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21世纪学前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如何打牢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创造力的充分发展,突出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形成,使幼儿成长为能够生存、生活、学习、创造、合作、负责、关爱、进取、冒险的身心健康的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贯穿并融入教育过程中的一切活动,语文教育过程也不例外。语言是思维发展的工具,幼儿园的语言教学应该利用这个特殊的工具来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一、长期以来,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更注重“模仿”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求幼儿根据故事内容复述原文。生动的语言教学在教师的操作下变成了一种对孩子的机械复述活动,在表演活动中也要求孩子根据原文的对话来扮演角色。个别孩子违背原著内容的表演,往往会被老师纠正。这种被动的授受式教学,显然是对孩子创造性发展的严重阻碍。

2.在儿童诗歌和儿歌的教学中,以“老和尚念经”为主要方法,强调认知要求,很少体验和感悟,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忽视了对儿童审美情趣和能力的提升,对儿童学习效果的评价往往以检查儿童的背诵能力为主。

3.在教学形式上,很少研究孩子学习最快乐、说话机会最多的形式;教学中主要使用静态挂图和幻灯片,创作活动有限:教师一直遵循演示(儿歌和故事)-幼儿听-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形式;这种教学限制了孩子的再创造,忽视了孩子的需求。

4.教学过程中问的问题比较单一,比如:故事里的人是谁?他们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等。以回忆和封闭为主,没有给孩子更多思考、想象和选择的空间。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这种教学已经不适应人才发展的需要。“学会创造”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强音。在语言文学活动中要注重激发孩子强烈的创造需求、兴趣和精神。

二,如何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通过使用多样化的、启发式的和开放式的问题来多样化儿童的思维。

纲要指出:“创造自由、宽松的语言交际环境,支持、鼓励和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际的乐趣,学会使用恰当、礼貌的语言交际。”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引导儿童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让他们感受语言的丰富和美好,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儿童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用巧妙的、多样的、启发式的、开放式的问题来传播孩子的思维。

孩子在日常活动中总是表现出求新、求异、求专的冲动,并以此作为自己最大的满足和快乐。这些满足感和幸福感强化了他们的创新需求,从而诱发新的创造动机,开始新一轮的创造活动。根据这些特点,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使用“你会说什么,你会做什么?”“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和事吗?”“如果有,结果是什么?”“如果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做?”这些带有判断性、假设性、创造性、启发性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统一的规定答案,隐藏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它们不局限于文学作品的原文,不受故事语言和场景的限制,为孩子提供了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儿童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创造思维。同时也很难,需要孩子搜索过去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在这样的活动中,促进了幼儿连贯叙述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积极思考、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意语言教学组织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孩子的思维水平。

长期以来,听课和教师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是儿童语言文学教育活动的主要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很多老师认为语文教育活动是非常正规严谨的教育活动,孩子只能整齐地坐着,按照老师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走一遍。这样做,儿童的个性受到压抑,儿童的语言文学活动无法成为儿童主动探索和学习的活动。因此,各种形式的教育组织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渠道。

孩子自发的个人和集体活动更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老师要支持和引导。集体活动也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扩大和产生。例子:在教学中鼓励孩子改编并延续故事结局。孩子们喜欢为故事主人公创造生活场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教师抓住教育的契机,提出讨论问题,为孩子表达自己提供机会和条件,鼓励孩子大胆表达内心的想法。这些内容立足于儿童已有的经验,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从而引导儿童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为故事编造各种结局,既包含了儿童对故事的大胆想象和合理思辨,也体现了儿童的生活态度,增强了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儿童更好地发展。

帮助孩子进行文学创作活动,老师会把故事改编成哑剧,用艺术的声音和动作表现出来。教师可以重复叙述,孩子们可以表演对话,他们也可以即兴创作。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孩子们兴致勃勃。他们喜欢扮演角色,在表演中赋予角色一定的思想感情,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

3、注意激发孩子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孩子提供更多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儿童的语言是在使用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儿童只有找到合适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交际倾向,选择合适的策略与他人交谈,并根据不同情境的需要使用合适的方法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获得成功的语言交际经验。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创造敢说、爱说、会说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条件,让孩子成为积极的语言建设者。

首先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让孩子愿意表达和交流。想让孩子说话,就要给孩子提供说话的内容,给孩子创造说话的条件,让孩子会说话。并在各种环境中实际运用语言,提高语言应用水平。

其次,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孩子有话可说。教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创造独立表达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以良好的心态平等介入,随时给予指导。要做到这一点,在日常活动中应尽量采取多种形式,如小组活动、幼儿三三两两的活动、幼儿一对一的活动、角落活动、生活活动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充满关心、支持和鼓励的氛围中,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讨论、协商和延续,自由交流,学习语言的运用。

再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应该利用大众传媒带来的视听文化来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更多地利用许多视听手段,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充分积累语言经验,从而提高他们运用创造性语言的能力。比如让孩子创造广告词:根据一个电视话题进行对话和讨论。

总之,要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激发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语言教学形式,鼓励幼儿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句子,大胆想象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幼儿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