孩子,而不是肉体的孩子。”

追求长生不老与智慧和善良有关。智慧和美是相关的:“因为智慧属于最美的东西,而爱是对美的爱,所以爱一定是对智者的爱。”"爱是希望美好永远属于你。"所以,这也是一种爱。生育与世俗的爱和性有关。“所有生物之所以有如此狂热和热爱,都是为了追求不朽。”"美是主宰生育力的命运之神或生殖女神."爱美也和长生不老有关。因为追求不朽,所以人必须爱,必须爱美,必须爱智慧,必须爱善。爱与真善美有着内在的联系。

著名美学历史学家塔塔·凯维奇:“著名的美、智、善三位一体理论源于柏拉图,体现了人类的最高价值。柏拉图把美放在与其他最高价值同等的位置上,但并不凌驾于它们之上。”

真善美是什么关系?美与善都是“理念”,都是本体,都是真理。然而,美与善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在“观念”的世界里是平行的还是从属的?

美不是善,善不是美。在《饮酒》一文中,柏拉图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美来把握真理,并将关于美的知识视为“唯一涵盖一切的知识”。那么,美本身就是最高的“理念”吗?是最高真理吗?在知识世界里最不应该看到的,也是最难看到的,就是善良的观念。为了认识它,我们必须解释它确实是各种美丽和正义事物的原因,是可见事物中的光之父,是可知世界中理性和真理的最高来源。任何想合理处理公务和私生活的人,都必须注意。在这里,善显然被视为最高的“理念”。善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和基础,包括美和正义。

对于这个问题,柏拉图提出了他的“太阳隐喻”:他认为感性世界中最高贵、最伟大、最美好的就是太阳。光靠视觉和视觉物体是不足以让肉眼看到物体的。善在可知领域也占据了和太阳一样的位置。太阳不仅是一切可见事物的可见性的创造者,而且使它们能够生成、生长和孕育;虽然不是自己生成的。认识的对象不仅从善中获得其可知性,也从善中获得自身的存在和本质,但善本身不是本质,而是超越本质的东西,比本质更有尊严和力量。赋予知识的对象真理和认识者知识的能力,就是善的观念。太阳是理解感性事物的源泉,是它使感性的物体出现。同样,善决定了可知的对象是什么,并使它们出现在头脑中。因此,善不仅是最高的“相”,而且是独一无二的“相”,因为其他一切事物只有与善相关,才变得有用和有益。如果没有善,那么其他一切都没有价值。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你就不知道其他没有好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对美的追求可以接近善本身。对美的追求与善和永恒有关:这种美本身就是一个人最值得追求的人生境界。

柏拉图最终恢复了人类生命本身的爱、美、善,这与永生有关。也可以说永生是人类的终极目标。美的概念不仅关系到美学和艺术,也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理想,是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阅读和欣赏中,我们可以从希腊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对柏拉图的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第三,艺术的功能

理性所能达到的美本体。艺术品只是对个别事物的模仿,属于肖像画的范畴,只对应于猜测的心理状态。因此,艺术不是理性的对象。通过艺术,我们无法达到完美。柏拉图因此提出了反艺术的思想

第一,从知识的角度看,艺术是对感性事物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了三层”。在古希腊,艺术一般被认为是一种“poiē sis”,柏拉图认为所有的“作品”也可以被描述为诗:就原意而言——即使原本不存在的东西变成了存在——诗也不止一种。所以,每一个艺术创作都是一首诗,每一个匠人都是诗人...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称他们都是诗人吧?我们用不同的名词来指代不同的技能,只把“诗”这个称号赋予其中的一种。他的工作对象是音乐和节拍,虽然这个称号只要是制作出来的都可以接受。我们只是把这种技能叫做“诗”,做这种工作的人就是“诗人”。一个诗人就是一个工匠,他的产品甚至比其他工匠做的还要低。人们对诗歌、绘画等艺术感兴趣,是因为绘画有色彩和节奏,能迷惑群众。如果说音乐的色彩从诗人的作品中被洗掉了,那么这首诗就像一朵花,青春的光彩已经枯萎了。

现实世界是对“观念”的模仿。而诗人、画家的模仿,不仅没有使模仿品接近“相”,反而失去了物质性。人们不可能从中学到真正的知识。所以,在与真理和知识的关系上,柏拉图完全否定艺术,他说:“自荷马以来,一切诗人都只是模仿者。他们无论是模仿德性,还是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是得到形象,从来没有把握到真理。”

从政治上和伦理上,艺术都会对人性产生非常不好的负面影响。对于“理想国”,柏拉图认为城邦的法律比悲剧完美得多。

他认为艺术对人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亵渎。有些诗歌和悲剧直接描写神灵叹息、哭泣、狂欢、失去尊严,导致神的无序行为,使人失去对神的尊敬和敬仰,失去榜样。二是迎合人性中卑劣的成分。悲剧让人产生同情和怜悯,往往能满足人的多愁善感,喜剧则能培养人的小丑习惯。看喜剧的时候,……你会忍不住嘲笑你不想表演的小丑的言行。你不觉得很俗,就像你在经历悲伤时的感受?在这里,情况是一样的,你释放出努力做一个通常害怕被谴责和被禁止的小丑的感受,这样就能生动地表达出来。放任的结果通常在你意识到之前就变成了私人喜剧演员。

