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邦的谦虚好学。怎么写?
再看刘邦的手下,真的是形形色色:张亮是贵族,是观光客,萧何是县官,韩信是平民,樊哙是屠狗的,关英是卖布的,娄敬是马车夫,是强盗,是鼓手,刘邦都能一视同仁,发挥所长,不在乎别人说他是杂军,草王。
1.3任贤的执政才华;一个聪明的绅士,有很高的理解力,善于接受别人的指导
刘邦有高超的领导才能,能把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团结在身边,比如能带兵的韩信,善于谋略的张亮,能管账的萧何等等。《品三国前传——汉文帝》作者易中天总结了刘邦用人之道的八大特点:知人善任,兼收并蓄,招降汉奸,既往不咎,清正廉洁,用人不疑,论功行赏,暗中控制。正是利用了这些管理才能,刘邦成就了他的帝王生涯。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刘邦懂得领导艺术,有领袖气质。
是的,与出身名门的项羽相比,刘邦出身贫寒,但论资历,刘邦确实配得上领袖的称号。他具备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一切素质,而张亮、萧何等人给出的思路,多是针对实际问题和具体可操作性的,有策略,有战略建议。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沛公当时已经在关中,王祥随后入关,沛公萨吉马曹吴尚听说了王祥。王祥大怒,要攻打沛公。王祥的叔叔左隐、项伯和留侯·张亮很好,他们在夜里私下会见了张亮,告诉他真相,让张亮活着。梁曰:“吾遣沛公为高丽王。沛公急,死时不得不默。”然后把真相告诉了沛公,沛公大惊,说:“为什么?”(这甚至和他的后人刘备有着非常惊人的相似之处:何其相似。)张亮私下给了刘邦一点启发后,就娶了项伯做了他的儿女公婆,因为项伯给项羽发了消息,项羽就阻止了。一个洪门军保解决了。所以刘邦往往一点就什么都知道了。这种洞察力、判断力和理解力简直是与生俱来的。韩信说他作为“将军”的才能是“天赐的,不是人力资源”,这不完全是恭维,更不是讽刺。
作为一个领袖,刘邦最大的优势就是“识人”。这里的知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尊重和善用人才,而是了解人性,既了解人性的优点,也了解人性的弱点。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敌人,逐一击破,最终将天下运于掌中。得天下,即得人心。刘邦很明白这个道理。看来他天生就是和人打交道的料。《史记》说他讨厌读书,但他生性聪慧,心胸宽广,能采取最好的策略。即使是看门人和最低级的士兵,一见面也能成为老朋友。不仅因为他大方,不拘小节,好相处,还因为他懂得一个道理:“世间万物,人是第一有价值的。”所以他把所有的人都视为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唯恐人少而不厌。刘邦进入咸阳后,秦都,他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不是杀子英,而是优待俘虏。据《史记》记载,汉元年十月,沛公兵先去争霸。秦王子婴骑着白马,勒着脖子结成一团,封了皇帝杰夫,上路了。将军们还是言语战胜了秦王。沛公道:“起初,我是大王派来宽容的;而人家投降了,杀了,这就不得而知了。”所以秦王当官,于是西行咸阳。第二件事是约法三章,废除苛法。“我约了诸侯,第一个入关的是知望,我是王冠中。与长辈立下约定,法律将涵盖杀人、伤人、盗窃三章。我会解除秦的蛊。所有的官员和民众都像以前一样被封锁。我是来帮助长辈的,也不怕暴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仍然掌管军队,我将受到州长的约束。”第三件事是刘邦本人没有得到奖励。《史记》的记载。《汉高祖传》记载,百姓和秦官员到各县各镇通报。秦人大喜,纷纷争抢牛羊酒食,为军士提供粮食。沛公又不服,说:“仓里粮食很多,不缺,我也不想浪费人。”从刘邦做的这三件事可以看出,刘邦之所以能够一步一步取得胜利,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统一,正是因为他头脑清醒,愿意虚心受教。优秀的领导才能。