艺术为人们的放任和放纵提供了机会和理由。人在剧场可能会做一些平时不可能做的傻事。这样人就会变得行为不端,情绪脆弱。此外,诗歌增加了欲望的强度,灌溉和滋养了人们的怨恨、性欲和愉悦或痛苦的感觉,削弱了理性的力量,破坏了心理平衡。所以,柏拉图要把那些模仿的诗人和艺术家驱逐出他的“乌托邦”。

这说明柏拉图对艺术的否定并不意味着艺术没有功能,相反,他认为艺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艺术观完全是从育人的角度,尤其是从培养统治者接班人的角度出发的。柏拉图对一些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城邦法律的诗歌艺术不仅不反对,而且非常欢迎。有赞美上帝的诗,赞美好人的诗,音乐等等。为了保证这类诗歌的正常生产,柏拉图认为有必要对诗人进行监督,“强迫他们在诗歌中只描绘美好事物和美好事物的形象,否则就不允许他们在我们的城邦中写诗。”

因此,柏拉图对艺术提出了双管齐下的方法:一是禁止那些不健康的、亵渎神灵的艺术,二是鼓励和管理那些创作出有益于青少年儿童教育的作品的艺术家。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并非如此简单。最难确定的是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度。

艺术的功能,首先涉及到艺术本身的价值,同时也涉及到艺术的社会责任和艺术伦理,也是美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仅是美学家关注的焦点,也是艺术批评家和政治家对抗的症结所在。艺术家维护创作的自由和艺术本身的价值,政治家主要考虑社会影响和效果。现代政治家为了自己的执政利益,并不是简单地奖励和打压对自己有利的艺术。但他们对艺术采取了各种措施,但一般只是“堵”和“导”,效果各有利弊。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

四、灵感与魅力——谈艺术创作

一般认为,艺术家创作时是有灵感支撑的。这是什么灵感?它从哪里来的?德谟克里特斯曾提出艺术的灵感来源于一种疯狂的热情,苏格拉底也有类似的观点,柏拉图进一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狂热”理论。

他说,“你解释荷马的技巧不是技巧,而是灵感,就像我说过的。有一种神圣的力量驱使你离开,就像欧里庇得斯的磁铁,也就是大多数人所说的“大力士石”。磁铁不仅可以吸引铁环本身,还可以把吸引力转移到那些铁环上,这样就可以像磁铁一样吸引其他铁环。.....诗人上帝就像这块磁铁。她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种灵感的人再传递给别人,让别人连接起来,挂成一条链。所有辉煌的诗人,无论是史诗还是抒情诗,都不是靠技巧做出他们优美的诗篇,而是因为他们受到启发,有神力依附自己。”

灵感在这里被比作一块磁铁。诗人上帝将灵感传递给诗人,再通过诗人感染诗歌的受众。

“费德里科”的文章将这种灵感描述为“狂喜”。一般来说,摇头丸有四种:一种是民间的“摇头丸”,似乎是“预言”的前身;二是巫术驱走疾病,祈祷者进入忘我状态;第三种是“诗人附体”的狂喜:“它(诗人)附在一个温柔贞洁的灵魂上,感受到它,把它引向狂喜的境界,在各种诗篇中揭示它,歌颂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并把它挂起来作为后人的教训。如果没有这种狂喜,无论是谁来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将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尽管他幻想自己只靠诗歌的艺术就能成为诗人。他理智的诗遇到疯狂的诗就暗淡了。”

此外,还有第四种迷恋——“灵魂记忆”理论。

人分为灵魂和肉体。

他认为灵魂就像“一对飞马和一个黄包车夫”。神魂用的马和人力车本身都是好的,血统也是好的。除了上帝以外的所有生物的灵魂所使用的马和人力车是复杂而不纯洁的。人的灵魂,人力车夫要骑两匹马,一匹温顺,一匹倔强。谁拥有完美的灵魂,谁就飞向上界,主宰宇宙。如果灵魂不完美,它就会坠落,直到落在坚硬的东西上,附着在一个尘世的躯体上。

在上升的旅程中,灵魂将进入上帝永恒的领域。“在外境中有一个真实的实体,它是无色的,看不见的,不可预测的。只有理性——灵魂的舵手和真知的天平——才能观察到。”人的灵魂即使被禁锢在身体里,仍然渴望再次见到“相”的永恒世界。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凡是能努力跟随,最接近上帝的人,也能让黄包车夫趾高气扬,与天共动,但经常被马拖垮,所以很少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也有一些灵魂时起时落。如果他们控制不了那匹倔强的马,就只能看到事情的一部分。诗人的灵魂是独特而完美的,可以飞向上界。在它的运作过程中,很明显,它看到的是真实的正义、美德和真知,不是它们在世界上出现的样子,也不是异质的形象——这些是我们凡人认为真实的——而是真实的,绝对的正义、绝对的美德和绝对的真知。后来诗人在俗世看到美好的事物,就会在灵魂看到的永恒世界里回忆起真正的美好,在永恒的本体境界里仰视当时看到的一切。“他描述了这些事情,成为一首触动灵魂的美妙而不寻常的诗。这种诗人其实是哲学家,也就是真正的美与智慧的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