建国后,刘邦面临的真正问题是局势复杂多变。最重要的是如何稳定社会,恢复生产;如何消灭来自北方匈奴的入侵;如何保证刘氏江山能够基业长青?这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是每一个开国皇帝都必须面对的紧迫任务,尤其对于一个出身平民背景的皇帝来说,问题似乎更加复杂。建国后,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据史官《吕嘉传》记载,楚人辩士吕嘉最早向他提出这一建议。本文以“无为”、“宽大”、“中和”为理论依据,既否定了秦“惩太极”的政策,又要求汉初统治者顺其自然,采取少干预、轻、薄、俭、缓刑等政策。刘邦以“无为”和“顺从”为宗旨,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并进行了一些改变,也就是所谓的“汉承秦制”。总结起来,刘邦采取了八项措施来恢复社会生产经济的发展:还工于农(增加农业劳动人口)、鼓励生育、减少徭役、节制收税、节约开支、抑制商人、移居大国、稳定环境(移居边疆)。此外,他还与匈奴作战,制定了亲政策。刘邦的这些措施对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休养生息的政策意义深远,开创了“文景之治”,从而使汉帝国走向繁荣。
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后,刘邦建立了中国封建王朝史上继秦之后的统一王朝。然而,摆在刘邦面前的现实问题却是困难重重。首先,如何从一个霸权变成一个统治者;其次,如何处理与那些诸侯豪杰的关系等诸多复杂矛盾的问题。显然,后者对刘邦来说是最难的。像历代开国君主一样。为了巩固刘政权,刘邦屠杀开国功臣。
刘邦斩断异姓诸侯,韩信首当其冲。本文仅以韩信被害案为证据来说明。韩信虽然没有男人勇敢,但她有女人的天性。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键时刻,韩信的地位非常特殊。用项羽说客的话说,就是“今日二王之事,权在足下。”第一步是打右拳,汉王赢了,而左拳是王胜。".(《史记。《淮阴侯传》)用齐国辩手蒯通的话来说,就是“二主命悬一线。第一步是汉,汉胜,楚胜。”(《史记》。《淮阴侯传》)简而言之,韩信已经成为刘、项之外的第三势力,完全可以独立称霸一方,与刘、项共享天下。而韩信并没有听进去这些话,因为他不明白“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高震为师”的道理。如果说女人的善良让韩信错过了好机会,那么小人之心让他犯了大错。韩信为了讨好刘邦而杀了钟离昧,至少犯了三个错误。第一,他背叛朋友,追求荣耀,道德上输了。第二,他拍马屁,表现出心虚,心理失落。第三,主动屈膝,表示心虚,你又输了一招战术。
其实刘邦清理韩信等异姓英雄似乎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刘邦要建立统一的刘汉王朝。可以说刘邦收拾韩信等人的努力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斗争讲究“理性、优势、克制”。刘邦深知这一点。韩信虽死于吕后之手,但也是刘邦的耐心和暗许。所以,当刘邦从战场上平定陈毅叛乱回来,听到韩信被处死的消息,《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他的反应是“幸灾乐祸”。好一个“喜极而泣”,真是刘邦的真情写照,也是他对韩信欣赏、厌恶、喜爱的复杂情感写照。
专制政治的特点是不允许任何人有独立的人格。也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情绪、情感、观点和想法。如果他们这样做,他们将是“不听话”的,将被切断。刘邦不是杀人犯,他杀英雄完全是政治需要,或者说是专制政治的需要。所以刘邦的一系列屠杀应该说是专制主义害死了韩信、彭越、臧茶、陈毅、卢绾等人,差点害死了樊哙。但这是“威权政治不可避免的功课”。
后人批评刘邦杀英雄与王异姓,不是过错。但却忽略了刘邦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必须做出很多妥协:郡县制虽然是秦帝国灭亡的原因之一,但如果彻底废除,只能退回到春秋战国时代,那么汉朝的统一就变得毫无意义,国家和社会也只会回到老路上去。汉朝不会是一个统一稳定的政权。如果像周朝的分封制那样实行,无论同姓异姓都要加冕为王,虽然可以暂时安抚各种政治集团的利益。其实刘邦的选择是精明的。他保留了县制,因为他需要县制来维护全国的统一和中央政府的权威。同时他还列出了当地的国王,但那都是为了自己的族人,也就是同姓的国王。刘邦其实也是在做和秦始皇一样的事情,就是统一全国,只是刘邦的手段高明得多。他不仅要考虑未来的政治走向,还要考虑当前的政治形势。我们不能不说,刘邦的政治哲学其实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种郡国并行的国家制度,看似很别扭,实则是中国一大政治创新,延续了两千多年,直至清末。当然,这种演变超出了本文的范围。